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活潑可愛,長大后成為帥哥美女。“米其林”寶寶在小時候都被旁人稱贊可愛。可是,長大以后呢?現在肥胖會不會就一直肥胖下去呢?本刊特邀兒科醫生崔晨為大家詳細解讀。
問崔老師,通常大家把有嬰兒肥的寶寶叫“米其林”寶寶,其實是一種愛稱。請問嬰兒肥是怎么回事?
崔醫生:外表有欺騙性,醫生不看外表,看BMI。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評價肥胖的客觀標準。BMI等于體重(以千克為單位)除以身高(以米為單位)的平方。BMI值容易測定、結果可靠,且與體脂百分比和身體脂肪量相關。與單獨的體重相比,BMI可更好地評估總體脂。
“肥胖”被定義為BMI大于或等于同年齡同性別組的第95百分位,“超重”被定義為BMI處于同年齡同性別組的第85百分位至第95百分位之間。BMI不只是單次的測量值,還可以定期監測動態變化。
那嬰兒肥什么時候會消失?
崔醫生:隨著孩子年齡長大,飲食結構改變,身體內脂肪比例會有變化及重新分布,1.5歲到2歲身材就會越來越勻稱。
家有小胖墩兒的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崔醫生:來自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家長們常常低估自己孩子的體重。當客觀指標顯示孩子出現肥胖跡象時,一些家長可能并不能及時察覺——他們依然覺得自己的孩子處于健康的體重狀態。應該定期監測BMI,最客觀最準確了。
父母肥胖是兒童持久性肥胖風險的重要預測因子。與父母均不肥胖的兒童相比,父母雙方都肥胖的兒童在成年時肥胖的風險增加至6~15倍。因此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控制體重。
寶寶的肥胖是遺傳的嗎?
崔醫生:孩子肥胖的影響因素很多,比如遺傳因素,比如表觀遺傳學的修飾,比如崇尚大胖小子的文化,比如耳濡目染的環境因素等。
我家孩子5歲了,42斤,運動量很大,飯量也大,和大人的飯量差不多。應該控制讓他少吃嗎?
崔醫生:你不只要看一個時間點的體重情況,而要動態監測身高、體重及BMI變化。你的孩子目前還不用減肥,增加活動量,順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