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
請醫生朋友幫忙看病,是不少患者心中的“捷徑”。不僅能節約排隊時間、享受更優質的態度,還不用擔心開藥太多、復診太麻煩。
然而,隨著微信時代的到來,想請醫生幫點“小忙”的患者可謂是越來越“懶”——隨手拍個癥狀圖或是檢驗單,私信給醫生,請對方幫忙看看“有沒有問題”,就連見面復診的時間都給省了!
只是,這樣的“小忙”反倒難倒了醫生——究竟什么情況下能看圖識病?什么時候又不得不拒絕“舉手之勞”呢?讓我們聽聽醫生們怎么說!
現狀: 微信傳圖,患者求診
“醫生,我是XX的朋友,請您幫我看看這張化驗單有沒有問題吧!”
一張手機拍的照片、凌亂的波線圖、密密麻麻的數據……唐醫生花了很長時間才看清圖上的字樣——“診斷結果:疑似腦炎”。
朋友發來的化驗單,是唐醫生經常碰到的事情。不過,這別人眼中的“舉手之勞”卻讓她感到很苦惱,“一邊是朋友請求幫忙,另一邊我要對每一位患者負責。”
于是,面對這樣的化驗單,唐醫生的回復是:“麻煩再來醫院復診。”而對方卻覺得醫生“沒人情味,不愛幫忙”。
除了朋友要“幫忙”,還經常遇上需要復診的患者“求幫忙”。他們看診時想盡辦法添加醫生的微信,然后不想來醫院排隊復診,就用微信求助醫生,“接下來該怎么用藥?”
有的“小忙”真的不好幫!大多數時候,面對患者的化驗單或是某一張癥狀圖片,醫生只能初步判斷這張化驗單是否正常,卻沒辦法告知具體是什么病、如何治療。不過,這樣的診斷結果,患者的化驗單上往往都有顯示,仔細閱讀診斷數據與結果,對照參考值范圍,患者也能判斷。所以,托關系再找醫生微信診斷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問題: 看圖識病,醫生也要對癥問診
每一個不同科室的醫生都需要了解患者的具體問題。遇上微信傳圖求診的患者,實在要幫這個“小忙”,需要再做進一步診斷——比如,患者擔心自己內分泌紊亂,那就先要了解患者是否有甲狀腺毒癥的表現、是否容易激動、煩躁失眠、心悸、食欲亢進、大便次數增多或腹瀉、女性月經稀少等。
然后要了解患者是否有甲狀腺腫大的表現,通俗點說就是有無脖子腫大。脖子腫大是均勻性腫大,還是局部腫大,是否可以摸到小結節等。
接著要了解患者是否懷孕。因為懷孕時,化驗結果的數據不能完全參考正常值范圍,所以在用藥時,也要作出相應調整。
同時,要了解患者以前有沒有甲狀腺疾病史。這意味著,醫生要詳細了解患者的初診、復診等結果,根據之前的用藥類型、劑量以及時間等做出相應調整。
最后,除了化驗單,醫生還需要向患者了解一些其他檢查報告結果。很多疾病不是單一出現的,可能并發其他類型的癥狀,了解全面的檢查結果,才能正確判斷某一種病。
建議: 大多數治療方案不能依靠傳圖看診
有些病人已經獲得明確的診斷,有時會希望醫生在微信上給出治療建議。其實,醫生在網上接受咨詢,只能“指方向”,不能給出具體的治療意見。
大多數疾病的治療方案都不是單一的,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做具體選擇。目前對于腫瘤的治療更是有個體差異化,患者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治療辦法,醫生通過面診,或許還能提前診斷出一些可能由某種腫瘤導致的其他疾病。
別人眼中的這種“小忙”,對醫生來說可能是種負擔和挑戰。只看一眼化驗單根本解決不了病人的問題,對病人也是不負責的。因為醫學的根本在于“人”,看病看的是“病人”,而不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