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
2016年9月15日,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奔赴太空,開始了14項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的研究,其中就有航天醫學實驗。你可能會問,什么是航天醫學?為什么還要到太空去做航天醫學實驗呢?我們一起來看個究竟!
20世紀60年代,人類實現了載人航天的夢想。我們知道,航天員在進入地球軌道后,重力幾乎完全消失,處于失重狀態,而失重對人體的生理系統有著明顯的影響。能否克服失重對人體的不利因素,成為載人航天研究的關鍵問題。航天醫學因此而產生,并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而發展。
航天醫學是什么?
我國自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十分重視航天員的醫學監督和健康保障工作。從無人飛船到載人航天,從航天員自主出艙到太空漫步,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都離不開人類醫學的前沿學科——航天醫學。航天醫學是空間生命科學中的應用學科,主要研究太空中的各種特殊因素對人體的影響,探討其機理并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目的是保障航天員在太空能夠健康有效地工作。
航天醫學成果有哪些?
航天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生活、生產帶來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航天醫學研究的不斷進步,不僅為我國載人航天提供了可靠的安全與健康保障,也為普通百姓享用航天醫學成果創造了便利條件。航天醫學專家針對航天員在太空中出現的各種航天病癥,研制出專用于航天員的太空健康保障品,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如宇航口服液、航天骨保護劑等。航天醫學成果不僅有利于航天員的健康保障,也同樣適用于普通人,如航天員在太空中面臨較嚴重的骨丟失問題,對它的相關研究和防護也有助于老年人骨丟失的治療。
為什么要到太空開展航天醫學實驗?
空間環境給航天員帶來了生理極限的挑戰,而對于航天醫學專家來說,卻獲得了地面無法模擬的醫學實驗條件。空間環境下航天員的生理病理變化,為地面上普通人疾病和病理過程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模型,也為普通人的健康防護拓寬了思路。航天醫學成果及時實現民用轉化,必將為豐富普通大眾的疾病防治手段、促進大眾健康產生積極的作用。近年來,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在航天醫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和進步。載人航天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技術轉化為民用推向市場,航天生物及航天醫學成果成為治療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骨密度降低的良方。
未來,隨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開始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較大規模的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全面開展,越來越多的航天醫學成果會走進我們的生活,為促進國民健康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