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占領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為了防御蘇聯遠東軍隊的進攻,在中蘇邊界地區秘密修建了一大批軍事要塞,其中以牡丹江方向最為密集。在許多歷史文獻和紀錄片中,經常提到的虎頭和東寧等要塞,就位于這個地段。
當時日軍判斷,蘇軍難以通過復雜的山地和原始森林,因此只要在山地和森林結合處構筑鋼筋混凝土工事,就能有效對抗蘇軍的進攻。而蘇軍要想取勝,就不得不逐個突破日軍的筑壘地區,付出的代價將會很大。
蘇軍根據多方情報了解到,日軍秘密要塞依托自然山體和人工筑壘,利用森林植被作掩護,內部設置了指揮所、休息所、倉庫、廚房等區域,以及觀察所、機槍堡等作戰設施,區域之間由通道連接,頗似迷宮。
1945年8月初,要塞里的日軍正在緊張備戰,德國投降的消息已經傳來,這些日本兵知道決戰時刻已經臨近了……
這些日軍擺弄的MP40沖鋒槍、MG42機槍等輕武器,還有反坦克火箭筒,都是德國武器,日軍可從來沒有裝備過。
MP40沖鋒槍廣泛裝備德軍,是二戰中最著名的沖鋒槍,性能可靠,制造工藝也不復雜。MG42機槍射速快、火力猛,被稱為“希特勒的電鋸”。但日軍對大量消耗子彈的沖鋒槍很不感冒,只研制列裝過一款,而且性能很差。機槍,無論“歪把子”還是“雞脖子”(九三式),都是結構怪異、性能低劣。因此,日軍的近戰火力和蘇軍比起來,完全不在一個等級范圍內。
面對蘇軍即將發起的進攻,駐守要塞的日本關東軍也在積極備戰。雖說開戰的前兩天,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但是在要塞里的日軍受到軍方的欺騙和蠱惑,以及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應戰的士氣還是很高的。
這不,虎頭要塞從國內運來了“決戰兵器”——五式中型戰車(日本稱坦克為“戰車”),更是令守軍官兵信心大增,頗有決戰到底的勁頭兒。此前他們研制和裝備過八九式、九五式、九七式等幾款坦克,但裝甲、火力都很弱,最大重量不過15噸,武器最大不過是57毫米炮。對付裝備低劣的中國軍隊還可以,在太平洋上對抗美軍,就完全是不堪一擊了,因此他們后來抓緊研制真正的坦克。
根據同盟國在雅爾塔會議達成麗協議,蘇軍開始在遠東展開對日作戰。事實上,早在反法西斯同盟國進入對德反攻階段,蘇聯就開始逐步加強遠東地區軍事力量,各級部隊得到兵員補充,針對性的嚴格訓練也在不斷進行。
根據遠東戰役的進攻部署,突擊牡丹江方向的主要是蘇軍遠東第一和第二方面軍,和大興安嶺方向進攻的后貝加爾方面軍形成鉗形夾擊,徹底殲滅日本關東軍。一些參加過對德作戰,有豐富戰斗經驗的坦克部隊也加入到進攻部隊。
8月9日凌晨1時左右,蘇軍遠東第一方面軍開始發起進攻。最初的攻擊相對順利,日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隨著進攻的深入,個別地域開始出現比較艱苦的爭奪戰。
在這場戰斗中,日本的五式中型戰車真的如同他們想象中那么厲害嗎?下期我們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