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也有大個子
我們知道,細菌非常小,小到人的肉眼難以看到。比如,生活在人體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只有0.002毫米長。不過,有少數細菌卻與眾不同。1985年,第一類龐然大菌——費氏刺骨魚菌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是一種桿狀細菌,棲息于紅海刺尾魚的腸道里。令人驚訝的是,這類細菌竟然長達0.7毫米。2002年,又一類巨型細菌——硫細菌被發現了,它們長約0.5毫米,人眼也能看得比較清楚。
細菌有“骨架”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細菌周圍包裹著一層厚實的細胞壁,無需支撐之類的配件。然而,最近的研究揭示,許多細菌擁有骨架蛋白質,能幫助細菌維持一定的形狀。
細菌有細胞器
人們常常以為,只有復雜的細胞才有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但新的研究成果表明,25%的細菌體內有原始的細胞器。在那里,反應物被濃縮,反應被加速,毒副產品及時被排出。
細菌的DNA被膜包裹
大多數細菌是沒有細胞核的,DNA在細胞內游蕩。1991年,澳大利亞兩位生物學家意外地發現,一種叫隱球出芽菌的細菌,似乎有被膜包裹的DNA。
細菌也會吞咽
像阿米巴和白細胞這樣的復雜細胞,能夠吞噬大的顆粒。最初人們認為,細菌只能借助細胞膜的通道接收一些小顆粒。但是,2010年隱球出芽菌又給人們帶來了新的驚喜:這種細菌也能吞咽較大的顆粒。
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它的發現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
1928年夏,弗萊明外出度假時,把實驗室里培養皿中的細菌給忘了。3周后,當他回到實驗室時,注意到一個與空氣意外接觸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中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霉菌。弗萊明發現:這種霉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便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霉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于臨床。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后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938年,德國化學家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于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霉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霉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弗洛里的手中。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和錢恩終于用冷凍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體。
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橫空出世,對扭轉盟國戰局起到了重要影響。戰后,青霉素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霉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