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華
林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營林是林業發展的基礎保障,特別是在既要求林業的經濟效益又要求林業的生態效益的情況下,林業發展對營林管理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傳統的營林管理無法滿足現代經濟發展需求,探索更高效的營林管理措施是當前林業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優秀的營林生產管理措施能夠提高林木質量,提高經濟效益,且能提高林區的環境美化、生態效益等方面的功能。
1.營林生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1.1林木種類單一
我國大部分林場的突出問題是林木的品種單一,市場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不能被滿足,林場林木一般僅用一種或幾種常見樹木品種進行集中培育且不能夠及時更換母林,這不符合市場需求且林木質量得不到提高,過多的同品種林木也是對土地資源及管理資源的浪費,單一品種的林區生態環境并不能穩定,按照生物學的觀點,生物物種越多,生態環境越穩定,而這種品種單一的人工林缺乏生物多樣性,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穩定性差,如果遇到惡劣的天氣環境或者是病蟲害,很容易遭受嚴重打擊,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營林生產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完善,要求不明確,會給營林生產管理造成很多不便,很多管理者并不具備專業的相關知識,若在沒有明確的管理制度,缺乏明確的分工和任責,管理工作更加混亂,效果可想而知。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不能人人都做到擁有良好的責任心,如果缺乏制度上對工作者的約束,那將不僅不利于營林生產管理,還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差錯,直接造車林木的死亡,造成經濟損失。另外,某些林區尚存在采伐過度現象,這與相關部門的管理不到位有直接關系,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利于生態保護。
1.3粗放型經營模式
目前大多數農場仍然采用粗放型經營模式,這種模式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為低下,對生產要素的利用率低下,過多的消耗物資和勞動。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林業經濟發展。林業從業人員或管理人員在這種模式下往往更重視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長期發展,而林業經濟的發展需要長期經營,管理者落后的觀念與林木生長本身的矛盾阻礙了林業發展。目前這種模式較突出的問題是其科技轉化率低下,只能依靠傳統手段,增大種植面積等,然而經濟效益并不理想。
2.如何加強營林生產管理
2.1加大資金投入
加大資金投入,改變單一品種生態脆弱的林區。管理人員沒能充分進行樹種的合理選擇及科學育苗是導致林木品種單一的重要原因,管理部門注重眼前利益,舍不得大資金投入也是原因之一。另外,技術方面不夠成熟,沒辦法培育更多的品種或者沒能力管理更多樣化的品種也會不容忽視的原因。綜合以上原因,要解決樹種單一的問題,應該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先進的專業技術,吸收具備專業技術的人才,加大建設種子園的力度,培育出更多樣化的樹種,建立生態平衡穩定的林區。
2.2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完善是保證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營林生產管理也是如此。完善營林生產管理制度,不論是規劃階段、生產階段、監督環節等各個方面都要詳細的規定。健全監督制度、責任制度,使管理工作者有所依據,增強工作責任心。責任到人,監督到位,能有效提高工作者的責任心、細致程度,有效杜絕違規操作的發生。監督制度和責任制度的完善不能僅僅針對一線工作者,要對林區管理部門及管理林區的相關部門都進行合適的約束,使營林生產管理走上條理化、科學化的道路。知情反饋制度也應該完善,有利于監督領導的工作,身為領導理應以身作則,整肅領導團體,有利于林區生產管理的健康進行。
2.3轉變經營模式
粗放型生產經營模式不應是主導地位,要逐漸向經濟集約型模式轉變。但轉變經營模式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水平。人才培養和專業人才的引入是相關管理部門的重點工作。只有在專業知識的指導下才更有利于經濟集約化模式的應用。育苗工作是林業生產的開始也是重中之重,必須切實做好,施肥、打藥工作也要完善。引入現代科技進行林木管理與保護,以提高林木成活率,保障生長效率,提高經濟收益。林業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木材的供應上,要注重附加產業的發展,可以對木材進行加工,增加經濟效益。發展集約型經濟并加強集約型林業生產管理是提高經濟效益、改善林區生態的有效方式。
3 結語
林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證林業健康長久的發展,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就必須加強營林生產管理,營林生產管理存在較多的不足,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空閑土地資源的應用,改變單一林區的經營管理模式,堅持長久利益的觀念,加大資金投入水平,培育多樣化樹種,建立平衡生態區,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約束工作人員工作態度,轉變經營模式,迎合市場需求,保證林業發展,增加林業收入,林木的質量隨著營林管理水平的上升會有相當可觀的改善,林業發展也將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王劍鋒.淺談加強營林生產管理的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0).
[2]趙小敏.加強營林生產管理的措施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5,(21).
[3]遲風軍.加強營林生產管理的措施[J].北京農業,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