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1小麥皮薊馬形態特征
1.1成蟲
體長15~21mm,黑褐色,觸角8節,頭部近長方形,中胸與后胸愈合,前胸能轉動,翅兩對,翅緣有纓毛,前足腿節粗壯,腹部10節,腹部末端延長成尾管。
1.2若蟲
無翅,初孵淡黃色,后變橙紅色,觸角及尾管黑色。初孵淡黃色,后變成橙紅至鮮紅色。
1.3蛹
前蛹和偽蛹比若蟲稍短,為淡紅色。
1.4卵
初產白色,以后變為淡黃色,長橢圓形,一頭較尖。
2 為害癥狀
小麥皮薊馬又叫小麥管薊馬。除可在小麥葉鞘及穗部危害外,還可危害多種作物和雜草。一個小穗內只要有5頭皮薊馬危害,即可造成嚴重減產。由于這種蟲子體型小,又多隱蔽在葉鞘及麥穗內危害;造成產量和質量上的損失,往往為人們所忽視。小麥皮薊馬為害小麥花器,灌漿乳熟時吸食麥粒漿液,使麥粒灌漿不飽滿,嚴重時麥粒空秕。還可危害麥穗的護穎和外穎,穎片受害后皺縮,枯萎,發黃、發白或呈黑褐斑,被害部極易受病菌侵害,造成霉爛、腐敗。
3 小麥皮薊馬的發病規律
小麥皮薊馬一年發生1代,以若蟲在麥茬、麥根及曬場地下10cm左右處越冬,日平均溫度8℃時開始活動,大概在5月中旬進入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開始羽化成蟲,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羽化后大批成蟲飛至麥株,在上部葉片內側、葉耳、葉舌處吸食液汁,逐漸從旗葉葉鞘頂部或葉鞘裂縫處侵入尚未抽出的麥穗,破壞花器,旗葉內有時可群集數十至數百頭成蟲,當穗頭抽出后,成蟲又飛至未抽出及半抽出的麥穗內,成蟲為害及產卵時間僅2~3d。成蟲羽化后7~15d開始產卵,多為不規則的卵塊,被膠質粘固,卵塊的部位較固定,多產在麥穗上的小穗基部和護穎的尖端內側。每小穗一般有卵4~55粒。卵期6~8d,幼蟲在6月上中旬小麥灌漿期,為害最盛。
小麥皮薊馬的發生程度與前作及鄰作有關,凡連作麥田或鄰作的麥田,則發生重。另與小麥生育期有關,抽穗期越晚為害越重,反之則輕。一般早熟品種受害比晚熟品種輕,春麥比冬麥受害重。
在阿勒泰市一年發生1代,以若蟲在麥根、麥茬、麥場等處土下10cm左右越冬,日平均8℃時(3月中旬)開始活動,4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拔節期)在土中及麥茬內化蛹,4月下旬(小麥孕穗期)羽化為成蟲。羽化的成蟲飛到小麥植株上,集中在上部葉片內側、葉舌、葉耳、葉鞘內吸食汁液,并入侵尚未抽出的麥穗進行為害。5月上旬(小麥抽穗期)在剛抽出的麥穗上產卵,主要產在小穗基部及兩護穎尖端內側,麥穗上下兩頭的小穗上一般不產卵。卵經過5~7d開始孵化,5月中、下旬(小麥揚花期—灌漿期)卵孵化出橙黃色至鮮紅色若蟲,鉆入小麥穎殼內吸取汁液,此時,搓開麥穗可看到橙黃色和鮮紅色若蟲及黑色成蟲。6月上旬(小麥臘熟期—收割期),由于生長條件惡化,一部分若蟲從麥穗內爬出入土鉆入地下裂縫,一部分鉆入麥茬叢中或葉鞘中,一部分隨收割的小麥進入麥場內越夏、越冬,來年繼續為害。
4 防治措施
4.1農業防治
適時早播,躲避危害盛期;秋季或麥收后及時進行深耕,清除麥場四周雜草,破壞其越冬場所,可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合理輪作倒茬,新麥地盡可能遠離老麥地。
4.2藥劑防治
在百穗有蟲200頭以上時需防治。在小麥孕穗期,大批皮薊馬成蟲飛到麥田產卵時,及時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500倍液,或10%除盡乳油1500倍液~2000倍液;在小麥揚花期注意防治初孵若蟲,可噴灑2.5%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00倍液,或44%丙溴磷乳油2000倍液~2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