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托妮·莫里森在小說創作中積極探索黑人歷史、命運和精神世界,將黑人敘事傳統和西方敘事傳統有機結合,在多重邊緣書寫下展開黑人女性敘事,通過敘事結構、音樂敘事和意象與象征等敘事策略,表達她追求黑人的完整生存和文化身份,關注黑人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以及構建多元文化生存空間的政治意識。
【關 鍵 詞】托妮·莫里森;邊緣書寫;敘事策略
【作者單位】吳良紅,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政治書寫視閾下的當代美國黑人女作家研究”立項課題成果(編號:2016SJD750043)。
托妮·莫里森的小說成就標志著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非凡的思維能力和創作手法使莫里森的每部小說一經發表都會引起評論界的關注。1993年,她“具有遠見卓識和詩化意義的小說”使其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非裔女作家。迄今為止,莫里森共發表10部長篇小說,在作品中她積極探索黑人歷史、命運和精神世界,始終將自我、種族和社會聯系起來,試圖利用黑人女性獨特的聲音修正白人主流文化對黑人種族所做的記錄,這使她的作品散發濃厚的社會政治氣息。
一、敘事結構
莫里森在創作中往往采用非線性敘事結構,打破事件發展的順序,在現在的故事中穿插對過去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從而使過去、現在和未來交織在一起,甚至沒有明確的界限。這種時間的“混亂”延長了讀者的審美時間,使讀者有足夠的時間對文本內涵進行思考,增強文本的吸引力。
《寵兒》中敘述者對現在的講述不斷地被倒敘和預敘打斷,故事情節的展開在1873年的現在和1855年的過去之間來回切換,中間偶爾夾雜著對未來的設想。小說的主線發生在1873年,塞絲與女兒丹芙住在藍石街124號,塞絲的朋友保羅D來到124號,兩人開始同居生活。敘述者在介紹塞絲的生活時設置下許多懸念:她們離群索居,124號常常鬧鬼,塞絲賣身為女兒刻碑文等。但是敘述者并沒有立刻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就這些疑問展開敘述,而是將問題的答案散落在全書不同人物對過去回憶的零星片段中。寵兒的到來打破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她和三人之間分別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丹芙認為她是故去的姐姐;寵兒引誘了保羅D;當塞絲認定她是死去女兒的靈魂后,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來彌補自己的殺嬰之罪。莫里森在一次訪談中談及寵兒的身份時指出,她既是塞絲死去女兒的靈魂,又是幸運逃脫的女奴。寵兒的到來對小說過去情節的陸續展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她才能勸導塞絲不斷回憶過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寵兒的出現為塞絲直面過去提供了契機,也使小說人物之間增進了了解,讀者也最終明白,塞絲殺死幼小的女兒,是因為她不愿女兒重回非人的奴隸制下,重蹈自己的悲慘命運。瑟曼認為,莫里森的這種非線性敘事結構就是打碎玻璃,然后再用現代手法將支離破碎的玻璃碎片重新組合起來。莫里森正是通過這一敘事結構強調了作品的政治性主題:黑人女性只有直視過去、審視歷史才能確認自我,把握主體性,從而實現真正的女性自我。
非線性敘事結構在莫里森作品中的又一典型例子出現在《最藍的眼睛》中,小說包含四個篇章:秋、冬、春、夏,講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發現自己一切的不幸都源自丑陋的外貌和黑色皮膚,于是她開始幻想能擁有白人的藍色眼睛,直至最后精神崩潰。小說采取循環式的敘事結構,在秋天這個本該收獲的季節,佩克拉生下生父的死嬰;然后情節跳躍到春天,在象征著萬物美好的季節里,小說敘事倒敘到佩克拉被生父強奸的經歷;到了次年秋天,佩克拉徹底發瘋。季節的更替象征了種族歧視下黑人的悲慘遭遇將永不停息,這種循環式敘事結構增強了小說的文化內涵,強調了堅持黑人傳統文化對黑人女性的重要性。
小說首尾情節安排與非洲神話和圣經故事的互文性是莫里森小說結構的另一特色。1966年,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理論,并將這一語言學概念運用到文本研究中。后經巴特、熱奈特、布魯姆和米勒等人的推動和發展,互文性成為后現代主義標識性術語,其理論核心內容為:任何文本都是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對過去文本的改寫和重新組織。用互文性理論來解讀文本,可以發現文本豐富的文化和社會歷史內涵。莫里森在《所羅門之歌》的結構安排上,以與黑人神話故事和《圣經》文學具有互文性的情節作為小說的起始來樹立黑人女性的敘事權威。
在黑人神話傳說中,有些非洲人會飛。所羅門是小說主人公奶娃的祖先,有一天奶娃跟家人在地里勞動時,所羅門突然飛了起來,飛回了非洲大陸。會飛的所羅門的故事表達了黑人擺脫奴隸制枷鎖、重回自由非洲的強烈愿望。莫里森將這一神話故事融入小說結構安排中,小說從史密斯宣布飛越蘇必利爾湖開始,以奶娃縱身飛躍的瞬間結束,首尾情節遙相呼應。人類飛翔的情節看似荒謬,但這正是莫里森巧妙的敘事策略。把飛翔作為故事的起點和終點,莫里森旨在賦予奶娃飛翔深刻的象征意義:奶娃終于擺脫了父親給他的物質至上的教育,成長為成熟的黑人男子,獲得了精神自由;飛翔也是美國黑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傳承。小說講述了梅肯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以此來探索整個黑人民族發展的歷史。祖父杰克是奮斗的第一代黑人,因反抗白人被害,成為種族主義受害者。父親梅肯是富裕的黑人中產階級代表,雖然獲得了財富,卻不為白人主流社會接納。以奶娃為代表的第三代成為黑人的希望,他在美國南部的尋根之旅促使他找到民族歸屬感。
通過非線性敘事結構和首尾呼應的神話、《圣經》互文性結構安排,莫里森巧妙地將非洲傳統文化、美國黑人故事和現代文學敘事手法完美結合,反映了黑人女性作家在邊緣化書寫中構建黑人女性敘事權威的努力,對黑人民族歷史和非洲黑人文化的關注和對黑人未來發展道路的積極探索,表達了莫里森積極的政治意識。
二、音樂敘事
在黑人音樂中,布魯斯最能代表黑人的特點,也最受黑人歡迎。布魯斯又稱藍調音樂,正如它的英文名Blue一樣,布魯斯音樂常常被用來表達黑人的苦悶和傷感。《最藍的眼睛》的敘事策略沿襲了布魯斯敘事傳統:一般由歌手通過演唱來講述他人的故事。小說通過克勞迪婭的第一人稱敘述了佩克拉的悲慘遭遇。克勞迪婭的講述猶如在演奏一曲哀怨婉轉的布魯斯,佩克拉的話語偶爾在與克勞迪婭的對話中出現,形成了布魯斯演唱中歌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在小說敘事中,克勞迪婭的布魯斯貫穿全文。克勞迪婭從母親那里繼承了布魯斯音樂這一黑人音樂模式,作為黑人文化傳統傳承人的克勞迪婭通過歌唱布魯斯來打消不愉快的回憶,在精神上獲得完整的自我。而同齡人佩克拉卻因白人主流文化觀扭曲了心靈而永遠無法擺脫抑郁的狀態。在《所羅門之歌》中,布魯斯小調“甜大哥飛走了”貫穿全文。小說開始時,由彼拉多主唱,麗芭和哈格爾不斷地應和的演唱方式正是布魯斯音樂的特點之一。在這種“呼喚—應答”的模式中,聽者應歌者的要求或者發自內心自然地應和。歌者和聽者彼此呼應,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這樣,敘述者、小說人物和讀者共同參與到小說敘事中,從而產生強烈的美學效果。彼拉多由于黑人身份和生來沒有肚臍而遭遇了各種心酸和痛苦,通過演唱布魯斯小調反映了黑人女性的集體記憶。彼拉多的演唱不僅感染了奶娃,也影響了奶娃的朋友吉他,不同人物的經歷就在布魯斯小調的訴說和傾吐中一一展現給讀者。
莫里森將布魯斯音樂作為一種敘事策略,通過演唱者歌唱他人的故事和“呼喚—應答”的典型布魯斯特征來講述美國黑人的故事,強調了黑人文化傳統對促成美國黑人完整性和構建黑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性,暗示了黑人音樂對黑人女性政治審美的重要性。
爵士樂是在布魯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終成為美國黑人文化最好的審美陳述形式。即興創作是爵士樂的主要特征之一。樂隊的成員一般圍繞一段很短的基本素材,在演奏中基于傳統旋律自由大膽地即興發揮,對基本素材的重復和即興演奏構成了整個樂曲。
小說《爵士樂》猶如一曲爵士樂,其基本素材是喬殺死情人多卡絲的事件,各種敘事聲音中語調和節奏的變化構成樂隊成員各自不同的即興演奏,展開了情殺事件的來龍去脈,共同譜寫了一首憂郁的爵士樂。小說在開始第一段便交代了情殺事件,接下來,從不同人物喬、維奧莉特、艾麗斯、多卡絲和費莉絲的視角就情殺事件分別進行敘事,整個小說情節也逐漸明朗起來:喬和維奧莉特一起從美國南方前往北方謀求新的生活,在謀生的奮斗中,二人逐漸形同陌路,喬從年輕漂亮的多卡絲身上找到了情感歸宿,而多卡絲的移情促使喬槍殺了她,事后維奧莉特開始走訪多卡絲的姨媽艾麗斯,以便弄清喬與多卡絲之間感情糾紛的內幕。維奧莉特和艾麗斯逐漸成了朋友。在小說結尾,喬和維奧莉特和解,他們和多卡絲生前的朋友費莉絲也成為朋友。莫里森將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小說情節以爵士樂即興演奏的形式展開,其間敘事過程中的時空跳躍和情節轉換凸顯了爵士樂演奏的特征,莫里森旨在以黑人傳統音樂形式表達在白人主流社會壓迫下,黑人民族內部應成為團結的集體,共同反抗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
爵士樂的又一主要特征是重復。在爵士樂演奏中,樂隊主奏者和伴奏者不時地重復某個曲調,一曲爵士樂的長短通常取決于演奏中重復出現的次數。在《寵兒》中,莫里森不斷重復一些重要事件和細節來達到爵士樂演奏時的重復效果。小說中“學校教師”的侄子們強吃塞絲的奶這一情節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以不同的篇幅和細節反復出現,讀者最初對這一情節描述感到震驚,但隨著不斷重復出現,讀者逐漸了解到黑人奴隸制度給黑人女性帶來的巨大傷害和種族制度下白人對黑人的物化。小說不斷重復的情節還有丹芙的出生,意在強調丹芙的出生分別給丹芙、寵兒和塞絲帶來的不同影響。此外,小說中還出現了不同意象的重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樹的意象。小說描述了塞絲背上被打傷后留下的樹形傷疤,“甜蜜之家”被保羅稱作朋友的樹,還有懸掛的樹,等等。這些樹的意象的重復一方面與爵士樂演奏中不斷重復的形式相呼應,另一方面又強調了黑人與自然緊密聯系的主題。
總的來說,莫里森將黑人音樂作為一種敘事策略,通過提煉這種黑人文學藝術的精華,在強化小說主題的同時打破了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界限,創造了屬于美國黑人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反映了黑人經驗的特殊性,表達了莫里森號召通過黑人民族內部團結、多元文化融合來最終消解種族歧視的政治理念。
三、象征與意象
意象是指具有隱蔽語義、意義深遠的一種文化指向,而象征是某種感性觀照所暗含的普遍意義。文學作品中的象征意象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是由某一特定具體形象表現出的相關的概念或意義,這些概念或意義具有超出具體形象本身的寓意。莫里森在創作中利用象征意象來表達作品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從而深化作品的主題。
姓名對于美國黑人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象征著身份,暗示了個人與家庭、傳統和歷史之間的聯系。莫里森在給她的小說人物取名時,十分注重每個人名字背后所折射的深刻象征意義,從而揭示美國黑人尋求自我和譜寫自我身份的歷程。
《所羅門之歌》中人物的命名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主人公奶娃是美國黑人梅肯·戴德家的第三代。丈夫梅肯的冷漠銷蝕了魯絲對生活的熱情,直到奶娃的出生才使她獲得精神寄托,她不希望奶娃長大,一直給奶娃喂奶到6歲,奶娃因此得名。奶娃(Milkman)名字本身暗含的白色與他的黑色皮膚形成強烈對比,也揭示奶娃的黑人身份與他所接受的白人主流文化價值觀的矛盾。這種矛盾在小說的前半部分隨處可見,奶娃的尷尬境地使他成為邊緣人,無論在白人文化還是黑人文化中都無法找到自身的歸屬感。此外,奶娃的名字還體現了對家族歷史的傳承。從奶娃的非洲祖先甜大哥(Sugarman),到曾祖父所羅門(Solomon),再到奶娃(Milkman)的名字,三個名字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延續性,暗示了黑人對非洲傳統文化的傳承。奶娃的姓戴德(Dead)則預示了白人主流文化對黑人的漠視和黑人奴隸的屈辱經歷:聯邦民政局的官員在醉醺醺的狀態下隨手將奶娃祖先的姓寫成Dead,從此戴德便成為這個家族的姓氏。在英語中,dead具有死亡的意思。奶娃家族的姓氏變成“死亡”后,象征著奶娃一家與歷史的割裂,歷史與現在一旦斷裂開來,人自然就喪失了歸屬感。在奶娃回到南方尋找金子的過程中,他弄丟了所有外在的物品:西裝、金表、旅行箱等,卻找到了真正財富,即家族的姓氏所羅門。奶娃重新獲得所羅門的姓氏象征著奶娃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的回歸,他的尋寶之旅也變成了尋根之旅。
黑人女性所處的他者地位使黑人女性文學從誕生之初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但是當代黑人女性作家非常重視作品的文學性,尤其是莫里森的優美文筆使其作品充滿了詩意,在充滿魅力的敘事中浸透深刻的政治主題。從表面來看,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背景和與她接受的美國白人主流文化教育形成了對立和矛盾,但是莫里森以客觀冷靜的眼光看待這種矛盾沖突,通過將黑人敘事傳統和西方敘事傳統有機結合,在多重邊緣書寫下展開黑人女性敘事,表達了她追求黑人的完整生存和文化身份,關注黑人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以及構建多元文化生存空間的政治意識。
|參考文獻|
[1]Framgsmyr, Tore, ed. Nobel Lectures, Literature 1981—1990[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93.
[2]曾梅.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M]. 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3]Taylor-Guthrie,Danille. ed. 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M].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
[4]Thurman, Judith. A House Divided[J]. The New Yorker, 1987:172-178.
[5]愛德華·賽義德. 文化與帝國主義[M]. 李琨,譯. 北京:三聯書店,2003.
[6]荊興梅. 《所羅門之歌》的文化干預策略[J]. 當代外國文學,2014(1):123-130.
[7]Foner, Eric. A Short History of Reconstruction,1863—1877[M]. New York:Perennial Library Harper & Row,1988.
[8]黑格爾. 美學第2卷[M]. 朱光潛,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9]托妮·莫里森. 最藍的眼睛[M]. 楊向榮,譯. 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