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樂凱++宋永林
【摘 要】 魏源作為晚清思想家,編纂了時代巨著《海國圖志》,這部鴻篇巨制集中表達了魏源提出的要全面、客觀地看待西方并向西方學習的思想。2011年出版的《海國圖志》對魏源成體系的思想傳播有重要意義。這些思想雖然存在特定的階級局限和時代烙印,但對近代的哲學理論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實學的形成與發展也功不可沒,對中國當今的經濟發展亦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 鍵 詞】《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實學
【作者單位】胡樂凱,武漢大學哲學院;宋永林,河北大學歷史學院。
晚清思想家、近代地主階級改革家魏源的《海國圖志》是一部時代的巨著,它是近代首部由國人編寫的百科全書,詳細系統地介紹了當時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歷史、軍事、地理、技術等方面的情況。2011年版《海國圖志》的成功發行,對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魏源成體系的思想,對于知識普及以及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海國圖志》的成書以及新版刊行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是晚清時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魏源一生勤奮治學,讀經學史,常常苦讀到深夜。魏源后來與當時作為地主階級開明代表的林則徐是摯友。林則徐是有遠見的思想家,他們都有強烈的向西方學習的愿望,以期通過借鑒海外國家的先進政治、經濟、文化來改革國內封建政治體的弊端。1841年,林則徐因虎門銷煙一事被掌權者以種種理由詆毀加罪,被發配至新疆伊犁,在揚州與魏源見面時,林則徐將其在譯書局翻譯的《四洲志》以及在國外制造槍械船炮所用的一些圖紙留給了魏源,并叮囑魏源一定要把這些資料編纂成書以向國人系統詳細地介紹國外的先進制度、人文地理、風物人情等情況,給國人以警醒,使其明白國家的真實處境。魏源利用這些資料編纂的同時,又參考歷代的典章制度及各地史志等典籍,焚膏繼晷,嘔心瀝血,第一版五十卷的《海國圖志》于1842年刊行。其后又于1847—1848年、1852年分別將《海國圖志》擴展為六十卷與一百卷。
魏源的《海國圖志》是在林則徐翻譯的《四洲志》的基礎上依據中外資料增補整理而成的。同時,和前期東西方直接通航以及西人傳入的有關地理的著作有關。如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人利瑪竇來華傳教并著有《坤輿萬國全圖》,該地圖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俗和風土民情;隨后,另一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編撰的《職方外紀》對世界各地的敘述更加詳細;清初,又有南懷仁的《坤輿全圖》,其對世界形勢的介紹就更加明晰了。這些著作對《海國圖志》的最終成書都有莫大的幫助。
《海國圖志》的編纂完成開闊了國人的眼界,增長了他們對世界各國情況的了解,激發了人民的愛國之情,同時對改變當局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扭轉人們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思想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中“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可謂全書的總綱,這一思想開啟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代表為拯救國家大廈于將傾而引領國人向西方尋求救國良方的大門,它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重要一步,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即使在當代,這部書對促進近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以及哲學理論的建構都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
2011年,由岳麓書社出版的《海國圖志》取消了以前豎向排版及使用繁體字的方式,改而采用橫版簡體字文言文排版,增加了注釋,沒有譯文,內容更加全面,更易于閱讀。雖然圖書中的個別地圖有些輕微模糊,但不影響觀看。該版圖書分四冊出版,每一冊都便于攜帶,內容也都均衡,有利于全民閱讀及相關知識的普及。總的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出版,這版《海國圖志》的內容設計可以說是一種簡約主義,“極簡主義設計是對人的本質需求進行梳理后形成的簡化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價值觀”[1]。
二、《海國圖志》集中表達的思想
魏源編纂《海國圖志》一書的目的從此書的序中可見一斑,《海國圖志》開篇提出此書是“以西洋人談西洋”,“為以夷制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2]。即通過此書了解西方國家的詳情,振興民族,富國強軍,最終戰勝外族的入侵。鴉片戰爭的失敗給國人帶來一場巨大浩劫并讓國人從唯我獨尊的“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清醒過來。可是權力當局卻依然頑固不化,依舊閉關鎖國,以煌煌大國自鳴得意,排斥傲視所有外國人,對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屑一顧。而在戰敗之后,卻一反戰前盲目無知、自視甚高的形象,顯露出奴顏婢膝、卑躬求和之態,這也是頑固派必然的結局。而魏源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西方人,他稱他們為“奇士” “良友”,肯定他們各方面的長處,認為國人應該深刻反省學習。面對西方的侵略,當務之急就是要及時、全面地了解西方國家的實情,學習他們的長足之處,結合我國的情況靈活運用,才能使中國變得強大。把西方人稱為夷人而歧視他們是大錯特錯的。魏源認為,對外國的情形了解與否會使最后的利害結果有天壤之別,所以他投入全部精力編纂《海國圖志》,在這部百卷巨著中,他不僅收錄了各種珍貴資料,而且撰寫了大量的按語并作序,他在書集中表達了以下觀點。
首先,要尋找一切機會,積極全面地認識西方。在這方面,他提出要設立譯館,廣泛翻譯西方各種書籍,培養具有西方技術的人才,這是取得將來反侵略斗爭勝利的重要一步。因為要想制服外夷,必先悉知夷情。
其次,要引進西方先進的科技與軍事技術。魏源認為,西方長技中重要的一項就是軍事器械,這其中包括戰船、火炮、器械的制造和專業人員的培訓,以及武器軍械的使用之方。清廷應設立兵工廠、輪船廠,聘請西洋人員來華傳授技術,制造先進武器武裝官兵。面對軍隊戰斗力低下,魏源提出應注重練兵。英國人在戰爭中并不是只憑借船堅炮利,他們也注重養兵、練兵之法,我們應該使用西方的新式訓練方法對軍隊進行改造,建立一支新式的強大海軍。當然,魏源提出學習西方的長技以壯大國力,抵御外侮,有其倡導之功。但由于客觀方面的限制,他的洞察力還不夠,沒有看到西方發達科技背后的政治制度問題。孫中山認為:“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3]畢竟,學習西方的軍事以及技藝制造方面只是一種表層的變革,還未涉及國家政治層面的根本性變革,這種單純的技術層面的改革不一定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此外,魏源還提倡應把學習西方知識的范圍擴大到科學技術的各方面,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軍事技術與裝備領域。他認為,西方擅長的東西不僅僅在于船堅炮利,還在于其他技術,如測距標尺、望遠鏡、火車、蒸汽機等,它們都是“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4]。這些技術都是可以用作未來經世濟民的基礎技術,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海國圖志》有力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而在清廷,其作用卻沒有得到充分認識。閉關自守,拒絕學習西方,只會自絕于人,逐漸落后;只有放下天朝的架子,了解外部世界,以發現差距,瞻遠矚,放眼全球,向西方學習,取長補短,國力才能發展壯大,從而走上自強之路。雖然魏源最初是從軍事上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進技術人員,自主研發火器,但將其擴展應用開來,其成果會無可限量。在晚清時期就能提出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思想,確實顯示了魏源深邃的洞察力和高瞻遠矚的思想。
再次,魏源鼓勵有實力的出資人積極創辦各類企業。提倡開辦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魏源對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思想的重視。他對中國強大之日的到來懷有強烈憧憬,只要能堅持這樣的發展思路,中國定會“見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只要堅持學習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中國終有一天會強大起來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的這一思想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與歷史發展大勢。
最后,《海國圖志》對于全理意識形成和邊疆防御有重要作用。中國自古就開始了域外的探索。《大宛列傳》曾記載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了對漢朝統治區以外地區了解的進程。漢朝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經過庫車、龜茲、疏勒,翻越了蔥嶺即今天的帕米爾高原,進入大宛,即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交接地帶,西北到達了康居,即今天的哈薩克斯坦。這次行程讓朝廷了解到漢朝之外的廣大國家的風土人情、地理概貌、文化歷史等情況。張騫第二次出使到達遙遠的安息,接近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后來,唐朝的玄奘也為了求法,輾轉萬里,歷盡艱辛,到達了今天的印度,他的路線和張騫的出使路線大體一致,只是前者在大夏轉向東南,而后者是轉向西方。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詳細記載了沿途各國包括中國西部邊疆地區的地理概貌、民風民情等。雖然,這些著作只涉及整個世界的一部分地區,但是開啟了華夏民族了解域外地區的先河。而魏源的《海國圖志》的規模更是龐大,他舉起了開眼看世界的大旗,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觀念和翔實的世界地理知識,展示了各國的歷史、風俗、經濟、政治等,推動人們走出封閉世界,把視角擴展至全球,初步形成了世界意識。
西北邊疆史地學的興起是晚清時期經世實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光年間,由于西北邊疆局勢動蕩,所以實學家們從鞏固邊防統治的需要出發,著力研究邊疆史地。魏源的《海國圖志》對西北地區的地理認識較為準確,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已是非常難得。魏源對于域內、外地理思想的認識,不但提供了豐富的地理知識,也寄托著通過了解地理知識,利用好山川地理形勢進行防御或進攻,抗擊中國西北方向外來侵略,并能在軍事上取勝的期望。19世紀70年代,阿古柏在外國勢力的慫恿及支持下在新疆地區制造動亂,清廷派左宗棠收復新疆,而在整個過程中,《海國圖志》中的地理思想、對地理形勢的介紹以及對山川險隘的說明對整個戰事的最終勝利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海國圖志》對中國文化及經濟的影響
雖然以今人的視角來看魏源的《海國圖志》仍然有不少幼稚笨拙之處,如一些地圖的繪制和今天的準確地圖比起來相差很大等,某些制造程序顯得過于簡單或不連貫,但這部書的編纂確實從以下方面對中國近代哲學的發展與進步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一種進步的、具一定程度資本主義色彩的思想,對近代的哲學理論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魏源所指明的方向,是在封建專制文化之外的世界范圍內尋找經世濟民之方。正是由于魏源開啟了這個先河,充當時代的領路人,此后一代又一代的愛國知識分子才繼續沿著這個方向不懈地探索前進。與此同時,所學的“長技”也因時代的發展和主體認識的加深而不斷得到豐富完善,但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總趨勢一直未曾改變,并且在多次失敗和教訓之后才找到了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用它解決了中國革命進程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難題,使中國穩步向前發展。
第二,《海國圖志》一書的刊行開啟了晚清時期重實學、興實功以及重時效的治學風格。魏源提出應“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要重視聯系社會的實際情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方法治學辦事,經世濟民,治國理政,它要求人們走出書齋而投入實際生活,遠離空談并重視實際,擺脫空疏無用的理學、經學而轉向經世致用的實學,從根本上祛除人心上的病患。《海國圖志》的編纂、刊行與普及,為社會樹立了一個新的范例,使人們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并為此后繼續對抗封建舊學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第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對近代中國有深遠的影響。中國曾是世界上的海洋大國,如今正重新崛起,并為維護海洋主權和權益、收復各海域本屬于中國的島礁以及為走向深藍做好充分準備。我們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戰機,發展和大國地位相適應的軍力,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創新,如從國外購入廢棄航母改裝為新航母,在此基礎上研究創新,并開始制造研發國產航母。可以說,這些舉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對當今或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如今,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所受到的外部勢力的遏制也逐年增強,我們更應理解和明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內涵,在現代化的建設和強國之路上更充分地利用好它,實現最終的強國夢。
魏源屬于封建地主改革家,他的思想難免有時代的痕跡與階級的局限,思想體系沒有走出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范圍,他在學習西方技術層面的同時未深入到制度層面。以上這些都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作為處在封建時代的改革家,魏源已經能超前地提出全方位地關注學習西方、放眼全球的思想,確實不愧為晚清時期著名的改革家和時代潮流的引領者。并且,他的思想對于今天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經濟騰飛都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總的來說,2011年岳麓書社出版的整套《海國圖志》是對魏源的地理思想、愛國思想、民主思想以及改革思想,特別是經世致用思想在新世紀的全面而嶄新的呈現,對于我們全面了解魏源的系統性思想、思想體系的龐大,以及對魏源的歷史定位和重新認識《海國圖志》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同時,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知識的普及。
|參考文獻|
[1]雷青. 極簡主義風格在版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出版廣角,2017(3).
[2]魏源. 魏源集[M]. 北京:中華書局,2009.
[3]芮宗金. 孫中山傳[M].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6.
[4]魏源. 海國圖志[M]. 長沙:岳麓書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