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張堯學的《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研究》一書,綜合運用傳播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理論,分析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的現狀,具有宏觀性和實用性。同時,該書還探討數字出版傳播領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對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機制的完善、法律法規的健全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 鍵 詞】互聯網;數字出版;傳播
【作者單位】涂文婷,江西省直機關工委黨校。
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2016年上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132萬人,增長率為3.1%。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1]。 據《2015—201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4403.85億元,同比增長30%,數字出版產業收入在新聞出版產業收入中的總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數字出版成為新興經濟的主要推動力與重要增長點,促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一方面,由于政務“兩微一端”推廣成效初顯,“互聯網+政務服務”進展加速,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激發了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拓寬了反腐倡廉的信息來源,從而促進民主法治建設;數字出版傳播為群眾提供了交流融合的平臺,促進了民族團結及社會和諧。但是,另一方面,少數不理智的網絡行為和網絡虛假信息引發了一些矛盾;數字出版傳播被分裂分子和反華勢力利用,威脅我國的國家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出版傳播的積極作用,遏制其消極作用,引起一些研究者的關注。張堯學的《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研究》綜合運用傳播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理論,分析了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的現狀,探討了數字出版傳播在產業發展、機制、法律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對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機制的完善、法律法規的健全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
國內外學者關于互聯網條件下數字出版傳播的著作已有數部。田勝立的《網絡傳播學》(科學出版社,2001)著眼于社會新聞網絡傳播的特點與趨勢,闡述網絡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跨文化網絡傳播、網頁設計、網站的管理及評價、交互性設計等知識。王京山的《網絡出版運作:網絡出版機制演變與創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闡述網絡出版的一些基本問題,網絡出版機制形成變化的社會歷史環境,網絡出版機制存在的現實問題與不足,以及網絡出版機制創新的原則等。魏超、曹志平的《數字傳播論要》(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通過對微博、博客、電子書、電子報刊、互聯網視聽節目、手機媒體等新媒體形式的研究,闡述以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為主渠道的“向公眾傳播”新形式即數字傳播的發展與變化。法國學者菲利浦·馬拉沃、馬克·德高丹的《五維傳播》(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立足于實際情況,結合傳播學的基礎性理論,運用生動的企業案例及圖片示例,介紹當前流行的各種傳播技巧,如互聯網傳播、病毒性傳播等,講解國際知名企業常用的傳播及營銷的方法。上述研究大都涉及互聯網條件下數字出版傳播的一些基本問題,在不同的研究視角下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學界進一步研究互聯網環境下的數字出版傳播奠定了基礎。
張堯學的《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研究》結合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的整體發展,探討數字出版傳播現存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相關成果更具實用性。該書結合傳播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的基礎性理論,實現了研究方法的創新。該書認為,數字出版傳播反映了廣大群眾的聲音,有助于社會事務的管理規范;數字出版傳播推動了文化大發展,成為我國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完善的法律保護機制是數字出版傳播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這種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使該書的結論更具宏觀性與合理性。
二
《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研究》關注數字出版傳播對國家文化安全的沖擊。該書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擁有先入為主的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引領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潮流,英語的運用頻率和程度令其他語言難以望其項背,形成了明顯的網絡文化霸權。這使得一些非英語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傳統文化遭受英語的“侵蝕”,削弱了本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對其文化產業和文化機制也形成了沖擊。有些破壞分子通過廣播、視頻、網絡漫畫等大肆散布謠言,煽動中國社會的不滿情緒和對立情緒,破壞中國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數字出版傳播為“臺獨”“疆獨”“藏獨”等反動思想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極端論調,以及“軍隊國家化、非政治化”等錯誤言論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數字出版傳播為西方的霸權文化或腐朽文化提供了機會。對此,該書著眼于健全機制與制度來趨利避害,探討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組織的數字出版傳播政策機制,從完善相關政策法律制度,注重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建立“政府、市場、社會”的三方監管體系等方面,總結發達國家數字出版傳播政策機制的經驗借鑒。該書認為,我國數字出版傳播政策機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政府管制過多,職能轉變遲緩;監管部門職責不明,缺乏合作;監管體制權力本位,不能合理平衡各主體的利益關系;監管機制簡單,手段單一等。在此基礎上,該書從加強合作創新,改善數字出版發展環境,明確各環節監管主體的職責,建立“三全”監管機制,以及發展多種監管手段等方面,為我國數字出版傳播政策機制提出完善的措施。其相關研究成果既有益于鞏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又有益于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
三
《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研究》積極探究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如何實現跳躍式發展并追趕世界的先進水平。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指出:“積極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2]這說明與科技融合已成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作為振興整個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既契合群眾對數字產品需求不斷增加的趨勢,又符合政策導向。但是,數字出版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手中,市場被少數跨國公司壟斷,大部分利潤被抽走,使得我國長期處于這一產業鏈的外圍和下游。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該書探討了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組織的數字出版傳播的發展模式,從促進產品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加強技術應用與人才培養,以及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等方面,總結發達國家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該書認為,目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狀況良好,比如,發展勢頭強勁,產值屢創新高,數字技術創新加快,數字閱讀終端不斷升級,傳統出版的數字轉型力度加大,產業政策環境利好,產業投資環境良好等。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數字出版的產品制作與傳播方式亟須突破,數字出版的經營模式有待優化,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保障不力等。在此基礎上,該書從制定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促進產品創新,改善傳播渠道,調整運營模式,健全產業發展的保障體系,以及改進產業發展模式等方面,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其相關研究成果既有益于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又有益于我國社會管理的創新和公民社會的建設。
四
《互聯網與數字出版傳播研究》有意識地把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納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布局中。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相關法律制度的支撐,缺乏完善的法律保護機制,數字出版產業便失去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鑒于此,該書探討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組織數字出版領域的最新立法動態,從不斷完善數字出版法律法規,加大網絡盜版行為的處罰力度,注重技術措施保護,加強數字出版管理,以及加強數字出版行業自律等方面,總結發達國家數字出版法律保護的經驗借鑒。該書認為,如今我國逐步完善了數字出版的法律制度,初步形成司法和行政保護相結合的數字版權保護體系,但我國數字出版領域仍然存在不少法律問題,例如,法律法規不完善,數字出版權屬性不明,版權認定困難,缺乏完善、通暢的數字出版授權模式,數字版權管理缺乏統一標準,數字出版保護力度有待加強等。在此基礎上,該書從完善數字出版法律法規,構建數字出版登記認證制度以明確數字版權的歸屬,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制度以建立靈活的數字出版授權模式,完善數字出版法定付酬標準以健全數字版權付酬機制,以及強化數字出版保護體系等方面,對我國數字出版法律機制的完善提出了可行性對策。其相關研究成果既有益于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型,又有益于法治中國的持續建設。
|參考文獻|
[1]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tc. people. com. cn/n1/2016/0803/c183
008-28606650. html.
[2]國務院關于印發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通知[EB/OL].
http://www. nnhitech. gov. cn/NewsHtml/20120723172427044
500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