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輝
兩岸共建“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
——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傳來好聲音
王明輝
6月17日至18日,以“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為主題的第九屆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在福建廈門舉行。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出席并講話。中國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劉雅芝、武韜、劉曉連,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關工委執行主任劉群英,國臺辦七局局長楊毅,廈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陳沈陽和臺中市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理事長蔡鈴蘭,財團法人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臺灣創價學會執行長林廷鋒等出席。部分省市關工委領導同志和兩岸幼兒園、中小學校、慈善機構、傳統文化教育機構負責人及專家學者等200余人參加論壇。
“海峽兩岸一家親,老少共圓中國夢”十大共建工程深入推進,使兩岸青少年成為傳承親情、鄉情、民族情的新生力量,成為兩岸社會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新時期兩岸關愛下一代工作,出席論壇的領導和專家發出了好聲音——

兩岸青少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神圣使命的未來希望和棟梁。兩岸關愛下一代工作要堅持“向下扎根”“向前邁進”,在堅持老少攜手的同時,著眼增進兩岸青少年交流的內在動力,在交流中實現互親、互愛、互信和互相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共同的基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永遠前進的不竭動力。我們在關愛下一代工作中強調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對于兩岸下一代尋根認祖,認同兩岸的血脈情,提高文化自信和價值觀的趨同,對提高下一代人的綜合素質和奮斗精神,對兩岸和平發展與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有著極其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注重家庭,就要用家國情懷托舉民族復興之命。注重家教,就要發揮家庭教育在兒童青少年成長中的基礎作用。注重家風,更要弘揚新時代的家風文化。家庭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講求科學,特別注重發揮親情感染的作用。我們既要尊重傳統的教養,也要具有國際的理念。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必須拋棄其中的糟粕,根據時代的發展,吸收國際上各國新鮮的經驗,發展現代化家庭文化,豐富傳統文化。讓文化入心,讓家庭間更親。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聚著炎黃子孫的輝煌成就,包含著華夏先哲的無窮智慧,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教育引導兩岸青少年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豪。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把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維護好、建設好,把我們兩岸的下一代守護好,培養好。
中國關工委聯手臺灣財團法人中國信托慈善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關心下一代基金,在全國21個省、18個少數民族地區、7個革命老區,建立了30所“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在首都北京舉行了6期“園丁計劃——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校長教師研修班”,培訓了582位校長和老師。劉延東副總理批示明確地指出,“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項目是兩岸共建,傳遞關愛,助力教育扶貧和民族團結的有益探索。”

“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遵從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又契合千百年來中華家庭文化,因應了兩岸同胞關切家庭倫理、期盼子女成才的情結,福建省關工委將舉辦中華大家園兩岸青少年朱子文化研習營,促進閩臺兩岸青少年相互交流,推動共同發展進步。

“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傳遞兩岸親情和倫理的巨大力量,是兩岸兒女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具體實踐。關愛下一代,凝聚了海峽兩岸最基層的民間機構、組織、社團,創建了許多用項目、用內容搭建的交流載體,增進了家庭和青少年之間的友好互動。

我們要繼續以“大關愛”理念為指引,著眼于關愛兩岸青少年健康成長,打造兩岸青少年社會關愛平臺,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和民族認同,讓兩岸青少年在交往接觸中感悟兩岸一家親的濃濃情意,感悟兩岸和平發展的潮流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弘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正能量,注入新活力。

兩岸共建“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就是堅守家庭的價值,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弘揚傳統美德、傳續良好家風、倡導健康生活、建設幸福家庭,我們做到了,我們的下一代受惠了,今天這個論壇就福澤無窮。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5000年文明生生不息,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而這些,大部分是以家風村風民風的形式體現和傳承的。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容匯國風,有良好家風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健康向上、文明進步的社會。

兩岸經過近年來深入頻繁的民眾交流,構筑起建設和諧社會一股最重要的力量,通過交流能夠增進彼此的理解,帶來嶄新的希望,而關心下一代是我們兩岸共同永遠的目標。企盼兩岸學者專家及教育工作者共同攜手,讓兩岸青少年兒童交流成為促進和平“向下扎根”“向前邁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