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鑰”打開留守兒童的“心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農村老家的留守兒童問題,已引起廣泛關注。他們生活上缺少父母照應、行為上缺少管教關愛、學習上缺少家人輔導。為了讓留守兒童擁有一個美好的春天,泉州各地關工委用愛的“心鑰”為留守兒童打開了“心鎖”。
永春的留守兒童數量一直比較多,普遍存在“五無”問題(生活上無人照顧、精神上無人關愛、學習上無人輔導、安全上無人照看、行為上無人矯正)。湖洋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全鎮4萬多人口,外出務工人員超過一半。據統計,湖洋鎮小學適齡兒童約3000人。其中,湖洋中心小學,現有在校生600多人,留守兒童267人,寄宿生160人。學校用“多元化的生活”幫留守兒童在藍天下茁壯成長。學校在留守兒童工作站開設書法、美術、計算機、音樂、普通話、籃球等興趣班,引導每個寄宿生至少參加一個興趣小組,把他們的學習、生活融為一體,使學習成為一種娛樂,在娛樂中獲得追求,實現夢想。六年級四班的學生小劉,現在可以和同學們有說有笑地玩著游戲。可是一年前,小劉從外地轉學來時,不太喜歡與同學相處。原來,小劉隨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到外地上學,學習成績并不理想,性格也變得內向。前年,小劉的父母得知湖洋中心小學實行封閉式管理,吸收留守在家的學生住校學習,便把小劉轉到湖洋中心小學就讀。為了幫助小劉,班主任鄭老師就與他結成對子,在課堂上讓小劉回答問題,課后又同他聊天,還讓同學們多接近小劉,與他一起學習和玩耍,一起參加興趣小組的活動。一年多過去了,小劉有了明顯的變化,學習成績也相對穩定。鄭老師高興地說:“最重要的是小劉變得陽光、活潑起來了。”

老師對湖洋鎮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
英都鎮地處南安市西南部,是遠近聞名的“全國水暖閥門基地鎮”。全鎮人口5.7萬多人,其中常年外出搞水暖閥門供銷及打工的就有3萬多人,與此相伴而生的是,眾多留守孩子卻成了讓人擔憂的特殊青少年群體。這些孩子給學校教育提出新課題、帶來新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據調查,2014年春季在校就讀的1955名小學生中,留守學生785人,占學生總數的40.2%。尤其到寒暑假,孩子們沒有人管,各種問題也就隨之而來。面對這些問題,英都鎮關工委在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英都鎮龍江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設立了“英都鎮農村留守兒童愛心學堂”。愛心學堂共開設信息技術、繪畫、科技活動、象棋、演講與口才、南音和書法7個興趣班。學員230多人,師資主要由英都中心小學資深的老師和暑假返鄉的大學生志愿者組成,愛心學堂不收任何費用,活動為期1個月。
由于營造了人文的生活環境,留守兒童與周圍的孩子們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切實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來自社會的關愛,保留著心中的一份美好夢想。“爸爸媽媽在深圳打工,家里只有我和7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伴。”來自坪山村10歲的小陳輕聲講述著自己的留守生活,“去年,我到了龍江活動中心開辦的留守兒童愛心學堂。這里環境優美,老師對我像親妹妹一樣,我不但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學會了感恩、懂得了回報,我很喜歡在這里學習。”自從進入活動中心,小陳就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了。對于那些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而言,他們也學會了生活,學會了自理,增長了社會實踐經驗。

泉港區留守兒童在學習包粽子
暑假,本是孩子們歡樂度假的日子。可是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往往是非常孤單寂寞的。在泉港區界山鎮獅東村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一個個留守兒童的“小家”組成了活動中心這個“大家”。“大家”分為7個快樂溫馨的“小家”,每年都有180多名留守兒童在這里度過快樂的暑假。一是科技之家,用于開展“科技制作”“家庭科技實踐活動”“科技小發明”等活動,培養了孩子們的科學興趣和創新實踐能力。二是圖書之家,作為活動中心的一個亮點,為留守兒童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拓寬閱讀天地,提高文化素質。三是書畫之家,用于指導孩子學習中國書法藝術和繪畫,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訓練基本功,掌握入門知識。四是輔導之家,用于開展閱讀與習作、數學輔導活動,招收需要補缺補漏和提高的適齡孩童,參輔人員眾多,成效顯著。五是文藝之家,由本村北管、腰鼓傳承人組織老少同堂學習訓練。六是法制之家,開設法制安全教育室,由獅東邊防所干警及當地企業員工等熱心人士負責授課,根據案例開展法制宣講課、觀看法制影片、舉辦安全專題講座等活動,普及法律和安全常識。七是孝德之家,活動中心特地設立“孝德講堂”,由老師將古今中外的孝德文化傳授給兒童,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尋找孝德文化,懂得尊老、愛老、孝老。家中有家,溫馨多彩;家中有愛,花朵盛開。這里成為留守兒童喜歡來,留得住,有得學,有所得的好去處。

“鳳吟古箏琴社”成立儀式
當油菜花怒放盛開的時候,在洛江區虹山鄉的留守兒童服務站里,傳來了陣陣的喜悅聲。鄉關工委聯合衛計辦、計生協會正在這里開展虹山鄉留守兒童“小導游”實踐活動,培養提升留守兒童的語言表達、收集資料、膽量鍛煉等綜合能力,更好地為來訪客人介紹熟知景點,提供導游服務,體驗主人翁責任意識,展現留守兒童陽光向上的精神風貌。
虹山鄉是洛江區偏遠小山鄉,經調查,全鄉300名小學生中,留守兒童占40%。虹山鄉按片區劃分整合優化6個原有分散留守服務站點為3個校外精品站點,在白鳳留守兒童服務站開設“國學講堂”,依托彭氏祖廟、明德書院,重點開展國學教育、深化彭氏家風家訓;在鳳吟留守兒童服務站成立“鳳吟古箏琴社”,由校內輔導老師免費教授留守兒童學習古箏,通過音樂開發智力潛能,陶冶道德情操,更好地關心愛護和引導孩子。在每個服務站點配備圖書閱覽區,配置必要的書架,建立圖書管理制度和借閱制度,發動社會群眾捐贈圖書,及時更新圖書數量;設置電子網絡學習區,在架設視頻親情交流平臺的基礎上,通過監督和引導讓留守兒童接觸現代化信息技術技能,查詢、下載資料,擴大知識視野,了解山外的世界;依托學校心理咨詢室,專設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室,解決留守兒童迫切的心理問題;統一制作活動服裝,用于留守兒童集體外出活動。這種機關、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網絡,幫助留守兒童演繹出美好的人生。
德化縣關工委經過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把關愛留守兒童的“投簧鑰匙”。這就是以兒童之家為依托,充分整合家長學校、駐區單位資源,落實“兒童優先”,建設兒童友好社區。在縣關工委的指導協助下,南門社區兒童之家與業委會、愛心企業開展共建,每月舉辦一次特色親子互動活動,由社區出資購買活動物品并組織開展活動,愛心企業提供活動創意和教師資源,業委會維護現場秩序并協助活動開展,探索創造一條與社會組織、企業共建的新興服務模式。縣關工委還舉辦了“陽光義教”活動,由縣大學生志愿者聯盟分派大學生志愿者到兒童之家為義教班上課,主要服務對象為小學一至五年級的兒童,課程內容包括趣味英語、小學奧數、興趣繪畫、創意手工等等。同時,縣關工委邀請縣家教講師團到社區舉辦家教知識講座9期,“家長學校”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親情交流會,讓家長和孩子唱主角,搭建起孩子與父母、與老師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或以電話訪問或登門拜訪的形式開展家訪工作,對感化單親家庭的兒童和困境兒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一兒童節市關工委走進老區村慰問留守兒童
百崎回族鄉是福建省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回族鄉。五老幫助外來打工者子女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王梓丹是四川人,父母都在百崎打工,經濟上比較困難,為了讓小梓丹有好的教育,父母把留守在家的小梓丹接到了身邊,就讀于百崎中心幼兒園。有一天,一個急促的電話,讓鄉關工委主任郭澄波措手不及。百崎中心幼兒園老師告訴他,前幾天王梓丹突然得了病,現在在泉州兒童醫院診治,幾天過來,不見好轉,十分危急,據醫生說,這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疾病,恐怕要花很多錢,讓家長做好思想準備。小梓丹的父母為她的醫療費沒著落而愁眉苦臉,請求關工委愛心助學單位協助解決……郭澄波一聽完電話,馬上聯系鄉關工委成員、“愛心關工”隊長郭志壇,請他啟動鄉“愛心慈善”機制,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幫助小梓丹渡過難關。郭志壇馬不停蹄前往醫院,這時候,病床上的小梓丹已是奄奄一息。他安慰小梓丹父母說:“你們的困難也是我們的困難,我們會想方設法幫助小梓丹籌集醫藥費的,你們不要太傷心。”從醫院回來后,郭志壇向慈善朋友圈中發布微信,親自跑了幾家工廠,請工廠領導獻愛心。不到兩天,籌集善款14萬元,并親自送到小梓丹父母的手上。由于資金到位,搶救及時,小梓丹脫離了危險,一天天好轉。經過一段觀察之后,小梓丹康復出院。14萬元的愛心救助款沒有花完,還剩下3萬元,小梓丹父母把它送到鄉中心小學幼兒園,并對幼兒園領導說,“這是孩子治病剩下的3萬元,現在我們生活雖然還有困難,但不能動它,把它捐出來,讓它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
在泉州,人們把外來工稱為“新泉州人”,在資助貧困學生、高考政策等方面與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臺商投資區關工委主任陳良奎,幫助一個來自貴州畢節的困難家庭,為5個子女就學問題多次找教育局長安排,看到孩子們衣著破舊,就自費送幾套應季的服裝,并為他們申請困難補助3000元。“精心護幼苗,滿園百花香”,臺投區四個鄉鎮的關工委五老通過言傳身教,十幾年如一日,帶頭關愛留守兒童,在全區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助困風尚。
關愛路上荊棘遍布,困難重重,但是泉州市各地五老為留守兒童真心付出的故事,一直在繼續……他們用一把把“心鑰”,打開了深埋在孩子們心中的“心鎖”,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