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泉州“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側記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源于1998年福建省關工委開展的“講政治、育新人,學科技、奔小康”活動,它以茶葉、食用菌兩個特色優勢產業,在全省范圍內培訓了一批愛農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學技術、奔小康”的帶頭人和新型農民。
近年來,泉州市關工委按照“農業必須強、農民必須富、農村必須美”的要求,積極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示范戶的發展創造條件,培養出一批“種子”帶頭人和示范戶。他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帶動一方農民譜寫了創業致富傳奇,被當地人們譽為“最可愛的人”。
2003年,當選湖洋鎮湖城村村支書的黃永南,扛起了帶領村民致富的擔子。2004年,他承包50畝荒山種植茶葉并進行加工,開始探索帶動農民發家致富之路。2008年,永春縣被福建省關工委農村工作委確定為“福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示范縣,縣關工委推薦黃永南等5位農村青年參加省關工委組織的茶業和食用菌培訓班。黃永南不但較全面地學習、掌握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的知識和技術,還找到制作較高質量茶葉的門道。他說:“以前沒有很好的規劃,通過培訓學習制定發展規劃促使發展思路和目標更加明確,而且感到有一種責任和壓力,那就是如何帶動周邊青年農民一起發展,共同致富。”返鄉后,他從茶園整改,到選茶苗、施肥、噴藥、采摘和加工等一系列環節,嚴格按照標準去做。陸續投入20萬元,對120畝云中香茶園進行改造,建立了茶園基地。
黃永南在建立示范茶園基地的同時,在云中香茶廠建立了新型農民茶葉制作聯系點。他把在省培訓班學到的現代化農業技術知識一一傳授給青年農民,經過培訓后,青年茶農對茶葉生產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掌握了優質茶葉制作工藝,茶農的收入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如青年農民陳良偉,起初對茶的了解是一張“白紙”,跟隨黃永南學習幾年,開茶園、制茶葉,練就了一身制茶本領,現在擁有30多畝茶園,年銷售茶葉收入達30多萬元,實現了致富奔小康。
為了讓茶葉生產邁向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組織化、經營集約化、管理規范化的目標。黃永南組織了茶葉合作社,現有社員30多戶,擁有茶山和茶園700多畝,年創產值500多萬元。隨著茶葉生產規模的發展,他積極為聯系客戶、開拓市場,拓展茶葉銷售空間,在省內外市場設立批發、零售門市4家,做到信息共享,共同抵御市場風險,使茶葉生產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現在,黃永南名副其實地成為了發展茶葉致富帶頭人和生產技術能手。

采茶忙
年過七旬的張聯財,是南安市碼頭鎮關工委副主任,憑著對水稻種植的熱愛,他在農田里摸爬滾打半個世紀,經歷一次次挫折,終于培育出優質稻種“東聯5號”,成為省優質稻主推新品種,在各地推廣種植,他被譽為厝里的“袁隆平”。
1965年,從中學畢業后成為東大村科技組組長推廣科學種田以來,張聯財一輩子專做一件事——從事水稻新品種選育研究和推廣工作。經過幾十年的探索,1997年,他從廣東引種,通過輻射誘變等技術,培育出了“東聯1號”稻種,并經過5年選育出了“東聯5號”種子,通過省科技廳、農業廳專家的評審鑒定,該稻種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

張聯財在研制稻種
在不間斷研發新稻種的同時,張聯財成立了“金山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農民科學種田。“我將作為老師為農民開課,培訓他們科學種田,選育良種,推廣水稻種植技術,幫助實現農民的豐收夢。”張聯財說。
2010年以來,張聯財舉辦“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科學使用肥料”等培訓班35次,共培訓3210人次。每年在碼頭鎮范圍內選擇農戶作為服務對象開展入戶宣傳、實地技術示范、解決生產技術問題,累計培育科技示范戶1080戶。2016年,共開展6次田間技術培訓和觀摩指導,及時為農民解決生產中的疑難問題,科學指導農民進行田間管理,同時帶動周邊農戶200余人積極學科學、用科學,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在泉州,像黃永南、張聯財這樣成功的“種子”戶不勝枚舉,他們大都是“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愿奉獻”,有一定農村實踐,經營農業有一定規模、有經營發展規劃的農民,甘愿在廣大農村生根、開花、結果。在這些“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示范戶的帶動下,當地實現了“綠了山川,富了百姓”的夢想。
采訪札記
在南國最美的春天,我們走訪了泉州這個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文化名城。滿目豐盈的草長鶯飛,隨處可見的曲水流觴,沉醉這清新曼妙之余,我們更深深地為泉州關心下一代事業的蓬勃生機所振奮和感動。幾年來,泉州市委、市政府連續出臺6份文件,為關心下一代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市委常委會堅持每年聽取一次關工委匯報,市委書記鄭新聰、市長康濤經常關心過問關工委工作,分管市領導孔繁軍、季翔峰、陳榮洲等經常出席關工委活動,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也欣喜地得知,泉州市關工委主任由原任市委書記擔任,形成“1+9”的班子領導格局,從市一級到各縣(市、區)再到鄉鎮、街道,黨政一把手、分管領導全部兼任關工委名譽主任,這該是多大的底氣和力量。更讓我們動容的是,在采訪中我們所接觸的每一位基層五老,他們身上所彰顯的責任擔當,所傳遞的榜樣力量,都是無言的大愛,是“五老精神”(忠誠敬業、關愛后代、務實創新、無私奉獻)的具體體現。歲月在他們的臉上留下痕跡,卻也打磨出高貴的赤子之心,深藏著對每一位青少年、對黨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藍藍泉州灣,巍巍清源山,當每一張童真的笑臉伴隨著“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純真夢想燦爛綻放,這片神奇的刺桐大地,將抒寫出最美的“中國夢——泉州篇”。
(專刊由許巍、孟德成、王明輝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