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十大進步事件”發布
2016年我國初步建立了具有完整基本要素的兒童保護制度,政府提供的兒童福利和兒童保護服務,第一次覆蓋了全體兒童。多項兒童福利制度建設從初創、布局階段進入了細化和實施階段。政策目標的頂層設計在戰略性、科學性上有了明顯提升,工作任務堅持需求導向,政策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加。
2016年12月11日,在“2016年困境兒童關注日高峰論壇”上,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公益傳播研究中心和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家庭與兒童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2016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十大進步事件”。
2016年2月,《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頒布。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發布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系統性頂層制度設計。
《意見》抓住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監護缺乏監督指導、關愛服務體系不完善、救助保護機制不健全三個薄弱環節,提出堅持家庭盡責、政府主導、全民關愛、標本兼治的四項基本原則。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等組織了全國范圍內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精確鎖定“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共計902萬人。為進一步的政策干預提供了實證依據。
2016年,民政部在社會事務司正式成立未成年人留守兒童保護處。此后,又把原來隸屬于社會福利司的兒童福利處調整到社會事務司,將兒童福利與兒童保護職能集中到一起,專職負責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這意味著中國向建立更高級別的兒童福利與兒童保護的行政主管部門前進了一大步,也意味著中國在兒童事務的政策制定過程中,將會有更直接的代言機構及主管機構。
2016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政府在改善困境兒童狀況的工作中占主導作用,建立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困境兒童保障制度。并要求在全國的村(居)民委員會設立69萬名兒童福利督導專員,使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的遞送體系建設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2016年8月17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在教育、醫療、社會成長環境與社會融入方面,對保障殘疾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設定約束性指標和實施措施。這意味著國家將為殘疾兒童提供比非殘疾兒童更多的公共服務。

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向社會表達了國家對校園安全與青少年行為規范的高度重視與關切和采取的措施。目前我國的法律文件中尚無“校園欺凌”一詞,今年的國家行動將有助于推動針對青少年行為規范的法律條文的完善。

2016年11月25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向十個部門發文:《關于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為全國公共場所配置母嬰設施排出時間表并制定了設施標準。這將促進兩孩人口政策的全面實施,促進母乳喂養率的提高,從而保障嬰幼兒健康。
今年11月,全國婦聯聯合教育部等9部門,共同印發了《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城鄉發展、滿足家長和兒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這有助于向中國家長普及現代教育理念、改變及遏制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行為。
2016年公安部上線啟動名為“團圓”的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這是我國最權威的官方“打拐”平臺。它將互聯網技術與社會力量成功應用在兒童保護領域,對我國兒童保護工作更好融入“互聯網+”具有很強的示范引領作用 。
2016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切實緩解兒童醫療服務資源短缺問題。國家衛計委提出了《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并進行了一系列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的工作安排,全國8所高校恢復停止了17年的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
2016年,國家對中西部教育投入持續加力。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制定了具體的考核指標、工作任務和實施措施。
(摘自《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