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微微
軍民融合: 國家戰略下的四川篇章
本刊記者 張微微
【導語】
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強勢開局,有8條經驗在全國推廣,尤其是軍民融合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

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揭牌儀式現場
6月23日,臨近周末,位于綿陽市科創區的國家軍民融合技術交易中心樓下仍舊車水馬龍。前來咨詢和辦事的人們有的聚在一起傾聽工作人員耐心講解,有的到軍民融合成果展示大廳尋覓商機。
“2016年交易中心已累計為200余家企業提供技術需求對接服務。全年實現技術交易454項,交易額達到8.3億元。”交易中心主任蒲良駒向記者介紹說,在今后的三五年內,交易中心將建立10萬項數據庫、500人的經紀人隊伍,服務1萬家企業,年度技術交易額超過10億元,成為國內知名的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
在我省全面創新改革的宏偉藍圖上,軍民融合成為最重要的看點。在國家首批全國推廣的全面創新改革17條經驗中,我省入選8條,其中有3條就是關于軍民融合的。近日,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相關政策接連出臺,為我省軍民融合向深度發展提供了更多契機。
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軍民融合展示大廳,記載了這個典型的軍轉民企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軍民融合發展道路上走過的光輝歷程。
作為國家唯一保留核心科研生產能力的地方軍工企業,九洲先后經歷了保軍轉民、以民促軍、軍民融合三個階段,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
“軍轉民,怎么轉?前無經驗,我們成為最早的那批探路者。有一些軍工企業由于沒有摸清市場需求和規律,一轉就轉‘死’了。我們曾經也陷入過困境。”九洲集團軍民融合發展辦公室主任袁瑞敏談起那段歷史很是感慨,他向記者講述,后來公司明智地選擇與軍工技術相通且正在迅猛發展的廣播電視業作為突破口,成功研發出具備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九洲”牌TVR-84I型全頻道共用天線系統,填補了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內的空白,使工廠一舉擺脫經濟困境,以“一根天線”撐起九洲二次創業的“脊梁”。
如今,九洲進一步靈活構建體制機制,在鞏固軍工陣地、拓展軍工領域的同時,發展了以空管、北斗導航、物聯網、LED、光電線纜等為代表的一批軍民結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軍事電子、軍民融合、民品互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旗下20余家產業公司中有12家下屬公司具有軍工資質,11家公司直接從事軍工業務,100余種民用產品成功應用于軍工市場。”袁瑞敏說,公司發展成為以軍事電子和智慧城市為核心業務的軍民融合發展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同時為“軍轉民”“民參軍”提供了有效經驗。
2016年,九洲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10.0億元,工業總產值205.0億元,出口創匯6.37億美元,利潤7.0億元,企業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當然,九洲的軍民融合成效已經非常明顯,但從長遠來看,要讓這一戰略進一步穩固擴展,單打獨斗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須變‘獨舞’為‘共舞’。”九洲的決策者如是說。于是,立足可持續發展,2016年4月,由九洲發起,聯合核工業、航空、航天、軍工電子、化工材料等領域研發、制造、生產、服務的企事業單位組建了“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構建起創新孵化、協同創新、資源共享的共同體,探索出軍民融合發展的新體制。目前,聯盟會員已發展到95家。
“組建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是我省在軍民融合戰略上一個值得推廣的創新舉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加快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抓好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發展軍民融合產業集群’。我省作為我國的經濟、科教和軍工大省,喚醒和激發這一‘天然’優勢,做大蛋糕,分享成果,已經探索出的經驗還有很多。”省發改委全創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這些經驗中最突出的是兩個“唯一”和N個“率先”:設立了規模20億元的全國唯一一只軍民融合成果轉化基金;成立運行全國唯一的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率先在全國建立省級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初步建立完善了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組織構架;率先在全國設立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達100億元;率先啟動軍民融合企業認定試點;率先與國家國防科工局和所有央屬軍工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一大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加快落戶四川……
車行在綿陽市富樂山的綿山路上,手機信號會變得斷斷續續。一扇大門、一道蜿蜒的院墻隔開了兩個世界。墻外,綿陽市的產業發展軌跡演繹著城市的變遷;墻內,紅墻灰頂的老建筑錯落有致,頗具歷史感與神秘感:這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綿陽九院)的院部基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這兩個天地猶如“二重天”,相敬如賓,往來甚少。
車行在涪城區園藝山上,只見一片科創園區已經拔地而起,頗具規模。軍民融合創客中心、軍民融合技術交易、軍民融合加速器、軍民融合科技園……一個個基地前,“國字號”的碩大招牌引人注目。而這里所承載的功能,讓像綿山路上那樣的“二重天”世界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有了交融。
“每個院所都是一座技術‘富礦’,要釋放其能量,不能僅僅停留在土地征用上,更要從平臺、園區和服務角度緊密合作溝通,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在蒲良駒看來,搭建平臺尤其重要,而完成這個轉化平臺的建設正是軍民融合技術交易中心承載的主要功能。
頂著“唯一”頭銜的國家軍民融合交易中心以綿陽科技城8700平方米的創新中心為載體,“通過社會資本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PPP合作模式進行更加靈活、積極地運營。”交易中心構建了軍民融合綜合服務、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民參軍服務、成果展示與交易、國際合作、創業服務七大軍民融合服務平臺,建立起信息資源、技術交易、民參軍服務、創客服務等業務部門,各司其職圍繞軍民融合開展各項工作。“這是我省唯一的全鏈條式服務平臺。”蒲良駒頗為自豪。
交易中心自運營以來,廣泛開展合作,通過軍地融合,整合各類軍工院所、軍民融合企業、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致力于打通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轉化通道,推動技術、市場和資本“聯姻”。截至今年5月,收錄各類成果10666項,相關企業8248家,征集企業技術創新需求164項,整合開放各類儀器資源超過1050套,吸納評估評價師及各類專家超過700人。
“軍民融合的體制障礙如何破?軍工單位內部分配機制不完善,科研人員的成果貢獻或者服務不能得到相應的經濟回報,當然就很難激發他們參與融合的熱情,同時,我們民營企業也因為門檻高而對此望而卻步。”前來交易中心委托辦理民參軍資質申請業務的民營企業主王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有了這樣一個平臺,技術成果及時推送,軍民雙方溝通起來也比以前容易多了、便捷多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三大體系’建設實際上就是一個破除現有軍民之間的信息壁壘、準入門檻等的過程。”綿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要選準突破點,主動作為。”盡管軍工很大程度上屬于中央事權,但推進軍民融合地方應該主動作為,比如我省,通過運營國家軍民融合交易中心、設立軍民融合發展基金、建立軍民融合產業園區等辦法,都有力推動了軍民融合發展。
發生緊急情況時,通過衛星通信系統可以得到安全部門精準的疏散和保護;想找路時,掏出手機就可進入三維導航模式;回家后,智能家居為你開啟全方位的舒適體驗……或許5年以后,普通人的生活,都會隨著一個個軍民融合成果的落地,發生質的飛躍。
“四川力爭用5年時間,推動軍民融合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培育10家100億元以上、20家50億元以上的軍民融合大企業大集團,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防軍工戰略基地、軍地優勢資源共享轉化示范區、軍民兩用技術協同創新先導區、軍民融合高端產業發展集聚區。”在去年7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四川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第二場發布會上,四川宣布了自己的未來規劃。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
事實上,四川的軍民深度融合已呈現出良好勢頭。在國家國防科工局組織的“軍工集團重點合作意愿省份”摸底調查中,四川排名全國第一。同時,四川也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軍民融合產業集聚區,具備較強的產業承載和基礎配套能力。2016年,四川的軍民融合產業經濟規模收入已達2870億元,穩居全國第二位。
如何打破不平衡的發展格局?
記者在省經信委了解到,針對很多中小企業信息局限,創新資源匱乏,融合困難等問題,四川已經籌建產業技術研究院,不僅有頂層的研究,還有專業的創新平臺,“這些機構,都會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技術革新”。省經信委主任陳新有進一步介紹,同時,四川正在推動180多個縣的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針對其創新、人才建設,提供完備的服務體系。
而在未來,四川還將繼續打破“軍轉民、民參軍”雙向互動通道,繼續推動構建軍民融合發展領導體制和工資機制,繼續發展信息安全、航空發動機等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和基地,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繼續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有特色、有影響的制度性經驗成果。(責編:劉艷梅)
【延伸閱讀】
四川“一號工程”引領“十三五”發展
我省把全面創新改革作為引領“十三五”發展的“一號工程”,出臺省委《關于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決定》,制定四川《試驗方案》,編制實施綜合改革、軍民融合發展改革試點等“9張清單”,著力打通軍民融合、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與金融結合的通道。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初步形成60多條儲備經驗,其中21條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
試點載體建設方面,已建成16家省級軍民兩用技術轉移和產業孵化中心,軍民兩用技術交易平臺投入運行。
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制定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16條政策,24家科研院所分類改革扎實推進。
創新創業方面,深入實施創業四川行動,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超過兩萬家,“創業天府·菁蓉匯”成為2016年全國十大改革案例之首,支持眾創空間稅收優惠政策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
一圖讀懂 四川“一號工程”
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四川“一號工程”——全面創新改革到底如何打造?
王東明書記說:“四川創新發展已經邁出堅實步伐。扎實抓好全面創新改革這個‘一號工程’,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加快推動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邁進,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