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縣半扇門鄉阿娘溝四村第一書記 南聰強
聚焦
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丹巴縣半扇門鄉阿娘溝四村第一書記 南聰強
我是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中心一名青年職工,一個9個月大孩子的父親。2015年12月,我又多了一個身份,成為丹巴縣半扇門鄉阿娘溝四村的第一書記。
阿娘溝四村地處大山深處,是一個偏遠山村,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僅有0.8畝,平均海拔有2600米,是漢、藏、回三個民族的共同聚居地。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連綿的大山、散落的民居帶給我的是滿目的荒涼,讓我感到了第一書記肩上的重擔。
到村后我馬上走村入戶,希望能與當地村民打成一片,然而現實卻遠不如預期。對于遠道而來的第一書記,村民只是點頭打招呼,他們似乎不太看好我這個下派扶貧干部,認為我只是來走走過場。對此,我并沒有垂頭喪氣,而是摸索出了下村必備的“四個一”,一支筆、一個本子、一盒煙、一包糖,使自己可以更快地融入到群眾中。通過多次入戶走訪,我逐漸熟悉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和群眾的關系也一步步融洽起來,大家慢慢開始接納我這個外來的書記,對我敞開了心扉、說出了心里話。大家會圍著我問:“南書記,我們的通村路啥時候可以修,活動室啥時候建,我們家地頭可以修個蓄水池不?”
第一次去村上,通村道路是泥濘的機耕道,由于沒有車,我整整走了三個半小時才到。從那時起,我就確定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修路。為此,我多次到縣交通部門“化緣”要項目,為村上爭取到了5.7公里的通村通暢公路建設項目。2016年3月項目正式開始實施,為了趕在雨季前把路修好,我到施工現場查看進度、檢查質量成了每天的必修課,修路期間每次雨后都必須進行沿山檢查、指揮交通。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4月25日,由于前一天下過大雨,村上幾個路段出現了小塌方,我和片區負責人王冬要去現場查看塌方情況,我們好不容易找了一輛面包車驅車前往。但是一上山通村的道路由于地基不穩,每隔幾百米就被運輸車壓了許多大坑,面包車不推根本無法前行,一路上只得我推車他開車,這也是我們雨后下村的常態。在海拔低的地方還好,越往上走空氣越稀薄,快到村上的那一段路更加難走。由于我推了很長時間車,在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有了高原反應,當時感覺自己根本就無法呼吸,最后靠鄉長王冬攙扶才走到村上。
在修路期間也會遇到家里有事卻趕不回去的情況,每次聽到電話那邊家人無奈的嘆息,我都非常愧疚。經過4個多月的緊張施工,通村道路修通了,村民們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的日子。看到村民們臉上洋溢出的笑容,聽到村民們的一句:“書記,你辛苦了”,我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莊戶人種地,種在人收在天”是以前村民種地的真實寫照,為了改善當地的生產條件,我所在的省國土資源廳從政策上予以支持,落實了半扇門鄉22個村的土地整理項目。項目的實施解決了村上的蓄水、排水問題,也提升了土地質量,為村上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村民們站在修好的蓄水池、排水溝旁高興地說:“南書記,我們再也不會為旱天沒有水澆地、大雨天沒地方排水煩心啦,房子也不會一下雨就泡水了,感謝你們帶來的好項目啊。”
在落實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村上的產業發展方向,只有調整結構、培育核心支柱產業,才能將“輸血”變為“造血”,實現長久穩固的脫貧致富。通過多次走訪群眾開展深入調查,并與村“兩委”成員、村上致富帶頭人、村民代表開會討論,村上確定了種植釀酒葡萄和中藥材的發展方向。一是在海拔2600米以下由村上的致富帶頭人帶領大家種植釀酒葡萄,二是在海拔2600米以上由村“兩委”引進種植一枝蒿、重樓等中藥材。
為更好地推進種植產業的發展,村上專門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目前,在縣農牧局的大力支持下,村上葡萄的種植面積已達100余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0余畝。村里產業有了起色,許多外出打工人員紛紛回家務農,46歲的貧困戶李正發就是其中一個。他說:“以前沒有種植釀酒葡萄和中藥材時,我是在外打工愁找活,回來務農愁收成。如今土地整理項目實施改善了生產條件,兩個產業也都在發展,我不僅可以在家門口的葡萄基地打工,還可以加入中藥材合作社,發展自己家的產業。”
脫貧攻堅項目落實是大事,關心村民更是大事。貧困戶蘇吉卓瑪的丈夫前年意外去世,家中還有七十多歲的老母親和三個孩子。為了盡可能地改善他們家窘迫的生活狀況,我積極向鄉上爭取到低保政策,也到縣紅十字會為其申請到了6000元的資助金。到她家,老人家經常拿出酥油茶招待我,還跟我聊家常:“還好有共產黨,不然阿娘溝四村將會被遺忘在這大山之中。”他們是真正地把我當成一家人。也正是一個個項目的建成,村民們一句暖心的謝謝、一杯熱騰騰茶水、一個微笑讓我在高原藏區感受到的不是離開家人的苦,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供稿:省直機關工委宣傳部)(責編:陳暉)

南聰強(右)進村了解情況

南聰強(左二)在貧困戶家中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