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介甫
驍勇戰將孫一中
葉介甫
他是黃埔精英、北伐驍將,他是南昌起義的主要將領,是紅六軍、紅二軍團、紅三軍的杰出將領,是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立了許多輝煌,受到了周恩來、朱德、賀龍、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度肯定。他就是驍勇戰將孫一中。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宋慶齡與廖仲愷(左一)、蔣介石(左二)在黃埔軍校操場檢閱臺上
孫一中,1904年生于安徽省壽縣城南棉橋村。早年喪母,父孫行芳為清末秀才,有薄田數畝,主要以教私墊為生。孫一中童年時代,正值中國辛亥革命前后,而壽縣又是安徽辛亥革命策源地之一,較早興辦新學。他10歲入小學,直至12歲因父親去世便輟學務農。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5月,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在廣州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這時,隨同鄉到廣州后在粵皖軍司令部當兵的孫一中被保送進了黃埔軍校第一期。
孫一中入校后,深得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稱贊,他曾勉勵孫一中:“大家都說你平時是靜如處女,但愿你在戰場上能動如脫兔。”1924年冬,孫一中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教導團第一團任排長。
為了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1925年2月,廣州革命政府舉行了第1次東征。以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為骨干編成的兩個教導團,擔負正面進攻的任務。教導團在東江農民的配合下,2月12日攻下淡水,27日攻占了海豐。在進攻淡水時,初次參加戰斗的孫一中,堅定沉著,驍勇善戰,受到指揮部的表彰。
3月初,孫一中隨軍參加棉湖戰斗,相繼攻克林虎的后勤基地五華及其司令部所在地興寧,收復了梅縣和潮(州)汕(頭),肅清了除惠州以外的粵東陳炯明勢力。
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舉行第2次東征。部隊在攻打惠州城時,孫一中率領先鋒隊,冒著敵人的炮火,用竹梯強行登城,最先一批進入城內。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一舉攻克了素稱“攻不破”的惠州城。戰后,孫一中調任副營長兼連長,部隊移駐梅縣三河壩。
北伐戰爭開始后,葉挺領導的獨立團為先遣軍,6月初到達韶關,后在友軍的配合下,與數倍于己的吳佩孚軍閥部隊激烈戰斗,先后攻克長沙、岳州,奪取了汀泅橋、賀勝橋,于9月1日進抵武昌城下。9月9日,強攻武昌時,孫一中同鄉、黃埔同期的曹淵不幸犧牲。聞訊后,孫一中堅決請求到前線參加戰斗。他冒著敵人的猛烈炮火,在曹淵犧牲的一條深溝中架起兩挺機槍,向敵人輪番射擊,給敵軍以重創。在戰斗中,他左肩洞穿,血流如注,仍然堅持指揮,直到葉挺命令他退出,被送進漢口中西醫院。
1927年5月,駐鄂南宜昌的獨立第14師師長夏斗寅,伙同駐鄂東的四川軍閥楊森等共10余團的兵力,乘武漢兵力空虛之際,發動叛亂,企圖斷絕北伐軍后方,推翻武漢政府。
5月17日,夏斗寅進抵距武漢僅20千米的紙坊車站。葉挺親率第72團和第75團于當晚8時趕到距紙坊車站約l千米的一片高地,準備給叛軍以迎頭痛擊。
根據葉挺的命令,第72團布防在鐵路以東,孫一中率第75團在鐵路以西構筑工事,作好迎戰準備。次日拂曉,戰斗激烈展開。孫一中發現第72團壓力較大,立即率領部分隊伍涉水向敵軍側面猛烈攻擊。敵人首尾挨打,暈頭轉向,抱頭亂竄。在另一處戰斗山頭,敵人的掩護部隊防守嚴密,不斷地向第75團射擊。孫一中看到正面不易進攻,遂帶領隊伍跑步從山的側背面迂回過去,向敵人突然發起攻擊,敵人不支,四散逃跑,全線潰退。經過整整1天的激烈戰斗,紙坊車站最終被奪回。

葉挺

孫一中
1927年5月21日,湖南許克祥叛變。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叛變,第一次國共合作決裂。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發動南昌起義。
此時,擔任第75團團長和黨代表的孫一中,按照起義指揮部的指示,率部駐守馬回嶺地區的黃老門。7月31日晚,聶榮臻來到第75團團部,傳達前委指示:“明日拂曉,全副武裝出動打野外。”這是為了蒙蔽敵人,把部隊拉出去,前往南昌參加起義的信號。
接到通知后,孫一中召集全團干部會議,研究行動計劃,迅速作好準備。次日黎明,在馬回嶺車站,他以團的黨代表身份宣布了中共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并布置部隊攔截張發奎、李漢魂乘坐的火車,將部隊盡快帶到南昌去。隨后,隊伍迅速散開,隱蔽在鐵路兩側。
不久,一列火車噴吐著濃煙,緩緩駛進車站。未及停穩,號音響起,孫一中端起刺刀,帶領戰士縱身躍入車廂。接著,整個列車到處響起“下車繳槍”的喊聲。車上的衛隊被這突然的行動弄得暈頭轉向,紛紛繳出槍支。坐在最后一節車廂里的張發奎、李漢魂,看到衛隊大亂,知已不可收拾,帶了隨身警衛,在混亂中倉皇跳車逃走。第75團奪得火車后,迅疾向南昌方向駛去。車廂里充滿了歡笑聲。
南昌起義的槍聲震驚了反革命派。蔣介石調集大軍向南昌“清剿”。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革命委員會作出決定,從8月3日—5日主動撤離南昌,回師廣東。
在南下途中,第75團隨軍經過廣昌、寧都等地,由于孫一中巧妙機智,率部奮戰,一路順利。8月1日,賀龍的第20軍抵壬田市,與敵錢大鈞部遭遇。第25師與第20軍配合,擊潰敵軍的阻截,主力進入瑞金,第25師到達瑞金西北地區集結待命。這時,錢大鈞部有4個師已先期到達會昌,占領會昌以北的幾座大山頭,據險以守,欲阻截起義軍南下,而黃紹竑率黃旭初、韋云松兩個師,正由洛口向會昌集中,企圖配合錢大鈞部將起義軍壓迫于山區殲滅之。基于這種情況,總指揮部決定先奪取會昌,攻占敵軍主陣地,然后轉入防御,迎擊尾追之敵。
前敵指揮部命令第20軍的第1師、第2師駐守瑞金,掩護指揮部及參謀部;第3師及教導團進攻會昌城東南高地,第24師、第25師向會昌作正面進攻。第25師的任務是迂回到會昌以西、洛河的北岸,迎擊由洛口增援之敵,相機奪取南岸高地。
葉挺親臨前沿指揮,命令“要不惜任何代價,在當天攻下會昌”。第75團于當日夜間翻過一座大山,次日上午趕到河北岸時,第24師已發起攻擊,葉挺命令第75團馬上渡河,配合第24師把河南面的一座高山拿下來。當時部隊正在吃飯,孫一中立即下令:“飯不要吃了,背包放在原地,馬上渡河投入戰斗!”話畢,他便率先涉水渡河,指揮部隊發起了攻占山頭的戰斗。
進攻開始不久,駐洛河西南的敵人l個團迅猛向東北推進,占領了山頭,隔河向起義軍炮兵陣地射擊,正面進攻的第24師受到極大威脅。葉挺當機立斷,命令正在涉水的第75團,從北大山的反斜面攻山。這座高山東、北兩面由河水環繞,不能攀登,西面有連續起伏的3個制高點。如果不攻占這3個制高點,就很難拿下這座大山,也就無法攻占會昌。孫一中明白肩頭擔子的份量,親率第1營、第2營做正面進攻,另以第3營隱蔽迂回到山的東南側,配合正面進攻的部隊,待機發起攻擊,搶占第3個制高點。
戰斗打響后,第1營很快消滅了第1個制高點上的敵人。孫一中又命令第2營從右翼繞到南側,從背面打擊敵人,第2個制高點上的敵人腹背挨打,驚慌失措,拼命向第3個制高點上竄逃。這時,隱蔽在山東南側的第3營,突然發起攻擊。沖鋒號一響,殺聲震天,敵人措手不及,棄尸遍野,第3營很快攻上山頂,拔除了敵書有“潮梅警備司令部”等字的一面黃旗,插上了起義軍的紅旗。
次日,全軍在會昌休整。傍晚,黃紹竑率兩師從洛口、珠蘭鋪向城北大山腳下獨立據點進攻,與第72團發生激烈戰斗。孫一中立即主動率全團跑步增援,出其不意向敵猛沖過去。第75團攻占山腰后,孫一中不顧山坡既陡且險,率部攀上山坡,將敵軍沖得全線崩潰,四散逃竄;與此同時,第72團也從另一側面攻上了山頭。
會昌大戰告捷,朱德副軍長表揚全軍指戰員,特別贊揚孫一中:“孫一中機智靈活,驍勇善戰,對會昌戰斗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伐戰爭舊影
1929年9月,黨中央派孫一中和許光達到洪湖革命根據地組建紅六軍。1930年9月,鄧中夏擔任湘鄂西黨和紅軍的領導職務,執行李立三的冒險主義方針,要求紅二軍團與紅一軍團配合進攻沙市、漢口等敵人設防堅固的城市,實現“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目標。賀龍、孫一中等認為應先鞏固洪湖地區,然后逐步向外擴張,因此沒有執行“會師武漢”的指示,并率部攻克沔陽縣城,在張家場殲敵兩個連,狠狠打擊了國民黨軍對蘇區的進攻。為了加強領導,賀龍提議孫一中改任紅二軍軍長,賀龍任總指揮。
10月,中共湘鄂西特委仍命令紅二軍團渡江南征,占領岳陽,截斷武長鐵路,配合紅一、紅三軍團進攻長沙。當紅二軍團奉命打開公安、石門等地到達監利時,獲悉紅一、紅三軍團已撤出對長沙的包圍,國民黨軍正調其主力進攻紅二軍團。賀龍、孫一中、許光達等分析形勢,主張部隊停止前進,重返洪湖根據地。
但是,“左”傾錯誤的執行者拒絕接受這些正確意見,命令部隊繼續南下,二次攻打湘北澄縣和津市。12月,部隊向津、澧進逼,紅六軍迅速占領了津市;紅二軍在孫一中的指揮下猛攻澄縣,無奈守敵頑抗,久攻不克,傷亡很大,被迫退向松滋,復遭國民黨軍李覺18個團和陳渠珍3個旅的圍攻,紅軍嚴重受挫,沿湘鄂邊轉移至鶴峰、五峰一帶。而后,紅二軍團即轉戰于五峰、桑植、慈利、石門等地區。紅二軍團退出洪湖根據地后,國民黨軍先后占領監利、沔陽、華容等縣,實行血腥屠殺,洪湖根據地受到極大損失。
1931年秋,國民黨軍對洪湖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賀龍、孫一中等不顧鄧中夏的反對,毅然決定留少數部隊在鄂西北堅持斗爭,紅三軍主力南下返回洪湖。9月28日,紅三軍在劉猴集與堅持在洪湖斗爭的紅9師會師,武裝力量大大加強,取得了洪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的巨大勝利。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后,王明“左”傾錯誤統治的中共中央,派夏曦為中央代表來到洪湖,成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湘鄂西軍委分會,夏曦任中央分局書記、軍分會主席。夏曦等以反鄧中夏錯誤為名,全盤否定湘鄂西蘇區黨和紅軍在長期艱苦斗爭中取得的成績。為了控制紅三軍,夏曦以湘鄂西省委名義,取消軍、師兩級指揮機關,將紅三軍改編成5個大團,由夏曦直接指揮,實際上剝奪了賀龍、孫一中等的領導權,遭到一大批干部、戰士的反對。
賀龍、孫一中、段德昌等從洪湖地區的實際出發,不畏權勢,挺身而出,與“左”傾錯誤作斗爭,積極向中央反映。后來,中共中央雖未同意取消軍、師指揮機關,但是在總的方面仍然支持夏曦,并將紅三軍編為第7、第9兩個師及l個獨立團,賀龍任軍長,孫一中任軍參謀長兼第7師師長。
紅三軍回到洪湖地區,國民黨反革命勢力萬分恐慌。是年11月上旬,敵人調集30余團兵力,對洪湖地區實施“圍剿”。紅三軍在賀龍、孫一中等的領導下,留少數武裝堅持在蘇區斗爭,主力向襄河以北和京漢路方向發展,牽制敵人,保護蘇區,連打勝仗,穩定和鞏固了革命根據地。
紅三軍接連取得勝利,是賀龍、孫一中、段德昌等抵制王明“左”傾錯誤的結果,但夏曦等則強調“打大仗、打硬仗,不要游擊戰爭;只準打宜昌,沙市、岳州、武漢,不準打小據點”。在這一冒險主義方針指導下,紅三軍東征西討,強攻硬打,戰略上日益陷于被動局面。1932年秋,紅三軍退出了洪湖根據地。
1932年5月文家墩戰斗后,夏曦下令逮捕了孫一中。同年夏,在翟家灣被敵突破前夕,孫一中這位風華正茂、驍勇善戰的年輕將領,竟被誣陷為“改組派”慘遭殺害,血灑洪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這一冤案得以昭雪,徹底平反。

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