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葉香 劉春妮 周海霞
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對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效果觀察
黃葉香 劉春妮 周海霞
目的 探討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對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效果。方法 100例自然陰道分娩初產婦,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均對兩組產婦進行基本的例行體質檢測,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產婦給予產后常規的會陰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產后知識宣教及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比較兩組產婦的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產婦會陰及盆底肌康復總有效率為98%, 高于對照組的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盆底肌張力、會陰水腫、會陰疼痛改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對會陰及盆底肌的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使產婦產后恢復時間更短, 且產婦無不良癥狀出現, 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多加推廣。
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會陰及盆底肌康復;產后;臨床療效
孕婦在妊娠分娩期間, 由于胎兒個體較大, 在分娩過程中將孕婦的會陰撐大, 造成婦女會陰部位局部出現血流受阻的現象, 且分娩過程由于盆底肌肉受到過度的牽拉而造成產婦產后易患盆底肌功能障礙的疾病。而女性盆底骨架和肌肉以及會陰部位神經對維持女性生殖器官正常的生理狀態以及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因而臨床對產后孕婦會陰及盆底肌恢復極為重視。故本實驗采取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的方式對產婦會陰及盆底肌進行治療, 希望給予今后臨床治療提供一些參考價值。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2月于本院進行自然陰道分娩的初產婦100例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剔除標準:①產婦本身存在溝通障礙;②產婦存在隱性疾病;③產婦不服從實驗安排 ;④產婦拒絕接受護理(如依從性差);⑤產婦體質條件不符合實驗允許。對照組年齡20~31歲, 平均年齡(26.1±3.7)歲, 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1±1.53)周, 會陰側切20例, 會陰裂傷30例;觀察組年齡20~36歲, 平均年齡(25.4±4.2)歲, 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4±1.41)周, 會陰側切20例, 會陰裂傷30例。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兩組產婦進行基本的例行體質檢測, 以保證產婦無其他的隱性疾病。維持產婦的營養供給, 根據觀察組產婦體質的不同情況對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量調節。開始進行實驗前, 應該對產婦進行會陰及盆底肌知識的普及。具體如下。
對照組產婦產后給予常規會陰護理, 護理方法:①責任護士教會產婦會陰及傷口一般護理。②用0.1%新潔爾滅溶液進行對產婦會陰部清洗, 1次/d。③采取側臥位, 即切側口或裂傷口的對側臥位, 以改善血液循環, 減輕疼痛, 促進愈合。④對有會陰水腫者給予消腫處理, 如50%硫酸鎂濕熱敷、紅外線治療燈照射, 20 min/(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產后知識宣教及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 具體方法:①康復培訓中心的醫護人員對產婦進行觀看視頻以及口頭宣教。②根據孕婦產后會陰部和盆底肌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行相對應的復健安排。③產婦產后第1天, 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緊閉陰道、尿道、收縮臀部肌以及收縮肛門等訓練, 收縮3 s, 放松3 s, 重復15 min, 3次/d。兩組產婦的護理鍛煉時長均為30 d, 在這期間, 產婦應該有持之以恒的決心, 切忌隨意中斷對盆底肌的訓練。
1. 3 觀察指標 兩組于產后1、3、5 d觀察會陰水腫、疼痛程度;盆底肌張力分別于產后立即、產后第5天、產后第30天復查時評估。準確的記錄下產婦盆底功能的恢復情況,對產婦的會陰部疼痛次數、程度以及產婦會陰部水腫程度進行準確的記錄, 一旦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 護理人員應及時做出判斷和處理, 并準確記錄在案。
1. 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產婦的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情況良好, 能自主的進行適當的運動, 未發現不良癥狀。有效:產婦的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情況較為鍛煉前有所好轉, 并在進行適當運動后, 無明顯的身體不適現象出現。無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產婦護理和鍛煉后的盆底肌張力以及會陰切口改善程度分為痊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會陰及盆底肌康復總有效率為98%, 高于對照組的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產婦產后盆底肌張力以及會陰切口改善程度比較觀察組盆底肌張力、會陰水腫、會陰疼痛改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情況比較[n(%), %]

表2 兩組產婦產后盆底肌張力以及會陰切口改善程度比較(n, %)
女性分娩過程中[1], 當胎兒通過陰道, 會對陰道壁產生過分壓迫, 導致產婦的會陰神經以及盆底肌肉產生間接性的損傷。這種損傷不僅給產婦帶來不適以及疼痛感, 而且使產婦基本的生活活動造成障礙, 嚴重時會導致產婦出現子宮脫落、尿失禁、陰道擴張等臨床常見的盆底功能障礙癥狀[2-4]。故及時的進行盆底功能的復健十分重要, 產婦盡早的預防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癥的發生。
產后早期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5], 可以使產婦的會陰以及盆底肌康復效果更好。產后早期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能夠幫助產婦的會陰水腫消失、降低產婦產后出現的會陰疼痛、加快產婦的陰道以及會陰等部位的創口愈合, 加快產婦盆底肌張力的修復[6-9]。故盆底肌功能鍛煉, 對產婦的產后修復具有積極作用, 能夠使產婦避免進行產后二次手術, 也有利于產婦的常規運動量補充, 維持女性的生殖器健康[10-12]。
本實驗研究通過在產后早期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 對產婦的會陰及盆底肌的康復中得到了較為令人滿意的結果, 通過30 d的護理訓練, 觀察組產婦會陰及盆底肌康復總有效率為98%, 高于對照組的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盆底肌張力、會陰水腫、會陰疼痛改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對會陰及盆底肌的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使產婦產后恢復時間更短, 且產婦無不良癥狀出現, 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多加推廣。
[1] 蔡忠群. 對比分析陰道分娩與剖宮產對產婦產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響. 家庭醫藥, 2016, 50(9):17-18.
[2] 古艷, 林梅清. 經會陰超聲評估肌電刺激盆底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 放射學實踐, 2016, 31(10):1006-1009.
[3] 霍然, 王惠珍, 石蘭萍, 等. 產后盆底功能訓練的延續護理模式構建及效果評價.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4, 30(28):29-32.
[4] 黃冬梅, 馮虹, 毛中英, 等. 盆底肌功能鍛煉在初產婦產后性交痛防治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21):4353-4355.
[5] 楊麗媚. 產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訓練治療產后女性尿失禁效果分析. 吉林醫學, 2015, 36(5):1012.
[6] 趙金榮, 王海波, 李萍, 等. 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對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效果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17):104-105.
[7] 張桂秋, 李靜. 初產婦產后早期盆底肌肉訓練的療效觀察. 寧夏醫學雜志, 2015, 37(12):1175-1177.
[8] 陳志芳, 彭檢妹, 鄭萍萍, 等. 初產婦無創接生對盆底肌肉早期恢復的影響和治療后盆底康復效果的觀察. 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1):172-173.
[9] 瞿東暉, 孫晶珠, 瞿金桂, 等. 產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復訓練預防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醫生, 2011, 49(36):139-140.
[10] 林莉, 潘云港, 吾慧瑛, 等. 不同時期盆底肌功能鍛煉對陰道分娩及產后盆底功能恢復的作用. 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35): 101-103.
[11] 張弘, 文海燕, 高紅菊. 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評價.中國醫藥指南, 2015(11):4-5.
[12] 范星月, 劉波, 周安榮, 等. 孕期盆底肌康復訓練促進產后盆底恢復的臨床觀察. 中國康復, 2017, 32(1):56-58.
Observation of effect by postpartum early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training for perineum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HUANG Ye-xiang, LIU Chun-ni, ZHOU Hai-xia. Dongguan City Dongcheng
Hospital, Dongguan 5230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by postpartum early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training for perineum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rimipara in spontaneous vaginal deliv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nventional postpartum perineum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postpartum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early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training in addition to nurs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Rehabilitat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erineum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as 98% than 8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elvic floor muscular tension, perineal edema and perineal pain improve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Postpartum early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training for shows accelerating effect for perineum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This method shortens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time without adverse symptoms in puerpera, and it is worth wide promot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
Early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training; Perineum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Postpartum;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2.087
2017-04-18]
523000 東莞市東城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