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娟 李新
淺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
——以預防失足青少年再犯罪為視角
●劉敬娟 李新
失足青少年的矯正與防范工作如果做不好,就會存在再犯風險,且對部分潛在問題少年起到負面的帶動效應。因此,失足青少年的懲罰、矯治、教育、挽救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站在預防失足青少年再犯罪的高度,分析了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的產生基礎、主要內容、作用、實踐效果等,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
社區矯正 無縫鏈接 失足青少年 預防再犯罪
失足青少年再犯罪問題始終受到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高度關注,在社會群體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特殊的處遇政策。非刑化、輕刑化、非監禁化的司法保護,能夠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利于進行有效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從而防止其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但這效果的實現必須具有相關制度予以強力保障。基于上述考慮,筆者所在的滕州市人民法院于2012年《社區矯正實施辦法》施行后,建立了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并對預防和減少失足青少年再犯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就該機制的有關情況作簡要介紹。
任何制度的產生都有其存在并發展的土壤,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也不例外。
(一)政策基礎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內在要求。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具體考慮其犯罪動機和目的、犯罪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的同時,充分考慮其是否屬于初犯,歸案后是否悔罪,以及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進行處理。依法適當多適用緩刑或者判處管制、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
(二)理念基礎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是恢復性司法理念的應有之義。恢復性司法是一種新的刑事處理方式,旨在使受損的社會關系得到修整、恢復,促進犯罪者早日回歸社會,恢復一種正常的生活秩序。未成年犯重塑性較強,應重點培養其回歸社會的能力。在該理念的影響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更加注重懲罰與矯正之間的平衡關系,以促使未成年犯能夠順利回歸社會,并最大程度降低其再犯可能。
(三)制度基礎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是社區矯正制度的目的所在。對未成年犯的社區矯正處遇主要從事兩項活動:一是為預防未成年犯違反條件和重新犯罪而進行的監督;二是為促進未成年犯復歸社會的過程和提高未成年犯的福利而提供的幫助。①申洪波:《國外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歷史沿革》,載《現代商業》2008年第6期。《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也指出應當采取多種有利于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改過自新、融入正常社會生活的必要措施。而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能夠有效地幫助失足青少年完成再社會化過程,使其重歸社會集體。
(四)實踐基礎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是改善矯正工作瑕疵現狀的重要途徑。在以往的未成年緩刑犯矯正工作中,由于公檢法司都有涉及,往往出現多頭指揮、分工不明、銜接不力等情況,導致對未成年犯“緩而無教”“緩而無管”現象常有發生。為提高未成年緩刑犯矯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滕州市人民法院建立了失足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上述教管缺失的現象發生。
在失足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運行下,法院與市司法局聯合設立了社區矯正駐法院工作室,由市司法局派兩名人員專門負責,加強了與社區矯正機構的協調配合。該辦公室如同一個樞紐,將審判機關、社區司法所和矯正對象三方銜接起來,形成了針對未成年緩刑犯的聯合幫教局面。
(一)機制銜接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認為需要對擬適用社區矯正的未成年被告人進行社會調查的,社區矯正工作室根據法院委托,負責對被告人的一貫表現、犯罪后果、居住地村(居)和被害人意見等情況進行調查,15日內出具書面調查評估意見。判決生效后,法院通知適用社區矯正的未成年罪犯及其成年家屬,在社區矯正工作室面對面辦理交接手續,并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共同對其進行法制教育,確保對每位社區矯正對象的移交到位、教育到位。
(二)人員銜接
在法院設立專門的社區矯正工作室,市司法局選派2名工作人員常駐法院,在刑事判決生效后,審判人員將相關法律文書直接交到工作室,并介紹犯罪原因、家庭背景、性格特點等相關情況,由其登記造冊,建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對象動態信息數據庫,確保做到矯正對象底數清、情況明、檔案全,增強了做好社區矯正工作的針對性。
(三)幫教銜接
通過制定并完善相關文件,進一步明確參與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專職工作人員的職責,規定由法官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定期開展回訪幫教活動,了解未成年矯正對象的思想動態,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法律知識,矯正其犯罪心理。同時,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其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提高就業謀生能力,為重新融入社會打下基礎,有效減少和預防了未成年矯正對象重新違法犯罪。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通過機制銜接、人員銜接和幫教銜接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失足青少年再犯罪,其作用發揮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助于消除失足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人犯罪很多是由不健康的心理引起的,犯罪后,心理活動往往波動較大。如果調整不好,很可能會否定自己、自暴自棄,甚至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必須適時實施心理矯治。由辦案法官與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學校教育工作者共同組成的聯合幫教隊伍,對未成年犯進行“零距離”幫教。并充分利用矯正對象的入矯報道、思想匯報及走訪調查等機會,考察其心理動態,將回訪情況記錄在卷,統一備案,及時完善并形成切實可行的矯正方案。對發現的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化解工作。
(二)有助于幫助失足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錯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中,法官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一起,與失足青少年建立坦誠關系,給予應有的尊重和支持,同時注重對失足青少年個人隱私的保護,化解其麻木、頹廢等消極情緒,進行徹底的心靈感化和教育。通過深入社區矯正點開展普法送法、贈送法制圖書、聯組圖片等形式對失足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同時利用法院的特有資源,適時組織他們以典型案例為題材各分角色,開展模擬法庭;并積極協調有關教育部門,促使其回歸社會后勇敢的再次走進校門,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豐富的法制教育形式能夠幫助失足青少年重新塑造出新的價值標準,重拾生活的信心,學會健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從而避免再犯。
(三)有助于完成失足青少年的再社會化
很多的未成年人在犯罪前都處于閑散失管狀態,要么輟學,要么無業,均游離于社會管理體制之外。解教后,如果不能順利地融入社會,可能會成為再犯罪的高發群體。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為失足青少年與自由社會之間建立起一個過渡橋梁,由少年庭法官牽頭,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人民陪審員等組成專門的幫教人員團隊。同時協調相關的教育、培訓等部門,為失足青少年開設各類課程,廣泛開展心理矯治,思想、法制及社會公德教育,加強公益勞動、技能培訓和生活、就業指導等,幫助失足青少年改變過去的不良習性、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順利實現再社會化。并在解矯后,進行進一步跟蹤、調查、走訪,在重新進入社會的緩沖階段做好防范工作,最大程度避免失足青少年因一時無法適應社會而重蹈覆轍。
截至2015年底,滕州市人民法院成功委托社會調查203人次,無縫對接社區矯正人員147人次,判后社區矯正率達100%,未成年矯正對象無一人再次犯罪,真正實現了社區矯正工作的關口前移,形成了教育幫扶的整體合力,對促使失足少年重燃生活的希望,預防和減少未成年犯再次犯罪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現將滕州市人民法院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及案件類型等相關情況匯表如下: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比例表(表一) 單位:件

未成年人案件犯罪類型統計表(表二) 單位:件

年份罪名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盜竊罪 9 13 2 6 5 10強奸罪 2 9 5 5 4 5故意傷害罪 2 8 3 3 4 1拐賣婦女、兒童罪 1 8 3 2 0 4聚眾斗毆罪 2 0 2 1 9猥褻兒童罪 2 3 0 1 1 4交通肇事罪 2 1 1 1 1 1強迫賣淫罪 4 4 5 2 0 0放火罪 2 1 0 1 0強制猥褻婦女、兒童罪 1 2 2 2 0 2非法拘禁罪 3 2 0 1 1 0奸淫幼女罪 1故意傷人罪 1搶奪罪2走私、販賣、運輸毒品罪1 1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2 2綁架罪 1 1敲詐勒索罪 1 1詐騙罪1容留他人吸毒罪 1非法經營 1故意毀壞財物罪 1強迫交易罪 1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 1
從以上兩表不難看出,2012年后,未成人犯罪案件數量波動不大,處于基本穩定的狀態,且主要集中在搶劫、盜竊、尋釁滋事等侵犯財產刑犯罪及尋釁滋事等擾亂公共秩序的犯罪。
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的實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縱觀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整體狀況,仍然存在立法不完善、矯正方式單一、人員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為此,應當積極采取完善措施,以確保其充分發揮預防和減少失足青少年再犯罪的作用。
(一)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我們現行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立法僅體現在《刑事訴訟法》及《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的部分條款,規定過于粗略,②容瑋:《論我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暨南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因此,需要制定專門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區矯正法》,具體規定社區矯正的的執法主體及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適用對象,主要內容,減刑、假釋的處理,未成年緩刑犯的權利保障以及法律監督。通過立法完善,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無縫銜接機制納入法治軌道,實現有法可依,為其充分發揮預防和減少失足青少年再犯罪的作用提供立法保障。
(二)細化機構,明確責任主體
根據未成年人單獨矯正的政策導向,在社區矯正管理局下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監管中隊,并配有專職人員,與法院、檢察院及駐法院的司法局人員進行對口聯系與配合,負責未成年緩刑犯的日常矯治。與成年緩刑犯在各自轄區的鄉鎮司法所接受矯治不同,未成年緩刑犯的矯正必須在市、縣一級的社區矯正管理局進行,以防止交叉感染。但如果未成年人緩刑犯自愿主動提出,要求在其當地的鄉鎮司法所進行,考慮到便于其日常矯正管理,綜合全案情況,也可以在當地司法所進行。
(三)因材施教,矯正項目多元化
少年司法制度誕生于美國,其獨具特色、種類繁多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項目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如美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項目主要包括針對未成年人的釋放安置、賠償和社會服務與家中監禁和電子監控以及養育家庭等。③賈宇:《社區矯正導論》,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頁。我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適當加以借鑒,加快建設一定范圍內的綜合性就業幫教基地,提供一個較為寬松開放的社會環境,并促使矯正項目特色化、多元化。對采取社區矯正的未成年犯,根據其社會危害性、人身危險性、主觀惡性、心理特征及與社會再融合的意向等因素作進一步劃分,明確矯正重點和難點,并在此基礎上適用不同種類的矯正項目,進而有利于失足青少年能夠主動融入社會,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新生活。
(四)整合資源,加強信息化建設
由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執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社會性,在日常管控上常常出現信息不對稱等現象,因此為便于對未成年緩刑犯進行有效管理,應當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盡快建立社區矯正人員的信息交換平臺,并與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相銜接,實現社區矯正工作動態數據共享。加快促進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實現信息化管理、可視化監控、網絡化傳輸以及智能化預警,以進一步規范未成年人緩刑犯的刑法執行、監督管理、教育幫扶和信息監控。
(五)播撒關愛,加快建設愛心驛站
家庭呵護的不足、父母關愛的缺失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失足青少年解教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應有的關心愛護,得不到很好的陪伴照顧,很容易走上再次犯罪的道路。“當父母在客觀上或法律上不能踐行監護責任時,國家通過其公權機構或社會組織,應當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實際責任。”④曹詩權:《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頁。因此,建議在社區居委會或村委會廣泛建立愛心驛站,大力組織招募志愿者隊伍,號召法官、檢察官、社區矯正工作者、社區負責人、學校老師等一同關心照顧這些特殊的未成年人,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真正地回歸社會。
(作者單位:滕州市人民法院 棗莊市山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責任編校:劉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