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年送禮趣聞

三國時期便有記載,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戶戶用大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盤贈予親友食用,一來發五臟之氣,二來迎接新春的到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說:“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春之意。”
宋朝,大年初一,親王、百官進宮給皇帝拜年,皇帝賞賜每人一朵由絹紗絲帛制作的帽花,眾人戴在帽上,回家后還要戴著舉辦家宴。
清朝,春節前皇帝會賞賜大臣一塊鹿肉,上寫“福”、“壽”二字,諧音“福祿壽”,同時還會賞賜御筆親書的“福”字,當然這些“福”字除極少數外,絕大多數都由近臣代寫。
送黃歷的習俗自古就有,因為黃歷是大家新一年工作和生活的指導手冊。
宋朝時,一到臘月,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菜肴,稱為“送年盤”,不計數量多少、價格高低,主要目的是祝賀新春。
清朝過年送荷包,因為當時荷包是必需品,類似現在的手提包,用來放散碎銀錢、熏香、零食等。
清代詩人袁枚和老師——兩江總督尹繼善經常吟詩唱和,各顯其能。某年除夕,袁枚派人在臨近子時之際給老師送去一首詩:“知公得句便傳箋,倚馬才高不讓先。今日教公輸一箸,新詩和到是明年。”大意是,您看到這首詩時已經是新年了,即使您才思再敏捷,寫好詩也是第二年的事了,您就認輸吧。老師看完哈哈大笑。
晚清名臣左宗棠每年春節都要給軍機大臣潘祖蔭送一千兩銀票,外加一份厚禮,以報答其冒險救命之恩。話說在咸豐年間,左宗棠在湖南巡撫幕府中襄理軍務,因恃才傲物得罪了滿族官員被彈劾。潘祖蔭雖與左宗棠不相識,但素聞其能,遂不計禍福,上疏為其辯白,并力薦其能,左宗棠方免一死。

明清時期,臨近春節,各地官員都要給大小京官送紅包,稱為“炭敬”,也就是今天的取暖費,夏天也送,叫“冰敬”,即防暑費。炭敬的金額不等,最低八兩銀子。裝著不同面值銀票的信封上各有一個文雅的名稱:四十兩的寫著“四十賢人”(古書名),三百兩的寫著“毛詩一部”(《詩經》號稱三百篇),一千兩的寫著“千佛名經”(佛經名)。
乾隆年間,有官員進貢上好的徽墨,墨上有“萬壽無疆”四個金字,乾隆很喜歡。誰知磨到后來成了“萬壽無”,進貢墨的人因此受到嚴懲。
晚清大臣張蔭桓出使西洋時,在巴黎花重金購得一顆綠寶石,曾為拿破侖所有,歸來后獻給慈禧太后,但他忘了帶禮物給大太監李蓮英。一日,慈禧在賞玩綠寶石時贊不絕口,李蓮英接了一句:“真難為張蔭桓想得周全,難道咱們就不配用紅寶石?”慈禧聞之勃然變色,因為她一生的心病就是自己沒當過皇后,而在傳統習俗中,妻穿紅,妾穿綠。張蔭桓從此失寵。
(豆薇/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