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華
近日,從安徽美術大展傳來佳音,周力先生的水墨人物畫新作《清晨的微風》喜獲大展金獎。這對于長期不懈于水墨人物畫創作的周力而言是一次實至名歸的榮譽回饋。《清晨的微風》是一件清新質樸的主旋律佳作,作品延續著周力近距離從身邊生活擷取題材的創作理念,也反映了其一以貫之貼近自然、敬畏生活的人生態度。
一件佳作的產生,關聯著作者對自然的態度、文脈的承續、心性的表達等因素,它同時也是我們對此作品進行解讀的一把鑰匙。
品讀周力的作品,高水準的造型能力使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夠生動自然而又游刃有余。這種功力的獲取,既得益于個人的勤勉努力,也來自于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上世紀80年代,周力負笈北上入中央美術學院深造,師從我國著名人物畫大家姚有多、謝志高等先生。作為徐悲鴻、蔣兆和等大師們的繼承者,姚有多一脈相承地延續了他們尊重生活、注重寫生的優良傳統,這種綿延不斷地薪火傳承和創新精神造就了今天雄渾、博大、厚重的北派人物畫體系。周力如魚得水于中央美院這種濃厚的藝術氛圍。特別是這里高水平的專業錘煉,使他能較快地打通了從生活至創作的藝術通道。周力秉承著前輩大師們所賦予的藝術精神,敏感于對生活的觀察與捕捉。縱觀周力的人物畫創作,關注底層勞動者構成了他不同階段的創作主題。無論是淌滿汗水的《脊梁》,還是《清晨的微風》中即將奔赴清潔崗位的環衛女工,作品始終貫穿他對所表現對象的真誠敬畏和飽含的社會責任感。

清晨的微風(國畫)
從荊浩的“……集二子之長,成一家之體”的筆墨訴求,到南田先生的“有筆有墨謂之畫”,中國畫的筆墨問題始終是繪畫品質的高下試金石。除了扎實嚴謹的筆墨造型,周力通過自己對筆墨語言的獨到領悟,在作品中自覺地透露出純正的筆墨意象和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清晨的微風》中筆墨關系的處理可謂完美的體現了他對傳統筆墨的深刻理解和表現能力。從整體上看,《清晨的微風》筆墨酣暢并富有氣勢,畫面的筆墨韻律、構圖造型等都得到有機的統一。由此可見,周力的創作實踐直觀地呈現了他不同于一般的藝術才情,盡展了與中國畫傳統“風箏不斷線”的文脈承續。
自顧愷之“傳神”論出現,中國人物畫創作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從現代人物畫創作的層面上說,“傳神”的作品應是建立在對人物自然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既有文脈承續,又合心性表達的整體視覺感受。顯然,“心性”的表達是周力《清晨的微風》更為著力之處。首先,沐浴在晨光之中的五位環衛女工是意象而“心性”的。她們熱情開朗充滿活力,作品激情飽滿,洋溢著理想主義的色彩。其次,筆墨符合“心性”的繪畫表達。在這幅氣象正大的作品中,筆墨與“心性”、形式與內涵在這里自然而貼切,完美而統一。
《清晨的微風》是對同類題材的超越,更是一次對個人的超越。假以時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周力會給我帶來更多的驚喜!
周 力:1959年出生,江蘇省徐州市人。現為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安徽省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安徽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淮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198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進修。

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國畫)
作品多次入展全國、全煤、省級重要展覽并獲獎。作品多《源》由中國煤礦文化基金會選送赴波蘭參加展出,2012年參加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徽風 2012·中國安徽新徽派美術家赴美作品展”,并隨行赴美,作品被首都博物館、人民大會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