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森
十總鎮位于南通市通州區北部偏東,總面積133.17平方公里,人口8.38萬人,由原來的二窎、十總、騎岸等集鎮組合而成,現下轄15個行政村,5個社區。
1940年秋新四軍東進到達如皋(東)縣掘港鎮,這年11月下旬,梁靈光奉蘇四區指揮部命令,從掘港出發到南通縣北興橋建立了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建立后,即派出民運工作隊在毗鄰北興橋的通中地區發動群眾,率先推行“二五減租”,并陸續建立了農抗會、青抗會和婦抗會等群眾抗日組織,由此,十總、二窎等地區抗日根據地雛形初現。以通中為基點,中共南通縣委繼而派出大批工作隊到通東發動群眾,建立了通東行署;揮師挺進通海,建立了抗戰“同情區”;奮力開辟通西,建立了抗戰游擊區。
隨著各種抗日組織的建立,騎岸、十總、二窎等地區逐步成為相對鞏固的抗日根據地。1942年夏秋,粟裕率領新四軍一師師部進駐十總地區,此后,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也較長時間駐在十總、二窎有關村莊,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和南通縣警衛團等部隊則分駐通中鄉村,根據地出現了如火如荼的抗戰新氣象。
從1942年夏天起,新四軍頻頻對日偽軍發起攻擊。這年6月,南通警衛團在金余鎮伏擊偽軍三十一師一部,殲敵近200人。這個月底,為支援海啟軍民的反清剿斗爭,該團又長途奔襲海門縣城茅家鎮,斃敵近百人,俘偽軍警70余人。8月9日,三旅七團在南通縣警衛團配合下,發起石港攻堅戰,全殲守敵偽三十二師曹立江部,俘副團長以下500余人。9月25日,三旅七團在師長粟裕指揮下于十總東十余公里處的謝家渡設伏,殲滅日軍南浦旅團五十二大隊大隊長保田中佐率領的日軍百余人、偽軍300余人。
隨著通中抗日根據地日益鞏固,蘇中四分區黨政軍機關先后進駐該地區,十總地區由此成為江海大地抗戰的中心。
日本侵略者和汪精衛偽政府對臥榻之旁燃起的抗戰烈火恨之入骨,于1942年下半年開始密謀在江北率先對蘇中四分區進行清鄉,妄圖憑借軍事和政治高壓手段,肅清新四軍,在江海大地推行偽保甲制度,將這塊富庶之地建成“以戰養戰”的“后方”。
針對日偽的陰謀,蘇中四分區于1942年12月在十總店召開了四地委擴大會議,新任蘇中四地委書記兼四分區政委吉洛(姬鵬飛)主持會議,粟裕親自到會做指示。會議明確提出了迅速在全分區開展以“冬防”為中心的“三冬”(冬學、冬耕、冬防)運動,會議同時決定對四分區各級黨政軍機構和人員實行精簡和調整。四分區各縣厲兵秣馬,開始了緊張的反清鄉備戰工作。
與此同時,著名的文化戰士鄒韜奮先生風塵仆仆來到蘇中,在南通縣抗日根據地考察,他在十總地區前后進行了六次演講,疾呼團結抗戰。12月22日,鄒韜奮在粟裕師長的陪同下,來到騎石區新沙鄉(現十總鎮于家壩村)黃運清大園,在蘇中四地委與新四軍一師師直機關聯合召開的歡迎大會上演講。他說,到了根據地以后耳目一新,看到共產黨堅決抗日,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和鞏固的民主政權,施的是仁政,深得民心。他說,自己憧憬的自由民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實現了,心情非常激動……
在殘酷的反清鄉斗爭中,十總地區首當其沖,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事跡:張沙鄉張學成等民兵不怕燒房殺頭堅持抗日;騎岸劉劍人在長子、次子犧牲的情況下,又把兩個小兒子送去當新四軍;二窎劉培均率領民兵巧用各種辦法襲擾日偽軍,使周邊敵人叫苦不迭;騎石區8個鄉男女老少齊動手,一夜之間就把日偽苦心經營的30多個“瞭望臺”全部點火燒光。
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英勇的十總人民也作出了重大犧牲,二窎一條街被日偽燒成灰燼,許多群眾遭到了諸如活埋、剝皮、“點天燈”、“吞火龍”、“腌咸肉”、“灌肚肺”等滅絕人性的殘害,日軍一次就在十總店活埋了53人……
今天,十總老區煥發勃勃生機:全鎮已基本形成電子電器、服裝玩具、機械鋼纜三大支柱產業,高中低開關柜等電子制造業已經成為南通市的特色產業;兩萬畝的高效設施產業園區已經被南通市委、市政府列入創建國家生態農業示范區“863計劃”,大型觀光生態濕地——南通龍湖白鷺洲莊園,被選為中國攝影家協會鳥類攝影基地;農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在南通市率先建成一個省級三星級康居示范村居,首批通過了國家級生態鎮的驗收,成為全國衛生鎮、全國社區教育示范鄉鎮、江蘇省科普示范鎮。
被譽為“通州后花園”的老區名鎮十總,正昂首闊步行進在全面奔小康的金色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