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趙小帥+魏夢佳

當代社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青年人受經濟發展、社會環境變化、綜合素質提升等因素影響,在面對就業時的心態,與過去幾十年、十幾年甚至幾年前相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更多的掌控權,會盡量“遵循內心的聲音”,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多元、務實、多變,更加體現自我選擇、個性化,是當代青年就業心態的主要特征。
我的工作我做主
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的小雯與父母的爭執從考上大學那天就開始了:“爸媽一直想讓我回縣城當個公務員,端上‘鐵飯碗,但我喜歡北京,哪怕失敗了也要闖一闖。”
面對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父母一代人大多希望子女工作更“穩”,而新一代就業青年卻更加務實和注重長遠發展,對崗位、薪酬待遇的要求也更加理性。
“哪怕是零薪酬,還得自己倒貼飯錢,我也愿意來這里實習,事實證明我的選擇對了,這里能學習到的技能無限!可以說顛覆了我的專業認知。”在北京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實習的劉碩說。
除了對自身的認知更加理性外,不少就業青年將目光放到了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上。有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上海外企計劃招聘的技術類和銷售類崗位需求最多,占比分別達51%和43.8%。
“銷售類崗位需要跑客戶、跑市場,也許沒有管理類崗位輕松,但是個人回報卻是比較實惠的。年輕人嘛,多賺一點錢,多跑一跑怕什么,太穩定的工作容易讓人懈怠。”在上海一家信息智庫就職的陳慶宇說。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公務員一直是年輕人追捧的就業“首選”。但這個“香餑餑”的人氣從去年起有了明顯滑落。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招錄2.7萬余人,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約5000個名額,但是報名人數并沒有隨之增多,棄考人數卻在增加,2016年國考的錄取比例也下降至33:1。
來自一線城市的受訪者幾乎都表示,如果沒有殷實的家底,基本不會考慮公務員。理由基本歸納為兩點:收入少、難發揮專業特長。
與很多在城市長大的畢業生不同,一些來自農村的畢業生有著完全不同的就業創業路。對于他們,父母不能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不能在就業時提供關系,甚至連找工作的建議也沒有。但是他們普遍堅信“靠父母不如靠自己,自己的路自己走”。
張誠來自安徽北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家里掏不起學費,研究生的生活費是靠貸款。“人還沒畢業,已經欠了一屁股債。”他說。
經歷了就業困境,他最終憑著持之以恒的勁頭,進入了自己滿意的國企工作。“不管時代如何發展,人才總是稀缺品。隨著社會的進步,靠關系、走后門終歸會越來越行不通,只有真才實學才是最可靠的‘敲門磚。”張誠說。
從四川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的陳倩和兩個朋友開辦了一個藝術教育培訓班。經歷過合伙人出走、家人反對、新友人股等波瀾后,陳倩堅持了下來。最終,培訓班步入正軌,陳倩的父母也慢慢接受了現實。
“其實,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們過上好日子,他們不會執意讓孩子們過自己設定的生活。要贏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讓他們接受子女的選擇,最好的辦法就是經濟獨立和事業有成。”陳倩說。
走在創業路上
“雙創”的時代,許多年輕人心中都有一個躁動的創業夢。因為沒有學歷背景、家庭經濟的門檻,對于有一技之長的人來說,創業往往是比就業更好的選擇。然而創業說不盡酸甜苦辣,各種困難接踵而至,考驗著創業者,也考驗著社會。
馬軍的創業靈感源于一次家庭旅行。
2015年國慶長假期間,有一份正式工作的馬軍和家人去美國游玩,機票、簽證、酒店都從網上訂好了。可是到目的地后不熟悉交通和語言,讓帶著一家老小的馬軍沒了方向。
后來,馬軍通過貼吧結識了一名華裔司機,司機為馬軍一家提供了全程司機和導游服務,在這名華裔司機的幫助下,馬軍一家的這趟海外游完美結束。
“相信在自助游過程中和我有一樣困難的人很多,為什么不進行一次創業嘗試?”馬軍說。
2016年3月,馬軍成立的西寧必約車車電子商務公司在青海青年創業園正式“起航”,通過第三方網站,為各地游客提供網上約車和包車服務。短短半年時間,有200多名司機加盟他的平臺,營業額超過460萬元。
一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認為,現在國家對創業群體給予很大扶持,融資、培訓、免租等方面都有政策,創業的門檻更低。相反,就業的難度卻日益加大。近年來,畢業生數量居高不下,而崗位不見增長,就業的競爭日益加劇。顯然,創業的誘惑更大。
重慶科技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大四學生武孔波自大一起就迷上攝影。2016年5月,他在學校里開了一家攝影工作室,專門為大學生拍攝證件照、形象照、藝術照。今年初,武孔波又聯合重慶高校的多名合伙人成立了重慶影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并擔任CEO,目前公司旗下已有兩個實體工作室。
“我幾乎每天都要在公司忙到晚上11點左右才回到寢室,創業確實辛苦,但我是苦并快樂著。我在創業過程中不但感受到了進步,也感受到真正的溫暖,我會一直堅持下去。”武孔波說。
然而不是所有創業者都有好運氣。“2015年創立公司后的半年內沒有任何收入,團隊中最初的16人只剩下2人。”生于1991年的張鵬忠,不顧父母的反對,從廣州一家商貿公司辭職后創立了青海樂活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原本想通過互聯網銷售青海特產冬蟲夏草,卻在一開始便遭遇了創業“滑鐵盧”。
迫于壓力,他不得不搬入郊區一間月租金500元的出租房,每天的伙食費控制在15元以內,最難的時候連吃飯都是問題,后來經營情況才漸漸好轉。
盡管大部分人的創業路途崎嶇坎坷,但近些年,創業者們的心態也隨著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變化。“早期創業熱潮當中有不少人比較盲目,創業以快速掙錢為目的,叫‘做生意。如今更多的創業者是在創事業,追求實現自己理想、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事業。”青海青年創業園孵化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國超說。
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青年菜君”創業項目負責人任牧建議,創業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創業觀,要想清楚自己適合哪些領域,不要盲目選擇“風口”,因為無論經驗和人脈都無法與社會上的企業相抗衡。政府、高校、媒體、機構等也應全面呈現創業生態,讓大家認清風險。此外,創新創業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是單干才是創業,加入創業公司、做小生意等也都是創業。
如今“從底層做起”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過去強調體面和待遇,如今更看重個人興趣和發展空間;過去或許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別人的目光中,如今更樂于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接受挑戰,看重工作的成長性……這些就業觀念的變化,是當代年青人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