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張丹

2016年云南省在阿里平臺農產品銷售額達29億元,排名全國第11位,成為西部地區“領頭羊”。大數據顯示,云南茶葉、滋補品、水果是最受網購青睞的3大類農產品,其中普洱茶、三七和滇紅茶最受歡迎。
近兩年來,云南省通過強化政策落地、政企合作等措施,推動全省電子商務進入高速發展期。2016年,全省110個邊境鄉鎮電子商務實現全覆蓋。與阿里巴巴集團建立了聯系協調機制,推進淘寶特色中國省級館、州市特色館建設運營,開館數量達12個,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
同時,“電商+扶貧”成為一大亮點,推動實施了“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項行動”,打造“互聯網+流通”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新業態。全省已累計新建電子商務村站2660個,帶動1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電商成扶貧“利器”
購銷方便了,門路多了,錢袋鼓了;理念跟上了,交流圈子變大了,生活品質提高了。走進昆明市首家(云南省第13家)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的縣區——宜良縣,電商給當地人們帶來了新變化。
宜良縣耿家營鄉耿家營社區居民唐志剛非常忙碌,社區里許多人手中有很多淘寶單子等著他幫忙。
唐志剛是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在宜良村級服務站的一名“村小二”,專門指導當地人開展電子商務、淘寶購物。在耿家營社區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唐志剛正在培訓村民如何網購農用物資。參加培訓的老楊說:“唐老師多培訓幾次,我們就慢慢會整了,還真方便啊!”
阿里巴巴宜良運營負責人劉鑫介紹,去年9月,宜良農村淘寶正式開業。目前,已經建成1個縣級服務中心、1個物流運營中心和63個村級服務站,服務村占比超過80%。其中,每個村級服務站都有一名經過專門培訓的“村小二”。15382戶農戶使用農村淘寶網絡平臺,累計網上交易金額1997萬元,涉及農資、電器、服裝等產品13.67萬筆訂單,開展電商培訓813人。
去年12月9日,宜良縣在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平臺的本地產品銷售額達302萬元,創造當日銷售額排名全國第一的紀錄。
如今,宜良縣把電子商務作為促進當地人增收、產業融合、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采取“政府+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平臺”“基地+協會專業電商交易平臺”“批發市場+多種電商營銷平臺”模式發展電子商務,直接降低農民生產生活成本167萬元,激發農村青年返鄉創業,開啟電商扶貧,實現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推動本地產品上行。截至2017年1月底,本地產品通過電商平臺上行銷售達8862萬元。其中,預計到2017年底,宜良縣將建成100個農村淘寶服務站,覆蓋90%的行政村,實現網上交易額1億元。60余戶企業通過充分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自主產品,發展18家快遞企業,策劃包裝30多個宜良名優特農產品,為農民解決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功能,形成“電商平臺+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村(戶)+網店”的電商扶貧生態鏈。
日前,云南·宜良互聯網+創業園項目正式落戶宜良,項目包含眾創空間、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智能體驗館、頤居草堂、微巢學院5大平臺模塊,將為宜良正在穩步發展的農村電商平臺輸送更多人才資源。
電商不僅激活了這片土地,也帶給人民更多幸福感,溫暖了這個家園。
電商增加生活幸福感
莉村青年李光寶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粉刷辦公室、訂購辦公用品、參加培訓……他與村委會合作的網店即將上線,同步上線的第一批產品七彩馬鈴薯正在加緊收獲、包裝,這也是莉村第一次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特色農產品。
1980年,李光寶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一個與世隔絕的貧困山村萂村。年幼時因病腿上留下了殘疾,不便干農活。2000年,村里通向外界的道路日益平坦,他隨著村里第一波務工潮到大理州府所在地打拼。
“雖然身體有些限制,但我頭腦還可以。”李光寶打趣說,進城后花300元錢參加了計算機培訓班。由于好學善鉆,他的計算機技能突飛猛進,很快就在一家網吧當起了網管。“每月3000多元的工資,還有五險一金,我特別滿足。”
轉眼到了2015年,莉村全面啟動精準扶貧工作。李光寶的父母已年近古稀,都身患疾病,每月光醫藥費就要花費近千元,家里的兩畝多田也荒了。李光寶家由于因病致貧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同年,賓川縣也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大力推廣電商精準扶貧新模式,李光寶看到了機遇。
“之前也想過回家照顧父母,可回來沒事做,家里負擔更大。”李光寶說,“現在不一樣了,隨著扶貧力度加大,村里不僅環境變好了,還扶持電商產業,我回來能找到用武之地了。”
2015年底,李光寶辭職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血本在網上訂購了6臺電腦,辦起了電腦培訓班,還在附近村里打廣告。閑暇之余,他還有很多副業,照相、打印、復印、手機貼膜。“每樣做一點,收入還不錯。”
如今,李光寶的干勁更足了,他說,“我們電商平臺的目標是要推動網貨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在幫村民代購商品的同時,一定要把村里的葡萄、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推銷出去,幫助農民增收,也讓自己盡快脫貧。”
據賓川縣農業局統計,全縣通過電商實現“農產品進城”已步入正軌。2015年,全縣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實現線上交易額2500余萬元,2016年增長至5000萬元。賓川縣扶貧辦還制定了貧困人口電商創業的激勵政策,開展技術培訓,提升貧困戶的電商意識。
與李光寶一樣看準電商機遇的還有從莉村走出的“80后”青年楊趙權。在昆明工作了16年之后,他于2015年辭職回鄉加入了農村淘寶的隊伍。
楊趙權說,之前在昆明做協警時曾參加辦公自動化培訓,對電腦操作較為熟悉。他認為,電商在農村的市場不可估量。“現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購買力增強,可是村里卻沒有個像樣的商店,買什么都得進城。電商就方便多了,一鍵搞定。”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的推進,萂村通達條件大為改善,通村公路連通直達昆明的旅游公路,到縣城只需半小時。為了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賓川縣還建立了2個縣級公共物流分揀中心,鄉鎮、村建立物流節點,實現快遞配送到村。
自2016年12月運營起,楊趙權的網店已從無人問津到門庭若市,村民閑時會到他這逛逛,店里收入也從每月200多元提升到3000元。“現在主要做的是代購,不熟悉電腦的中老年群體偏多,買些服裝百貨、家電、農用產品等。”楊趙權說,由于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村里中老年人偏多,他計劃加大宣傳力度,市場潛力很大。
“鄰村就有個做的較為成熟的網店,平均每天訂單三五十個,那就是我的目標。”楊趙權說,“我要做農村電商‘訂單王。”
電商扶貧仍需砥礪前行
云南如何利用電商扶貧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鄉村出發,從世界回來,這是讓產品依托電子商務渠道“賣好”的美好圖景。不過相比依托各大電商平臺實現的“工業品下鄉”,“農產品上行難”仍然是近期關注的焦點,也更值得探討。
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認為,云南需要對接市場,建立種植、運營、品牌各方共同參與的產業鏈。
云南地理、氣候優勢使得農產品品種豐富、品質良好,不過,目前云南農產品電商還是以果蔬類季節性比較強的產品為主,這樣比較難實現全年的一個平穩銷售。
思考農產品的上行、農產品的城鎮化、城市化路徑里不只是農村種植的商品,還有各種各樣的特色產品,能夠把工藝化、產業化的都可以做成農產品。比如今天展出的云南少數民族的刺繡、牛角工藝品等,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
而且相比其他通路型農產品,云南的特色手工藝品如果做好高附加值、創意策劃、高端化,形成小眾、細分的產品,潛力也十分巨大。
首先要有好的產品,這是一切的基礎。農產品上行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不能把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所以,要讓種植、加工、包裝、創意等環節各方共同參與建立完整的供需鏈、產業鏈。他們是上行的主力軍,農產品的背后需要完成集約化、高端的設計和策劃,把一個產品的附加價值做好。
政府加強質量監管,企業、協會等制定產品標準,用訂單反向推動標準化。同時,通過新技術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追溯,做好認證體系、溯源體系,實現農產品品質的全方位保障。增加消費者購買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的信心。
對于政府來說,還要推動冷鏈物流、深加工中心、溯源體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早期,政府必須要帶一把。
對于電商平臺來說,需要找到最佳案例、提供更多的消費特征數據分析,推動農產品進入電商渠道,為農產品與消費者對接提供更多指引和參考,用大數據指導農產品生產。
云南物產富庶,電商帶給云南人的不僅是脫貧致富的希望,更是一個從經濟和文化上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