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蒙吉
金爵主席
馬尼亞導演

作為“羅馬尼亞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多部作品分別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編劇和最佳導演獎,在藝術上的創新成就受到世界矚目。由他出任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對于中國電影人和影迷來說,這無疑是一次近距離接觸這位作者型導演的機會。當我們回顧他的電影之路,將會發現他在以冷靜的態度解剖羅馬尼亞歷史和現實之時,也在用反思之心審視著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這就是一位藝術家賴以立身的根本。
文/陳令孤
二戰之后,羅馬尼亞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政體,成為華約組織成員,開始重視起能夠發揮宣傳作用的電影。1954年,羅馬尼亞原戲劇學院改組為國立戲劇與電影藝術大學,開設電影導演、攝影與電影學系;1957年成立了國家電影資料館;1963年成立電影協會。1965年,齊奧塞斯庫當選國家最高領導人,開始了為期25年的權威統治,而克里斯蒂安·蒙吉就成長在這個時代。
青年時期,蒙吉通過錄像機觀看了大量的影片,對他來說,電影就像一座“金礦”,讓他看到了外面精彩紛呈的世界。但是也有一些電影在蒙吉看來十分糟糕和愚蠢,所以他萌發了自己想要拍電影的欲望。1989年,羅馬尼亞發生政變,齊奧塞斯庫政府垮臺,對蒙吉的震動很大,他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在家鄉工作了幾年之后,他受興趣的驅使,決定前往首都布加勒斯特,進入國立戲劇與電影藝術大學導演系學習。
為了能夠實現拍電影的夢想,蒙吉在大學期間還輾轉于那些來羅馬尼亞拍攝影片的劇組中。比如,法國名導貝特朗·塔維涅在羅馬尼亞拍攝影片《柯南上尉》時,蒙吉從一名打雜人員一路做到了副導演,從中學到了很多關于拍攝和劇組管理的經驗,獲益頗深。
2000年,他創作了短片《消防員合唱團》,采用多線敘事,表現了一個充滿戲劇性的葬禮場景,各懷心思的人上演了一場人間悲喜劇。同年,另一部短片《換臺》中又加入科幻元素,被嚴格控制的電視節目、遙控器換臺執照、秘密警察等,用后現代主義的方式隱喻了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時期的統治,令人會心一笑。

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主要以喜劇為主,善于用黑色幽默的方式進行諷刺,像很多新導演一樣,喜歡在結構和形式上做文章。但也正是這些鍛煉,讓他逐步深入電影創作的本質中去。
1989年,伴隨著羅馬尼亞政治體制變革,早前的國有電影體系也隨之瓦解,電影產量急劇下降,在整個90年代陷入低谷,2000年甚至沒有一部故事長片出現。為了鼓勵電影創作,羅馬尼亞在新世紀出臺了新的電影法規,也就是國家電影中心主導的創投競賽制。導演每年要參加電影基金的創投評審,拿了“輔導金”后才能拍片。雖然金額有限,但對創作者來說也是極佳的機會。
正是在這種新舊交替的形勢下,一股年輕的創作力量開始崛起,帶頭人物是克利斯提·普優。1991年,克利斯提·普優前往瑞士日內瓦視覺藝術學校留學,1996年畢業回國,2001年完成長片處女作《無命錢》,采用了一種類似早先法國新浪潮的拍攝手法,如自然光、長鏡頭、生活化的臺詞等,形成極簡主義的視聽風格。影片入選當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獲得國際好評,被認為是“羅馬尼亞新浪潮”的起步之作。這種風格的成功也影響到了國內其他導演,其中就包括蒙吉。

2002年,蒙吉的長片處女作《幸福在西方》問世,講述一對情侶沒有房子,家具被扔到了大街上,女方渴望出國,最后傍上了有車有房的外國人,而男方等待著阿姨去世好接手房屋。同時,另一個落跑新娘的母親不斷催她和各種各樣的外國人相親。而那些早先離開國家的人又有著不同的命運。
影片采用了分段加環形敘事結構,頗像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是蒙吉對自己早先實驗性短片風格的一種延續。多條線索巧妙結合,通過視角的切換,連帶出三對人際關系的當下處境,諷刺了羅馬尼亞年輕人渴望去西方淘金的夢想。內容上的現實主義和形式上的現代主義相結合,彰顯出了蒙吉的創作才華。
不過,《幸福在西方》的文藝氣息比較重,在場面調度上還不夠成熟,對音樂的運用也有些濫俗。同時,影片只是羅列了一些社會問題,并沒有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揭示。之后,蒙吉向“普優風格”靠近,拍攝了題材更大膽的《四月三周兩天》和《山之外》,作品更上一個層次,也一舉奠定了他的成功。
“羅馬尼亞新浪潮”作為一場電影運動,首先是在國際電影節上被定義的。2005年,普優執導的《無醫可靠》獲得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獎。次年,另一位羅馬尼亞導演柯內流·波藍波宇的《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獲得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大獎。到了2007年,正逢戛納60周年,入圍競賽單元的導演可謂高手如林,但最后蒙吉憑借《四月三周兩天》爆冷摘得金棕櫚,一時風頭無量。
羅馬尼亞影評人阿列克斯·利奧·謝爾班在評論這場電影運動時說:“普優播下了種子,波藍波宇澆了水,蒙吉摘走了果實。”如果從時間線上看確實如此,不過在藝術成就上,蒙吉作為集大成者可謂實至名歸。時至今日,當我們提起當代羅馬尼亞電影,最先進入腦海的還是他的那部《四月三周兩天》。
作為一名貫徹著統一美學風格的作者型導演,蒙吉的電影都是由他自己編劇的。他小時候曾想做一名作家,后來主修文學專業和從事記者工作,都鍛煉了寫作的能力。在獲得戛納金棕櫚后的第二年,他和自己的攝影師奧雷格·穆圖、演員哈諾·霍費爾一起成立了蒙布拉電影公司,進行電影制作。首部作品就是由他編劇、多位導演聯合執導的短片集《黃金時代的故事》,于2009年上映。
影片沒有像《四月三周兩天》那般追求長鏡頭美學,而是像《幸福在西方》那樣采用浮世繪和白描的手法,將一個時代的諸多弊端展現出來,比如官僚作風、形式主義、急功近利等,揭示出了不正常的社會如何讓正常的人看起來像一個個瘋子。盡管由多人合作執導,但風格貫徹始終,彼此間沒有太多的差異,這主要得益于蒙吉精彩的編劇,每個故事都給人新奇的感覺,又具有豐厚的力量。
新聞記者出身的蒙吉,對社會事件有著敏銳的感知度,習慣于通過新聞去發現影片題材,然后又通過影片來表達他對社會的態度,這造就了他作品中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2012年的作品《山之外》就是他對羅馬尼亞宗教文化的關照,通過一個女孩在修道院中被視為異端而處死的事件,折射出宗教在善惡關系上的處境。
在這個故事中,一群看起來極“善”的人最終卻做了極“惡”的事,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這就是蒙吉希望引起大家思考的問題。當一個正常人進入一個不正常的環境中,反而會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人,片中的艾琳娜就是如此。愛是一種情感,愛同時也可以成為一種名義,被站在不同立場的人利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當然,蒙吉并沒有表達自己對于宗教的態度,他只是客觀地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呈現出來,交給觀眾自己去評判。
影片結尾,警察把修女們帶回去問話,當車行到路途中時,旁邊濺起的泥漿糊住了車窗玻璃。這個戛然而止的鏡頭昭示了蒙吉對于真相的理解:當一個人的智慧之眼被蒙蔽的時候,他看到的只能是一種混沌。兩個半小時的影片由一個個長鏡頭構成,或靜止固定,或手持跟拍,形成了自然而樸實的風格。同時,從頭到尾幾乎沒有運用音樂,一切都在細膩而冷靜中向前推進,直到最后陷入一個巨大的深淵。
影片入圍第65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終獲得最佳編劇獎,并幫助兩位女演員榮登最佳女演員之位。當新浪潮的導演紛紛將目光投向生活表象時,蒙吉用一部反思宗教的影片,率先走出了這個模式,站在生活之外去思考更深的命題,顯示出了比他人高出一籌的功力。
而對于此次受邀擔任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一職,蒙吉表示,他對亞洲電影滿懷尊敬,很榮幸能夠受邀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我對即將看到的電影充滿期待,但我深切明白,比獎項更重要的是,電影節為電影與人生的交流和探討,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