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業新時代的創新突破

化工作為伴隨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礎工業之一,不斷地帶給人類變化無窮的新產品:從美化居室的水性建筑涂料到五彩斑斕的化纖地毯和窗簾;從洗發護發劑到美容護膚品;從食物香精到延長食物保質期的干燥劑;從塑料玩具到手機平板電腦;從汽車到飛機的各個部件;從污水處理用品到汽車尾氣排放催化劑等。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貼進需求的產品成為化工企業當前亟須考慮的問題。
當前是我國化工行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時期。化工新材料作為化工領域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載體,既是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和先導,更是傳統石化行業提升國際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快速發展,信息、航空、能源、生物、汽車等諸多高新科技產業,已經大量使用具有高性能指標、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工材料,傳統的中國化工企業已難以滿足其需求。在此背景下,政府和相關企業將目光落在了特種化工行業上。在升級和重構傳統化工企業的同時,關注特種化工產品,并推進其導向未來的研發,是藏在轉型迷霧之后的一條創新求變之路。
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化工行業作為重點產業,成為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部分。其中,特種化工和高新材料一起被列為十大重點發展產業,成為綠色升級、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三大方向中的重要部分。
然而,化工新材料一直是化工行業發展最大的短板,我國目前化工新材料市場的綜合自給率僅約為60%,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巨大差距。究其原因,在于產業發展面臨著三大瓶頸:一是高端產品的穩定供應難以實現,造成自給率低;二是核心技術久攻不下,產業發展沒有穩固的依托;三是關鍵原材料被國外少數公司壟斷,只能依賴進口。打破壟斷和封鎖,只能靠技術創新。高性能工程塑料是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國防軍工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但我國長期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壟斷和封鎖,這些關鍵新材料要開發出來并規模化生產,就必須集全國、全產業的力量,開展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集中攻關。
同時,中國化工資源配置錯位的問題越來越凸顯,低端產品泛濫,高端產品大量依賴進口。目前,我國特種化工行業發展面臨著品類少、創新能力弱兩大突出問題,而后者又是解決當下轉型難題的關鍵所在。其中,石化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技術創新供給不足。為此,需要大量引進國外先進特種化工企業進入市場,及早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布局,實現重要產品的國內生產,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產業基地和產業架構的優化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態勢。如何把握當前的有利時機,利用經濟增速回落形成的倒逼機制,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是化工新材料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化工產業具有資金投資大、技術含量高等特點,必須建立科學的決策支持機制和風險規避機制,綜合運用國家的各種政策支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強化工產業自主創新環境建設。為此,化工新材料產業一定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著力推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面對國內大宗石化產品供過于求和進口產品沖擊的不利局面,甲醇、聚氯乙烯下游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通過差異化競爭,逐步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高端石化產品在品種、規模和質量上進行提升,以適應結構升級要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中低端產品的準入門檻;積極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化工新材料園區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若干特色突出、布局科學、管理先進的化工新材料生產基地。
第二,加強產業政策與信息導向的科學性和對稱性。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要求,建立和完善化工新材料產業政策體系,加強化工新材料產業政策與科技、金融、財稅、投資、貿易、土地、資源和環保等政策的銜接。制定和完善行業準入條件,發布重點新材料產品指導目錄。推進化工新材料行業組織建設,把握行業運行狀態,客觀分析、科學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及時發布相關信息,為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建立客觀的信息導向和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三,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化工產業健康發展。企業要與科研院校積極開展研發合作,聯合進行協同創新,努力突破制約行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關鍵技術,推進研制行業重大裝備和關鍵單元設備。大力發展制高點技術和高端產品,組織好國家和行業的重大科技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制定優惠政策,支持骨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校的合作,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企業和產品,提升化工產業競爭力。

企業的科技進步要靠兩個輪子推動,一是管理創新,二是科技創新,兩手都要抓,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化工企業對管理創新與科技創新的投入要有科學的比例,控制好企業生產規模,不要影響企業生產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具體來說如下:
第一,加強管理思想的創新。要大力在企業內部提倡管理觀念的轉變,通過教育培訓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來開闊化工企業管理團隊的視野和思路;創新之路布滿荊棘,要有敢打“硬仗”的思想準備。注重對化工企業管理型人才的激勵,對優秀的管理人才進行股權激勵,包括在職分紅、贈予股份,激發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探索提升企業效益新思路的熱情。鼓勵管理者嘗試新模式,運用新方法,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
第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成果共用、利益共享機制。比如醫藥、農藥等原藥產品的開發時間長,費用高,成功率低。而像涂料、化妝品等以復配產品技術為主的行業,又往往因為配方技術是“一層窗戶紙”,企業大都不愿意申請專利。即使是國家層面支持的科技項目,由企業作為依托單位突破了關鍵技術而形成的科研成果,又因為企業不愿意培養競爭對手,也很難形成成果共享的機制。因此,行業應集中力量探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成果共用與利益共享機制。
第三,加強頂層設計,實施催化技術創新工程。精細化工的核心是催化技術,全球每年生產的精細化工產品中有60%—80%均與催化劑有關。同時,催化劑本身就是精細化工產業的重要品種。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知名的化工公司大都是通過壟斷催化劑、高端裝備等核心技術而主導著世界化學工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十三五”時期,工業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催化技術的創新開發工作,實施催化技術創新工程,支撐精細化工產業的優化升級。氧化、加氫、酯化、烷基化和不對稱合成等是典型的精細化學反應過程。在進行催化技術創新工程的任務設計及內容遴選時,應以高效、環保為目標,選擇典型具有代表性的進行催化技術的創新開發及產業應用示范,有效推廣創新成果。
第四,新形勢帶來新變化,新變化迎來新機遇。在化工行業,信息化與工業化如何實現深度結合,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實現創新模式的更新,如何運用大數據來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是我們化工企業在新常態下需要積極探索的共同課題。有前瞻眼光的創新公司通常會專注于受到社會大趨勢推動的諸多挑戰或問題,如能源匱乏、綠色環保、節能增效、需求多樣化等社會大趨勢給市場帶來諸多顛覆性變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例如在汽車領域,乘客的安全舒適、輕量化等都是趨勢,因此高性能工程塑料有更多機會取代金屬材料,例如玻璃夾膜添加紫外線吸收劑緩減陽光對車內人員的灼傷;反紅外顏料用于汽車涂料和塑料反射紅外熱能;水性涂料替代溶劑型涂料減少VOCs排放;超細纖維革取代真皮座椅提高舒適性并減少動物真皮的使用;車內飾件采用電鍍鋁銀漿取代電鍍工藝以減少環境污染;尾氣三元催化降低有毒氣體對大氣的排放等。
從全球工產業發展看,隨著發達國家市場逐步成熟和產業技術進步,化學工業正進行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與產業轉移成為化工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第一,向高科技含量與高附加值產品方向發展。在未來化工產業創新發展中,要依靠高新技術,例如合成、催化、分離等高新科技工藝,不斷地應用先進科技,實現產品的總附加值增加。同時,化工向數字化智能運算方向發展,推進產品向個性化方向發展。
第二,向功能型材料方向發展。現階段,化工產業不斷的朝著綠色化、環保化的方向發展,逐步實現了減少污染、降低能耗、節約資源以及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的目標。由化工的產業創新,逐步轉向新材料創新,尤其是功能型材料的創新。功能型材料在信息材料、光纖材料、納米材料等方面會逐步得到應用與發展。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生產功能性材料的企業,幾乎都是一些大型的化工企業。但是,我國目前卻很少有化工企業參與其中,這也是我國化工企業在功能型材料發展中的機遇。研發具有超導熱的功能型材料,也是改進生產工藝,減少材料耗費,提升產品性能的有效辦法,如石墨材料代替超導銅進行導熱,不僅提升產品性能,更能節省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第三,向綠色環保方向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升級換代步伐加快,與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結構一體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趨勢明顯,低碳、綠色、可再生循環等將是未來化工新材料發展的主要方向。通過運用新工藝與新技術,利用無毒害原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等,讓化工產業可以達到綠色環保的生產目標,努力實現向綠色循環經濟模式方向發展。
第四,向產學研一體化方向發展。產學研一體化是園區產業集群形成和企業能否持續進行創新與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依托國家七大超級中心城市的戰略布局,引導教育資源密集地區向科研產出方向進一步發展,企業提供資金和高效的技術交流平臺,進而加速科技創新方面的突破性的進展。重大項目加快向能源資源所在地、靠近消費市場地區集中布局,以海外資源為主的大型聯合石油化工裝置正在加快向沿海布局,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按照產業上下游銜接,優化資源配置,成為現代化工產業優化布局的重點。
總之,創新活動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更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在探索新市場經濟的道路上也是有過摸著石頭過河的先例,化工企業在新時代的創新突破方面,也要傳承前人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的精神!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