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程鈺寒
淺談新聞創(chuàng)作的方式方法
■ 本刊記者 程鈺寒

新聞是對新進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其寫作方法也并不困難,但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如何創(chuàng)作好的新聞卻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簡單的說,好新聞就是好看有用的新聞。它能夠喜聞樂見地、引人入勝地滿足讀者的新聞求知欲望,不僅能使讀者入眼、入耳,更重要的是能使讀者入腦、入心。不僅如此,好的新聞更應該具備真實準確、主題鮮明、題材新穎、語言生動的特點。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事實以及新聞報道必須絕對真實可信,準確無誤,報道必須完全符合事實本身的實際情形和本來面目,對于新聞寫作來說,真實性是極端重要的,同時新聞真實也是對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新聞寫作可以枯燥乏味,但絕不能缺少真實,離開了真實則不能稱之為新聞,好新聞就更無從談起。
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兩頭明”則必不可少。“兩頭”分指“上頭”和“下頭”,“上頭”指的是“廟堂”,也就是黨和政府的會議、文件、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令、規(guī)章;“下頭”則是指“江湖”,即社會生活、群眾呼聲、基層實際。“兩頭”是新聞素材的兩個主要來源,記者作為挑起這兩頭的責任人,如果對這“兩頭”都不熟悉,則會陷入“兩頭黑”情境,新聞的真實性難以得到保證,新聞報道自然無法進行,更不用說報道好。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為了“兩頭明”,就必須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去采訪。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曾說:“采訪是一場探討事實真相的戰(zhàn)斗”。作為新聞活動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新聞采訪是記者獲取新聞素材的重要途徑,同時新聞采訪也是一種對新聞真相的調(diào)查,記者通過對具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進行走訪、探查,了解新聞事件的事實真相,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在保證真實的前提下,一則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更應該具備五種新聞價值。新鮮性。新鮮性是指新聞事實的發(fā)生于報道之間的時間差越小,新聞的價值就越大,只有時間新,內(nèi)容鮮,新聞才具有價值,這是新聞價值的首要因素。重要性。重要性是指新聞事實的重要程度,新聞事實為人關注,社會影響大,則其新聞價值就越大,這是新聞價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顯著性。顯著性是指新聞事實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特性,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發(fā)生的事實,越具有新聞價值;越是注明地點,那里發(fā)生的事實,越容易引起手中的關注。接近性。接近性是指新聞事實與受眾存在地理、職業(yè)、年齡、心理等方面的關聯(lián)性和接近性。趣味性。趣味性是指新聞事實的特殊情趣和意味足以吸引或打動受眾的素質(zhì)。
那么,新聞從何而來呢?誠然生活中并不缺少新聞,只是缺少對新聞的洞察和評斷能力,美國新聞學者約斯特說:“一個不善于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感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新聞敏感是新聞記者必備的新聞素養(yǎng),記者依靠對新聞的敏感度,可以對新聞線索進行深度挖掘,或透過新聞表象挖掘出更有深度的新聞價值,也可以在諸多新聞事件中鑒別出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新聞敏感作為一種綜合素質(zhì),需要依靠多方面進行培養(yǎng)。首先要博學善學,厚積薄發(fā),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在敏銳的挖掘出事件的新聞價值,相反,積累貧乏的記者,即使線索再明顯,也不容易察覺其中的新聞價值;二是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對政治敏感,不斷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對政治的敏感是新聞敏感的核心;三是對生活抱有勇于探索、精于發(fā)現(xiàn)的能力,采訪和報道才會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感。
新聞的寫作主要采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手法,用事實說話則是新聞寫作的最基本規(guī)律。通俗的說,寫新聞就是講故事,用簡潔的方式講故事,用最簡潔文本講故事,用最精練的語言講故事,用最生動的方式講故事,追求有效率的傳播。在新聞采寫的過程中,新聞細節(jié)的采寫尤為重要,抓住細節(jié)的描寫,則可以讓新聞報道更加吸引人。
新聞細節(jié)的描寫可以為讀者帶來一種真實感,把新聞讀者與新聞事件聯(lián)系起來,同時細節(jié)的描寫也可以向讀者呈現(xiàn)出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通過細節(jié)的描寫,也可以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
著名記者休·馬利根曾說:“把大量的細節(jié)加以巧妙的運用,就可以寫出可讀的新聞,生動的細節(jié)可以使紙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靈上,滲透到人們的情感中。”在事件性新聞寫作過程中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新聞事實場景,增加新聞的真實感,同時縮短新聞事件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感,使讀者身臨其境,誘發(fā)共鳴。在2001年在911事件的報道中,大量的媒體記者將鏡頭對準了當時在現(xiàn)場的民眾,例如目睹了兩座世貿(mào)大樓的坍塌驚愕不已的市民、正在接受治療的幸存者,從他們的神情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撞擊事件所帶給人們的巨大的恐懼。讀者作為新聞的受眾,與其而言,一千萬人的死亡可能只是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但一個人如何死去可能就是一場悲劇。
而在人物通訊中,細節(jié)描寫則可以形象生動的展現(xiàn)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內(nèi)心世界,增加人物的真實感和作品的影響力。例如,穆青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中寫道:“無論開會、作報告,他經(jīng)常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他棉襖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經(jīng)常揣在懷里。人們留心觀察:原來他越來越多地用左手按著時時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辦公室的藤椅上,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通過對焦裕祿的動作和著裝的細節(jié)描寫,把焦裕祿的形象生動的展示在了讀者面前,短短幾句話,卻能讓人印象深刻。
但細節(jié)的描寫并不是隨意的無序的,而必須在意義的統(tǒng)籌之下進行。細節(jié)描寫的目的是推動故事的發(fā)展,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進而達到服務主題的目的,與主題無關的細節(jié),則必須被舍棄。
“從不寫字的人不會寫字,正如從不游泳的人不會游泳一樣。”新聞寫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寫新聞不是學會的而是寫會的,唯有多積累,多練習,才能提高寫作水平,創(chuàng)作出好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