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羋嶠
青海“鹽”把握機遇,這樣走……
■ 羋嶠
2017年1月1日,我國鹽業改革正式拉開序幕,實現了鹽業領域引入市場競爭中以及食鹽的跨省流通。
時至5月,市場競爭的號角已吹響多時,許多地方鹽業公司在倒逼下不得不認清現實開始思考:是想方設法守好原有的自留地,還是奮力開拓新市場。
青海,一個擁有豐富鹽湖資源的內陸省份,在新一輪的鹽業“洗牌”中,又將如何把握“機遇”,走好且走遠?
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發凸顯,一個地區的優勢資源,若能有效利用必能推動當地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在青海談論起優勢資源,必定會提及鹽湖資源。據統計,省內共有27個大中型鹽湖,60多個礦床、礦點。其中超過100億噸的特大鹽湖有兩個,10-100億噸的大型鹽湖有6個,儲量在幾千萬噸的小型鹽湖遍地都是。并且,中國鹽礦資源儲量以青海省為最多,占全國儲量的80%。
據業內專家介紹:“鹽礦可分為巖鹽、現代湖鹽和地下鹵水鹽3種類型,以現代湖鹽為主,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正是現代湖鹽,并且就存量來講,青海食鹽含量達到4.9億噸,夠全世界人口食用20余年。”
此外,由于青海湖鹽海拔較高,遠離污染,相比較以今年污染較多的海水晾曬為主的海鹽,更加清潔。相關科研機構測算,青海湖鹽中蘊含的氨基酸和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均高于海鹽等其他鹽種,可以說是真正的健康純凈鹽。
也正是這種資源稟賦,讓青海食鹽發展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以青海為主的鹽湖資源與其他的海鹽、井鹽相比其加工工序以及成本有很大的優勢,如海鹽要先將海水引入鹽田,經過太陽照射,水蒸發掉留下粗鹽,再進行篩選加工,而湖鹽采挖后直接進行清洗、研磨等簡單工序就可以裝袋上市,不僅減少污染而且工序少成本低,現在國內市場消費者已經認可了無污染的天然湖鹽且銷量大增,僅此一點我們青海‘鹽’在市場上就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更是我們青海‘鹽’的底氣所在。”據青海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生祿介紹。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對于每一個商戰中的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它可以改變一個企業的命運,決定企業的走向,錯過了,或許就不會再來。
對于青海鹽業來說,食鹽市場化正是那千載難逢的機遇。為了把握好這決定企業,決定青海“鹽”發展的機會,企業早在2013年就開始準備,擴大產能,投資4000萬元在茶卡鹽湖修建了15萬噸的最高食品級食鹽生產線,且在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
“其實在專營時期,青海的湖鹽除了每年供應省內人口所需的2萬噸外,還要供應湖南、河南、陜西、山西和甘肅等省每年7萬噸的大包裝食鹽,運輸到當地后打上當地品牌銷售,雖然多年來盈利較小,但企業已經看到了市場,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前景,為此提前修建好最高食品級的生產線準備迎接機遇的到來。”譚生祿說。
熟悉生產設備,加大人員培訓,在2016年下半年,青海鹽業開始對全國的歷史銷售區進行重整和布局,自建銷售渠道,成立分公司,并在今年1月改革正式開始后在制鹽企業中最先注冊各經銷地的許可證,截至目前已有12個省成立分公司,14個省啟動本省物流來銷售、配送。
“通過前期的積極部署,自今年元月開始青海鹽業成為第一家在全國布局,迅速走出去的企業。也正是我們改變傳統思維、把握機遇,在市場競爭‘第一槍’打響時快速起跑,將我們的產品第一時間送達到全國各地顧客面前,搶占了先機有了好的開始。”譚生祿信心滿滿。

市場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而敏銳的“嗅覺”,快速的“行動力”……都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半年間,青海鹽業從單純的3個食鹽品種,到粉洗鹽、精制鹽、腌制鹽等16個品種;從簡單、難以識別、幾十年沒有變化的包裝升級到結合青海三江源特色,并將成分、用途、顆粒大小明顯標注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小袋鹽包裝;從原先單純地采挖、研磨、清洗到與中科院鹽湖研究所、中鹽技術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科研,提高食鹽附加營養,增加更多適合中國乃至世界各國人民需要的鹽類品種。
并且,今天的青海“鹽”的內容已不僅僅只是食用鹽,還涵蓋了精美的鹽雕、具有護膚功能的浴鹽、鹽泥等,并且青海“鹽”開始與旅游、生態相結合,發展路徑得到拓寬,也更受游客和消費者的歡迎。
“在進入市場經濟前的幾年間,我們對大到從食鹽的食用等級、生產線、包裝,小到鹽雕的制作工藝和存放長短以及顆粒的把控等都進行了改進和升級。”譚生祿介紹道。
青海鹽進入各省市場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已銷售小包裝食鹽1.5萬噸,直接收入160萬元,而相比較去年全年銷售小包裝食鹽僅700噸。這一成績的取得,不得不說振奮人心,讓青海“鹽”信心倍增。
今年,在企業的積極努力下青海鹽不僅僅走出了省門,更走出了國門,出口到了日本。為了讓青海“鹽”銷售更遠,青海鹽業在阿里巴巴的篩選下簽訂協議準備正式觸網發展。
青海“鹽”,中國“鹽”。為了走得更遠,青海已經實施計劃投資3.2個億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茶卡鹽湖打造百萬噸鹽基地。屆時,青海將成為最大的鹽業基地,“鹽都”將成為青海的另一個稱號,另一張名片。
(轉載自《青海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