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美才(山東省棗莊市公安局山亭分局局長)
警務縱橫
“停靠式”巡邏提升立體防控效能
文/周美才(山東省棗莊市公安局山亭分局局長)

2016年年初,山東省棗莊市公安局山亭分局以深化公安改革為契機,立足轄區“山多、林多、接壤區縣多、外出務工人員多、警力少”的地域實際情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探索推行“停靠式”巡邏勤務新機制,實現“巡邏、走訪、宣傳、服務”四位一體,治安防控與群眾工作相互融合,從源頭上夯實了公安基層基礎工作,提升了駕馭復雜治安局勢的能力,增強了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在上級組織的六次群眾安全感滿意度調查中,分局取得了五次全市第一、一次全市第二的好成績。據統計,2016年山亭轄區“兩搶”、盜竊警情萬人發案數均為棗莊六區一市最低,全區接報矛盾糾紛類警情同比下降11.85%,無刑事警情日累計達69天。
在歷次民意調查中,群眾對山亭公安工作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平時很少見到警察”或“只見警車不見警察”等方面。分局黨委通過分析原因,認為轄區面積大(1018平方公里)、人口多(51萬),警力嚴重不足(僅占總人口的萬分之三點六),是造成群眾見警率不高的客觀原因,但也暴露出傳統巡防工作存在運行機制不科學、警力投放不合理、工作要求不明確、監督考核不嚴格等問題,從而造成部分單位和民警“機械應付式巡邏,該巡的地方不巡,治安良好的區域重復巡”以及“只巡邏不管事、走馬觀花一溜煙”。對此,分局黨委就“如何提升巡防工作質效”開展專題調研,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創新提出了在全區范圍內推行以路面防控和走訪群眾為主要內容的“停靠式”巡邏勤務機制。該機制將全區27條道路列為必巡線,將各村(居)衛生室、小賣鋪等九百多個人口聚集、治安復雜場所等列為必巡點。硬性規定必巡線必巡點的巡邏間隔時間,明確要求巡防隊員必須主動停駐在必巡點,解答群眾咨詢,了解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結合轄區警情,積極開展安全防范知識宣傳,提高群眾防搶、防盜、防火意識,最大限度提高常態巡邏的覆蓋面和見警率、管事率。
在日常工作中,“停靠式”巡邏堅持警力跟著警情走,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及時將巡邏力量向發案重點部位和治安亂點流動。一是在巡邏路線上突出針對性。根據轄區人口密度、企事業單位數量及治安復雜程度等因素,廣泛征求轄區群眾意見,分別制定巡邏路線圖,確定必巡路線、必巡點,切實提升巡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在勤務安排上突出靈活性。制定晝夜巡查計劃,健全公開巡邏、錯時巡邏和深夜巡邏機制,確保街面24小時見警。三是在巡邏方式上突出多樣性。針對公車改革后出現的車輛保障困難,立足現有條件,積極推行摩托車巡邏與汽車巡邏、徒步巡邏相結合的方式,豐富巡防手段。
首先,拓寬巡防廣度,實現“五到位”。各巡防隊針對轄區發案情況及時進行綜合分析,不斷拓寬巡邏覆蓋面。一是到人員密集的場所去。重點加強對企事業單位、醫院商場、校園周邊、金融網點等人員密集場所以及農村廟會集市、“紅白喜事”等群眾易聚集場所的巡邏防控工作,做到“白天見警察,晚上見警燈”。二是到治安復雜區域去。有重點地加強對高發案路段、重點區域及其周邊的巡防力度。三是到鎮街鄉道上去。加大對農村公路和交叉路口的巡邏力度,及時盤查可疑人員和可疑車輛。四是到城鄉結合部去。針對城鄉結合部相對農村較為富裕,但出租房屋多、流動人口多,防盜設施不足的實際,在加大巡防密度的同時,加強對群眾的安全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的防范意識。五是到偏僻無街燈的地方去。根據轄區多為山區、農村的實際,強化在夜間路燈少、燈光弱的區域警力部署,有效地消除治安盲點、黑點。
其次,加大巡防力度,確保“五必須”。日常巡邏過程中,建立信息導巡機制,強化街面案件及高危人群等深度研判和應用,確保巡邏人員帶著警情巡、帶著任務巡。一是對案件高發時段、案件多發的重點區域、路段必須巡邏到位,進一步壓縮犯罪空間;二是在人員密集點、金融網點、集市廣場等必到點必須停下來與群眾交流互動,了解情況信息;三是對巡邏過程中發現的身份、行為、體貌、攜帶物品、駕乘車輛的可疑人員必須進行“盤問”,把握確切的疑點和破綻;四是對可疑人員的證件、人身、物品、車輛必須進行檢查核實,堅決不放過任何角落,任何可疑人員;五是對查獲的嫌疑人員的基本信息、通訊信息及指紋、DNA樣本等信息進行標準化采集,必須及時錄入系統,并確保信息準確、齊全。2016年,通過巡邏現場抓獲涉嫌違法犯罪人員16人、追逃四人、查處治安案件30余起、收繳管制刀具27把。
第三,夯實巡防深度,當好“五大員”。“停靠式”巡邏注重將巡邏防控與信息收集、矛盾排查、安全宣傳、服務民生、聯系群眾等具體工作聯動,進一步提升巡防質效。一是注重信息收集,當好“信息員”。巡邏中積極摸排各類違法犯罪線索和不穩定因素,對發現的不穩定線索堅持跟上去、查到底,堅決消除各類不穩定因素和違法違規行為。桑村派出所結合巡防工作實際,自主研發了“e報送”系統,先后收集各類信息19000余條,處置糾紛370起,經營深挖案件38起。二是排查矛盾糾紛,當好“調解員”。巡邏民警深入重點群體、人員,進一步了解訴求、掌控動態、發現苗頭、宣傳政策,以“警民聯調”機制為載體,對涉穩的苗頭性事件發現在早、處置在小。三是提高安防意識,當好“宣傳員”。通過與群眾“零距離”、面對面的交流與接觸,一方面廣泛開展安全宣傳活動,另一方面針對當前易發、高發的詐騙、盜竊機動車等案件,開展有針對性的預警提示,并傳授防范技能,切實提高群眾安全防范意識。四是主動服務民生,當好“勤務員”。圍繞鎮街、村居必巡線和必巡點,對病殘、行動不便、孤寡老人等實行辦證、送證上門服務。同時,對深度醉酒人員、走失老人兒童等求助類警情,第一時間到達,盡最大努力處理好求助類警情。五是密切聯系群眾,當好“聯絡員”。將巡防隊員、社區民警的聯系電話印制到聯系卡上,發放到必巡點周邊的群眾手中,便于群眾隨時咨詢戶口、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法規,進一步密切警民關系。
分局堅持警情研判機制,指揮中心每天對各轄區發案情況進行整理匯總;在每周一的例會上,對上一周侵財類警情發案總量、高發案件、多發區域、易發時段等違法犯罪規律特點等進行深度研判,并將研判成果通過電視電話會議系統及時推送到巡邏一線和巡邏力量,明確下一步巡防重點,提升抓現率和巡防精確性。
分局不斷完善實戰培訓機制,先后組織開展“規范執法行為,保障執法安全”專題培訓,警務實戰技能培訓等八期,培訓巡防隊員1000余人次。培訓中,按照街面巡邏工作“危險加一”思路,設置“武瘋子”砍人、吸毒致幻人員砍人等極端場景,在演練中不斷思索、完善處置流程和方法,進一步明晰民警處置思路、提升處置技能,全力降低巡防隊員在巡防工作過程中的傷亡率。同時,通過定期開展“一分鐘現場處置”反恐演練、緊急集結拉動活動,進一步提升巡防隊伍快速反應能力和現場處置能力。
分局想方設法強化后勤保障機制,切實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是在警力保障方面,分局積極向黨委政府匯報,擴編了特警隊伍,專職開展巡邏防控和應急處突工作,工資由區財政全額保障。各派出所爭取鎮街支持,均成立了專職巡邏隊伍。特警隊員專門劃定巡防區域,不定期與交警、各派出所開展聯合巡邏、設卡盤查,形成了交警、特警、派出所等多警種共同參與的大巡防工作格局。二是在警務保障方面,分局多方籌措300余萬元用于改善巡防裝備,各單位巡邏車輛、單警裝備、個人防護器材等均由分局警務保障室統一配備,先后購置了執法記錄儀、防暴服、防彈服、防暴腰叉等物品,提升了公安巡防規范化水平。為方便與群眾溝通交流,緩解基層巡防車輛不足的實際,先后購置了80余輛警用摩托車、電動車分發至各巡防隊伍,進一步增強了巡防工作機動性。三是在經費保障方面,根據巡邏工作日常消耗的工作實際,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經費保障機制,分局定期為巡警大隊和各派出所調撥巡邏專項經費,保障車輛維修和燃油供給。
為實現“停靠式”巡邏工作可持續性,分局堅持以獎懲促巡防,以考核促落實。考核內容主要包括人員到位情況、抓獲現行違法犯罪嫌疑人、接處警、信息反饋、服務群眾等方面。分局黨委成員進行督導檢查,定期通報。考核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對各巡防組工作進行查勤,軌跡、位置實時掌控;建立了巡防警務微信群,將巡邏民警每天巡防路線、區域,在必巡點與群眾交流的情況,及時拍照上傳至微信群,并整理成基礎工作檔案備查。同時,通過制定一案一獎勵、發案責任倒查等措施,根據抓現行或提供準確信息協助破案、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等情況給予不同數額的資金獎勵,杜絕了“干多干少都一樣,干好干壞差不多”的現象,有效調動了巡防隊員的工作積極性。(通訊員: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