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近年來,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區)積極探索實施“資產收益型”扶貧新模式,將無形扶貧資金變成有形商業資產,將穩定資產收益變為長期發展資本,走出一條“輸血”“造血”互通互聯的可持續扶貧之路。
“西海岸新區有責任讓每一個群眾都生活得更好,因此我們盡最大努力把財力向民生方面轉移,確保對貧困人口‘兜住底,讓全區人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青島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王建祥表示。
資金變資產
針對扶貧資金有效推動脫貧的發展需求,青西新區在不斷加大扶貧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牢固樹立“造血式”扶貧的理念,發揮龍頭國企經濟實力、經營能力和社會責任,搭建“西海岸扶貧富民平臺”,用三年時間每年投入3550萬元農村扶貧專項資金,為全區65個貧困薄弱村統一購置國企優質地段商業資產,委托國企西海岸富民集團承租運營,將扶貧資金變成優質資產。
扶貧資金購置龍頭國企黃發集團商業資產,既施展了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又發揮了政府主導調控的“有形之手”,有效提高了資金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方面,解決了貧困薄弱村無資源發展產業項目、找不到高收益項目、扶持資金使用不規范等問題;另一方面,有效規避村莊自主投資面臨的自然災害、技術瓶頸、市場經營等自然風險和經濟風險,確保扶貧資金保值、增值,最大限度發揮杠桿效益。
從2016年開始,新區對30個省定貧困村每村每年投入扶貧資金60萬元,35個市定經濟薄弱村每村每年投入扶貧資金50萬元,65個貧困薄弱村合計年扶貧資金3550萬元。
如何用好這筆資金?新區深入調研、聽取民意,由各貧困薄弱村按“四審四議三公開”村級民主決策程序,在村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一致表決通過的基礎上,整合3年扶貧資金1億余元,以重置成本價購置區政府北側陽光大廈商業資產15772平方米。充分發揮扶貧資金規模化運作效應,“不撒芝麻鹽”,攥指為拳,既保證了扶貧資金合法安全、不被挪用,又實現了穩定、高收益,是貧困戶暖心、村集體稱心、社會面放心的“三心”惠民工程。
資產保收益
為保障扶貧資金所購資產的保底、高效收益,青西新區實施“三步走”戰略部署。第一步搭建強力的運營主體,依托龍頭國企黃發集團,成立國企西海岸富民開發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承擔全區扶貧資產運營職責,建成西海岸扶貧富民平臺,補齊了貧困村缺乏會經營、善管理“能人”的短板,確保資金、資本運作專業化、市場化。
第二步制定穩定收益保障辦法,研究出臺了《關于扶貧專項資金購買商業資產的實施意見》,明確運營主體西海岸富民集團兜底保障扶貧資產8%的年收益率,超出部分仍歸村集體所有,簽訂20年承租協議,協議到期后村集體可選擇資產繼續出租或變現回收。
第三步建立“高效”的回報機制。選定購置的商業資產位于新區黃金地角,承租者主要為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信譽好、租期長、收益高。同時,為保障貧困薄弱村馬上見到收益,與西海岸富民集團建立提前支付收益制度,每年年初先將8%收益支付到貧困薄弱村。目前,前期476萬元兜底租金收益已由國企提前墊付到65個村,用于村莊發展。
收益促脫貧
為最大限度發揮資產收益再“造血”功能,青西新區本著“不單就脫貧而脫貧,關鍵以脫貧而富民”的原則,在優先保障脫貧和收益再投入上出實招、下功夫。制定了《黃島區扶貧專項資金、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明確資金使用程序、政策規定,強化資金使用的民主決策、審批公示,實施跟蹤審計,將資金使用納入紀委和審計部門巡查、審計范圍,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充分有效。
優先惠及村戶脫貧。扶貧資金收益用于所在村失能貧困戶生活質量提高和應急扶貧,幫助貧困戶實現“兩好四保障”,確保脫貧不返貧;積極保障村級基本運行,增加村集體收入,提高基層組織服務群眾能力,成為貧困戶暖心、村集體稱心、社會面放心的“三心”惠民工程。省定貧困村大場鎮南辛莊于“暖冬行動”中全面檢查貧困戶的房屋,投入1萬余元資產收益金對4戶有隱患的房屋進行了修繕,確保貧困戶過暖冬、過好年。省定貧困村鐵山街道李家店子村將11.2萬元收益,全部用于“一村一品”平菇春暖大棚建設,目前,該村已引入食用菌企業2家,家庭農場2家,建成食用菌大棚58個,其中村屬產權大棚10個,年實現租金收益4萬元,為村民提供工作崗位50余個,二期食用菌大棚已開工建設,2017年可建成15 個,實現年收益6萬元。
實現項目良性循環。實施“造血式”扶貧,瞄準產業扶貧項目,發揮資產收益金杠桿撬動作用,引導收益金投入周期短、見效快、安全高的農業園區和光伏工程等項目,推動村莊發展。市定薄弱村鐵山街道后石溝村將5.6萬元收益,用于村莊影視文化旅游項目配套建設,引入中宣部定制劇《孫光明下鄉記》入村拍攝,拉開了以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扶貧工作的序幕,拍攝完成后,可實現旅游開發收益。通過強化招商引資、提高資金效益,2016年村級集體收入達到了72萬元,債務全部化解。村集體今后每年固定收入可達30萬元以上。膠河經濟區朱家溝村利用收益金啟動全村210畝土地整體流轉,建設現代蔬菜農業園,租賃給區供銷集團發展“線上線下”生產經營,實現“農村農園一體化”發展,年增加村集體租賃收益9萬元,強化了村集體經濟的“循環造血”功能。
強化基礎設施投入。重點引導貧困薄弱村將資產收益用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現“五通十有”,讓村民有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獲得感。省定貧困村寶山鎮張八朱村用三年扶貧資金140萬元購買了區政府北側陽光大廈6樓86.67平方米的寫字樓,目前已經拿到保底8%(11.2萬元)的收益,用賺到的第一桶資金實施了道路整修及自來水改造工程,村莊有了發展的活水源泉。
放大資產收益扶貧效應。省定貧困村大場鎮辛莊村整合扶貧資金,打造了占地200畝的“西海岸草莓公社”,建設草莓大棚80個,發展露天草莓400畝,建立了電商扶貧平臺,成功舉辦“首屆草莓采摘節”,采摘旅游達8000余人次。經濟薄弱鎮海青鎮與青島榮燦農業合作,統籌利用經濟薄弱鎮扶貧資金600萬元,建設占地500畝的高標準智能溫室和種植大棚,種植經濟效益高的大櫻桃和藍莓,建設集鄉村旅游、休閑體驗、特色餐飲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園莊。合作期內,預計收益2000萬元,專項用于對經濟薄弱鎮扶貧,可提供就業崗位120個,帶動西南區域15個村莊、1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青島西海岸新區創立了東部沿海地區扶貧資金持續、穩定、高回報“資產收益型”扶貧新模式,為貧困村栽下“富根”、播下“富種”,從貧困中解脫出來,走進致富之門,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