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是糾正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的重要手段,具有藥效迅速、適于急救等特點,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但由于輸液會直接將藥物輸入靜脈、進入人體血液,短時間內即可分布全身,其所帶來的風險遠比口服、肌注等其他給藥方式大得多,甚至堪比一次“小手術”。
正是為了嚴防過度輸液造成健康風險,早在2013年1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合理用藥十大核心信息就強調:“用藥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靜脈注射優缺明顯
藥品給藥途徑有很多種,目前口服、肌注和靜脈輸液最為常見。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三種給藥方式的區別。
口服用藥方便,要求制劑簡單,病人痛苦較少,且口服后一旦有不良反應發生,還可以通過洗胃等措施來阻止藥物吸收,是最常用的給藥方法。但大部分藥物起效較慢,不適用于危重病人。
肌肉注射吸收好,但除了局部疼痛以外,還可能會導致臀部結塊,出現“青蛙腿”等現象,因此現在肌注用藥的方式幾乎退居“二線”。
靜脈輸液,由于輸入的藥物無需任何屏障就可以直接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并分布到全身各個器官和組織,因此輸液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起效快,靜脈給藥可經血液循環迅速到達全身,在搶救病人時,可以爭取到寶貴的時間;不能經口服的病人(如昏迷、麻醉的病人),適宜靜脈給藥。但是靜脈給藥會造成一定的創傷及并發癥;同時由于是侵入性操作,還能增加病人發生感染的機會;一旦出現不良反應,無法及時清除已經血管進入體內的藥物。
在口服、肌注、輸液3中治療方式中,口服的不良反應相對較輕,雖然起效慢但最為安全,藥物殘留清除迅速。而輸液的起效雖然較快,但不良反應多且無法及時清除殘留的藥物,生活中由于輸液反應引起抽搐甚至導致死亡的案例頗為多見。輸液可能帶來的常見風險有哪些呢?可以簡單總結如下:
輸液可能發生滲漏性損傷,若藥物外滲于血管周圍組織,輕則引起局部腫脹疼痛,重則引起組織壞死(如某些腫瘤化療藥、靜脈補鉀和補鐵類的制劑)。
輸液反應中最常見的是熱原反應、過敏反應。可能導致高熱、寒戰、紅疹、瘙癢、腫脹等反應,嚴重者還可能導致休克(血壓急劇下降)甚至死亡。
輸液導致的感染可能讓病原體如病毒、細菌進入人體引發炎性反應,病原體還可能隨血液循環直接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癥,威脅生命。
長時間輸液可引起局部靜脈炎,導致局部組織紅、腫、熱、痛,甚至伴有機體的畏寒、發熱等。
心功能較差的患者,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心臟的負擔驟然加重有發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
不依賴,不盲信
正確認識靜脈輸液至關重要,不要盲目依賴但也不要完全抗拒。就如開展手術前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權衡利弊一樣,是否需要輸液,要視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個體差異而定。安徽省衛計委早前就已經提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等53種疾病是無需輸液治療的,但若碰到口服吸收不佳的藥物或無法口服、需要禁食、意識不清、吞咽功能障礙或處于麻醉狀態的患者時就需要考慮輸液了。
一旦輸液,還應注意哪些問題來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規避“小手術”的風險呢?
靜脈輸液溶媒的選擇至關重要。注意液體的pH值,避免發生與藥物的相互作用而產生鹽析、沉淀等反應進而影響輸液質量。例如,大部分抗菌藥物和呈酸性的藥物以0.9%的氯化鈉注射液為溶媒穩定性較好。
輸液速度與不良反應的發生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一定要因人而異。嚴重脫水患者如心肺功能良好則可以快速滴注(10ml/min);顱腦、心、肺等疾病的患者及老年人輸液均應慢速滴注(2~4ml/min以下),治療時仍需以實際情況隨時調節速度。需要嚴密觀測滴速的藥物有:腸外營養液、血藥濃度超過安全范圍可引起毒性反應的藥物、易刺激血管引起靜脈炎的藥物、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的藥物。
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藥。如可樂必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因為會影響小兒的關節軟骨發育,18歲以下的兒童應禁用。老年人肝腎功能不全,更應該考慮酌減注射藥物的劑量。(編輯/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