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鵬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下,中國在非基建項目日益引起世界關注。今年5月,中國在肯尼亞建設的蒙內鐵路正式開通,就是一個耀眼的中國在非工程項目。面對中國在非基建項目的迅速推進,非洲人民普遍持歡迎態度,但西方和非洲也總有一部分人或者是出于酸葡萄心理、或者是出于各種顧慮,發出各種批評聲音。
中國在非基建項目究竟會給非洲人民帶來什么?人們談的比較多的是對非洲經濟發展的意義。但這些基礎設施項目的意義不僅僅在經濟方面,它們還將推動非洲國家建設的新階段,促進非洲國家的政治穩定、國家能力和良好治理,為其走上成功國家之路奠定基礎。
非洲最缺成功的國家建設
提起非洲,人們想到的常常是貧窮和饑荒。但非洲并非天生稟賦貧瘠,相反,非洲一些地區水土豐美、資源豐富。但這些優越條件帶來的往往不是發展,而是動蕩和腐敗。歸根結底,非洲的問題在于缺乏成熟的國家建設。
直到近代之初,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數地區仍處于比較原始的文明狀態。在歐亞大陸各主要文明已經持續了幾千年的人口融合和大規模國家建構,在非洲尚處于起步階段。然而,這個進程很快被歐洲殖民者打斷了。客觀地講,殖民統治給非洲人民移植來了一系列制度經驗,殖民者修建的烏干達鐵路之類的基礎設施也促進了非洲各地區的溝通,但這一切都不是基于非洲文明演進的自然邏輯,而是處處以列強的殖民利益為準繩。所以在非洲國家獨立過程中,領土由宗主國沿經緯線任意劃分,民族、宗教被分散到不同國家,國家不以自然的人民為基礎。這一切為非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障礙,諸多沖突、動蕩乃至內戰、屠殺都濫觴于此。
非洲國家無法跳出這種預設條件,因而只能在承認現有國家體系的基礎上謀求發展。這使得非洲的國家建設比其他地區要困難得多。其他國家在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完成的人口文化融合、內部市場統一和有效國家制度建構,在非洲都要在更短時間里完成。因而,非洲人民的國家建設是一場加了催化劑的化學反應,顯然對試驗條件有著更高要求。
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國秦朝書同文車同軌、修建龐大的道路系統而一統天下,古羅馬也是靠發達的道路系統來維系帝國統治,近代德國靠鐵路系統打敗強敵完成統一,美國也是沿著太平洋鐵路才一步步將兩洋之間的廣大地區整合為單一社會。而非洲國家獨立后基礎設施建設的停滯,無疑成了國家建設最大的短板。非洲的前途,也就在于踏踏實實地從基礎設施建設起步,逐漸實現內部市場的一體化、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的整合、最后完成“自下而上”的國家建設過程。
強加政治條件vs提供發展條件
然而,冷戰后西方國家給非洲開的藥方毫不對癥,缺的是鐵補的是鋅。非洲缺的是社會凝聚力,西方卻致力于植入自由主義價值觀;非洲缺的是民族統一市場,西方要的是非洲被綁定于全球價值鏈;非洲缺的是集中力量發展減貧,西方傳授的卻是制約政府的強社會理念;非洲缺的是政治秩序和社會安全,西方輸出的卻是所謂民主化。
其實西方做的就是以發展之名向非洲強加自己的“政治條件”,最終目的是為自己的私利服務。這些行為卻被西方的理論家們用高雅的詞匯包裝起來,諸如非政府治理、條件性、華盛頓共識之類的偽概念充斥于汗牛充棟的所謂發展理論和援助理念之中,不斷誤導著非洲的方向。
近年來,隨著中國走進非洲,西方的各種批評紛至沓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指責中國的援助、貸款和投資不講政治條件,似乎尊重和平等相待也成了一條罪過。然而中國真的是不講條件嗎?事實并非如此,這里我們要分清楚“條件”一詞的兩種含義。
西方人所講的條件,是由外部“自上而下”強加的政治條件。這種條件往往不顧非洲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和階段性要求,只為了維護西方資本的利益和西方社會的政治正確,犧牲的是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人不講這種條件,但是重視另一種意義上的條件,即社會發展和國家建構的客觀條件,包括上文指出的基礎設施條件。中國的歷史,乃至人類所有成功國家的歷史經驗都表明,這種條件才是非洲真正需要的條件。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個特蕾莎修女式的人物可以幫助幾十甚至幾百個人,一條鐵路卻可以在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里惠及數以十萬百萬計的人;一個人權項目可以改變幾個村莊孩子的命運,一個由基礎設施支撐的一體
化的市場卻可以為更多孩子提供機會;一個公民社會組織可以替一個部落或社區維權,但一個成功的國家卻可以在根本上保障該國全體人民的權利。中國做的事情正在從更根本的層次和更宏大的規模上促進非洲進步。
因而,中國在非洲的援助貸款和投資建設,絕非不講條件。中國不強加自以為是的政治條件,但充分尊重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客觀條件和歷史邏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幫助非洲國家邁上國家建設的新進程。這其實也是在幫助非洲人民學習借鑒中國模式成功的秘密,區別在于,我們不是居高臨下的教訓和強加,而是踏踏實實地幫助和做出表率。孰為大善,孰為小善?孰為真善,孰為偽善?一目了然。
不久前開通的蒙內鐵路,有些路段是與英國人在一百多年前修的米軌鐵路并行,當人們坐在寬敞舒適的嶄新車廂中疾馳于東非草原之時,偶爾會與米軌小火車迎頭相會。此情此景難免令人唏噓,蒙內鐵路和米軌鐵路代表著何其不同的兩個時代、兩套標準、兩種發展模式。東非國家在切換到新的鐵路系統的同時,其實也在切換到一條不同的國家發展道路上。中國的工程師用自己的專業和敬業,鋪下了非洲經濟發展的枕木,同時也開啟了非洲人民建設更好國家、追求更好世界的軌道。▲
(作者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