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技術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紙質文物由于具有質地輕便、使用簡單,且后來價格便宜等特點,而被人們所認可,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之一——紙質文物保護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本文主要從引起紙質文物發生病變的內外因素出發,對紙質文物保護技術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干預性的保護技術,如加固、金屬離子、防霉殺蟲;二是間接性的環境控制,如對溫度、濕度、光照等因素進行控制。
關鍵字:紙質文物;保護;環境;控制
1 引言
我國作為紙的發明國,存在著大量的館藏典籍,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及科學價值。由于紙張其本身的材料特殊屬性及環境的作用,紙質文物歷經滄桑,存在普遍老化腐蝕現象。紙質文物保護是當前文物保護領域中重要的課題之一。而引起紙質文物發生病變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是紙張及附加材料本身;外因則是指紙質文物的保存環境。紙張材料成分主要是纖維素,經過一系列的化學或物理變化后,紙張老化腐蝕程度加劇,面貌也會因此發生變化。其中酸化和氧化作用對紙質文物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大。針對紙質文物發生病變的機理,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修復手段,并通過對保存環境的監控,來有力的減少紙質文物病變的外在因素。
2 紙質文物保護技術
當前,紙質文物保護技術也呈現出多樣化,主要有脫酸、去金屬離子、加固、防霉殺蟲等方法。當前在具體應用時,也可以采用其中一種或是幾種方法。
2.1 脫酸技術
在紙質文物發生老化、褪色、變質、破壞的過程中,經過大量的科學試驗表明,紙張酸化是紙張降解變質最為主要的原因。為此,脫酸法可以利用降低酸度來有效抑制紙張的水解。當前我國的脫酸方法主要有液相法和氣相法,而液相法又可以分為水性溶液法和非水性溶液法。
水性脫酸劑常用的主要有碳酸氫鈣、氫氧化鈣及碳酸氫鎂等堿性溶液。水溶液可以滲透入紙張纖維內部,從而達到很好的脫酸效果;在進行脫酸處理后還可以將堿性殘留進行保存,可以產生抗酸緩沖的作用。當然也會存在不足,如水是酸性水解的反應物,也會加速紙張纖維的水解;很多老化材料產物也都是水溶性的,老化的產物會隨著水蔓延字跡,甚至有穿過紙張的可能性,從而造成不好的影響;干燥時紙張容易起皺。
非水性脫酸劑有氫氧化鋇——甲醇溶液、氧化鎂、鎂鈦雙金屬醇鹽等有機碳酸鎂鹽的醇溶液。其可以克服水溶液脫酸過程中所出現的部分不足,在完成脫酸后紙張會迅速干燥,不容易起皺。但是非水性溶液法有著較強的毒性,且易燃,無法應用于復寫紙、圓珠筆等油溶性的字跡。而且還有科學研究顯示鎂化合物中非水溶液法會使得紙張發黃,部分墨水變色。
當然還有一些脫酸材料,如丙酸鈣,其既可以使用水溶液和乙醇混合溶液作為紙張脫酸劑,也可以使用水/乙醇混合溶液作為溶劑。在實際應用時,往往是根據紙質文物及附加材料的特性來進行選擇和使用。
2.2 氧化病害的處理方法
由于紙張中的一些金屬離子和自由基相結合會加速紙張氧化程度,從而使紙張出現發黃、變脆等情況。為此,可以使用電解法、自由基清除劑、氧化抑制劑等方式來實現紙質文物氧化病害。
對于發生霉爛、破損的書畫檔案等,可以使用托裱法,在背面通過糊紙托裱,來增強紙質的強度,但這種方式只適用于對出現殘破、斷裂的單面紙質資料,而且可能會對材料的厚度和外觀產生一定影響。
利用蠶絲織成的絲網并結合膠黏劑,通過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作用,可以實現絲網與紙的緊密黏合,加固支撐力量。絲網加固主要是針對紙質文物進行整體性加固,且加固強度適中,具有可逆性。如圖1為紙質文物絲網加固前后對比圖。
2.3 防霉殺蟲
利用化學方法實現防霉殺蟲的方法主要有采用防霉劑,其可以殺滅腐酶的微生物,抑制其生長、發育;此外還有殺蟲劑,主要是具有殺蟲活性的化學物質,對害蟲的生理機能產生嚴重阻礙最終導致其死亡。常見的防霉劑主要有金屬配合物、酚類、季銨鹽類及天然藥物防霉劑;常見的殺蟲劑主要有氟素劑、環氧乙烷、砷素劑等。這一類一般會對我們人體造成危害,為此開發一種環保、無污染、天然的化學防霉殺蟲劑是當前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3 環境控制
適宜的環境是紙質文物良好保存重要的外在條件,溫度濕度的變化都會導致紙張纖維出現濕脹、干縮而纖維組織破裂的情況;在紫外線強度大的情況下,容易引起纖維斷裂,紙張發脆;通過外界空氣中的臭氧、硫化物等會使得紙張出現酸化、氧化狀況,也會造成紙張的發黃發脆;此外,由于環境因素而產生微生物,囊蟲,使得纖維被霉菌所分解發生腐爛。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了以下幾點的環境控制對策。
3.1 溫濕度控制
紙質文物的保存對溫濕度的控制有著嚴格的要求,不適宜的溫度及濕度,會造成紙張的膨脹或收縮,從而大大降低紙張的機械強度;而高溫、高濕度會滋生有害微生物,加速紙張老化。為此需要采用恒溫恒濕自動控制系統,使紙張保存處于理想的濕度范圍狀態下。如果要求低成本保存環境,藏室要具備通風順暢。對小環境的控制,往往需要提高小環境的密封性,并在小環境中放置調濕劑,來控制紙質文物保存小環境的濕度保持理想范圍。
3.2 光照控制及生物污染控制
藏室應避免設在陽光直射的地方,對不必要的窗戶要進行封閉,安裝暗色的窗簾,并在玻璃上涂刷紫外線吸收劑。室內照明也要選擇較低的光源,合理控制照度也是極為必要的。
對生物污染控制主要是通過對溫濕度的控制來實現,除了適宜的濕溫度,還需要定期檢查藏品,對環境進行清潔。如果藏品放置于藏柜中,可以放置一些突然驅蟲植物,或是殺蟲劑緩釋劑等,來實現防霉驅蟲的功效。如果在展廳中,則需要在外門安裝屏風,來有效減少外來生物污染源。
參考文獻
[1]奚三彩.現代科技在紙質文物保護中的應用[J].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第3期.
[2]龔德才,奚三彩,唐靜娟.紙質文護研究[J].東南文化,1997年第4期.
[3]邢惠萍.紙張保護的研究進展.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s1期.
[4]上海圖書館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文獻脫酸方法芻議[J].文物保護信息動態,2008年第2期.
[5]劉仲敏,劉安邦,張新武,等.檔案、圖書霉變機理及防止進展[J]創新科技,2004年第7期.
[6]南京博物院.脆弱紙張絲網加固技術[J].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第3期.
[7]劉全校,詹懷亮,張長彪等.影響堿性紙張老化的因素[J].紙和造紙,2003年第1期.
作者簡介
張嬋(1979-),女,漢族,大學學歷,就職于貴州省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紙張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