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霏
1982年,郭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北京文教體育用品研究所。1992年走進工美集團一直到現在,已有25年的時間,現任北京工美集團總工藝師。郭鳴在新產品的設計研發中,力求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工藝與材料的貫通。他主持過多項國家重大活動專用藏品和國禮的設計制作,包括“兩彈一星”勛章,北京奧運會徽寶,上海世博會徽寶,北京APEC會議國禮等,當然還有這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送給各國領導人及夫人的國禮。此次會議的國禮非常引人關注,其背后的團隊就是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和發展的北京工美集團,此次國禮設計團隊的負責人,當然就是這位“創造國寶的大師”——郭鳴。
理念到細節,是對文化藝術的執著
“只是雕漆工藝這一個步驟,就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為什么雕漆在以往的國禮中運用的很少,就是因為雕漆的工期長,每一毫米的漆,要反復刷10到20遍,才能集成一毫米的厚度。一般一天只能有刷一遍漆的時間,因為還要涉及到風干的問題,如果趕上天氣晴朗,一天也可提高到兩遍的量。”郭鳴一邊抱著這件雕漆的國禮,一邊和我認真的講解。從他眼神和話語中流露出的認真和細膩,讓我親身感受到作為一位中國傳統手工藝人所應有的工匠精神。
時間,一直是組長郭鳴強調最多的。面對緊迫的時間,郭鳴提出制定時間進度表,將設計周期、產品打樣周期以及最終的實物制作周期都進行了精確的安排。哪個設計師負責哪個項目,什么時間點要完成什么任務都明確地寫進時間進度表里,每個人對自己的職責任務和時間節點都了然于心,大大保證了項目推進的高效性。為確保打樣按期完成,郭鳴帶領團隊反推每一件禮品、每一道工序的詳細時間進度,明確每一件禮品的責任設計師,確保工期表每日更新,隨時溝通,最終保證打樣任務的按時保質完成。
在工藝上,團隊選取了北京和中國的傳統工藝20余種,如雕漆、景泰藍、花絲鑲嵌、琺瑯等。巧妙地將各式工藝結合起來,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設計團隊從9月份接到任務開始,經過反復的推敲與斟酌,先后完成了200余稿的方案。“春節大家都沒有休息,就比如雕漆要在半干不干的情況下可以雕刻,漆硬化的時候就刻不動了,時間不等人,所以時間不能早也不能晚,必須是剛剛好,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吧。”郭鳴說。
匠心獨運,中國傳統技藝的創新
為了追求極致完美,克服手工制作的所面臨的困難,團隊在設計制作上大膽創新和嘗試,將3D技術引入工藝美術領域,特別是使用在國禮制作上,這大大保證了制作的精度,也縮短了制作工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打樣試制工作。在解決陶瓷和金屬鑲嵌的結合方式上,提前采用了3D建模的手段來進行模擬,極大縮短了金屬部分的制作工期。在制作《夢和天下》首飾盒套裝的過程中,將3D打印運用到了雕漆首飾中的雕漆花型襯托上,更好地體現了花朵的豐富層次和立體效果,為提高《和合寶鼎》琺瑯器中間浮雕部分的精度,根據手工模具,同樣引入了全新的3D建模技術、后期精雕修模,使最終的國禮成品達到了新的工藝精度。
說起最難的,那就是多工藝創新融合在制作時面臨的巨大挑戰。禮品方案中囊括多種工藝的創新結合,比如雕漆盤與金屬鏨刻工藝、花絲鑲嵌工藝的結合,景泰藍與金屬鏨刻、金屬鑲嵌的結合等。創新的嘗試必然帶來制作中的諸多難題,如雕漆盤花形口沿和金屬鏨刻的鑲嵌誤差,景泰藍反復燒制后的變形與中間金屬鍛造浮雕的鑲嵌誤差等。從設計者到制作者再到領導層,都沒有放棄,大家積極協商探索,憑借著長期制作國禮經驗,在一次次失敗的基礎上,創新制作步驟,最終攻堅克難,把這個最難啃的“骨頭”給啃下來。
工美集團一直以來都是從事工藝美術方面的生產,并且承擔了很多國家重大活動、外事的禮品。郭鳴說:“從解放初期開始,第一件國禮,當時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成立了一個工藝美術搶救小組,他們很喜歡景泰藍,所以當時做了第一件國禮設計,是一件用景泰藍做的臺燈。其實這在80年代來看,應該是一件很有創新的設計,從現代看來,也是一個很時尚的想法。所以這么多年來,工美集團一直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技藝在做國禮。”
關于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流失和傳承,郭鳴告訴我,在90年代到本世紀初這一段時間,整個行業其實都不太景氣,很多的企業都面臨著破產,很多技藝大師都流失了,有些改了行,有些自己做了工作室,一直堅持到現在的,尤其是雕漆工藝和花絲工藝,其實在北京還能干的人已經不多了,可能只留下了百人不到的數量,景泰藍工藝相對來說還好一些。但是現在情況在慢慢好轉,在2002年,我國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非遺的保護工作從那時候起力度就加大了。從奧運會以后,人們對工藝美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加了,重要的是國家對文化保護和宣傳的活動也增加了,包括奧運會這些大型活動,需要做一些國禮,自然就需要傳統工藝美術、需要有中國元素、有北京特色的設計融入到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衍生品的開發上來,自然而然的把這個行業就帶動起來了,現代的高校也在恢復了工藝美術的學科,包括設計界也在講手工藝的回歸,到現在來看,是手工技藝發展最好的時期。
走進國禮,彰顯文化自信
從APEC峰會到聯合國70周年紀念活動,再到這次“一帶一路”的國禮,郭鳴告訴我,國禮實際上每次都是全國征集的,并不是直接找到工美集團的,每次要征集四五十家單位左右,這里面也包括高校美院的教師,都會參加征集。這次國禮共有六件,也是前所未有的增多了,當然也是考慮到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領導人,有東亞、南亞、阿拉伯、歐洲,還有南美等地區,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所以工美集團從整個設計方案來講,也會考慮不同的設計風格。
比如這件《共襄盛事》,是景泰藍的一個賞瓶,就很受阿拉伯地區領導人的喜歡,這件國禮以中國傳統器型寶月瓶為原型設計。瓶身裝飾盛唐敦煌紋飾、纏枝牡丹紋、水紋、回紋等,寓意吉祥美好,合作長久。瓶身中心正背面分別鏨刻著花卉和天壇,表達出齊聚北京,共襄盛事的美好祝愿。中國青花瓷的明凈素雅搭配景泰藍精湛的技藝,也是這件國禮最完美的融合。展現了中國精湛技藝的創新融合,體現著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鑒、兼容并蓄、共同進步。
這件以中國傳統花口盤為設計原型的《絲路綻放》雕漆賞盤。以天然大漆,混合名貴朱砂,賞盤整體呈現出熱情莊重的“中國紅”。由于雕漆的顏色只有紅色,比較素雅,設計的時候為了避免其單一的色彩,挺高設計的沖擊力和宮廷的味道,加入了鏨刻工藝,融入了金絲的色彩。整體造型猶如綻放的牡丹花,中心鏨刻水紋,象征著開放包容,寓意天下太平,絲路繁榮,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人文內涵。
工美人歷時近三百天的夜以繼日,終于在論壇召開期間,將凝聚中國文化,承載中國人熱情好客的禮物贈送給參會領導人。每一件國禮都展示出了中國傳統工藝璀璨的魅力,承載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傳遞著一個文明古國對“共商共建共享”發展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