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群
摘 要:當前學校獲得社會工作服務主要有購買服務和崗位設置兩種方式。本文認為這兩種方式有其固有的弊端限制著社會工作專業能力的發揮,在市場上購買服務按著市場的效率邏輯行動,通過盡量壓縮成本來獲益,違背了社會服務組織的公益性原則;在學校設置崗位按著科層制的權力邏輯行動,學校社工的合法性依賴于科層的權力,進而學校社工的專業自主性受到限制。綜上,從理論上提出法人團體的嘗試,試圖論證法團能夠在形成規范和發揮自主方面克服目前學校獲得服務的弊端。最后反思了法團形成的局限和澄清了本文的分析視角。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服務購買;設置崗位;科層制;法人團體
“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1]旨在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幫助人們挖掘潛能、走出困境、實現價值并促進社會問題的發現及解決。學校社會工作是在學校中開展的社會工作,因其實施空間和服務對象有其特殊性,故成為社會工作的專門服務領域。近年來隨著政府大力推動社會服務發展的趨勢,社會工作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學校社會工作也在此過程中得以推廣,例如廣東省開展的“一校一社工”。社工進入校園,不僅是因為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學校教育的種種弊端,還是由社會發展帶來的對人的關注。從社工進入學校的方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在學校外部的市場購買服務和在學校內部設置崗位兩種方式,然而從邏輯和現實來看,似乎這兩種進入方式成為學校社工開展服務自身的限制。
1 市場效率邏輯下的服務購買
從購買服務來看,這里主要指政府或學校通過招投標來購買社會組織為學生及學校其他人員提供服務。這里論及的社會組織主要為社工機構,即社會工作者在人員構成中所占比例較大的社會服務機構。購買服務通過項目化的方式實現,通過項目的實施來解決學校中存在的特定問題,在這里社工機構只需對合同中特定的服務對象負責。相較于在學校設置崗位,項目化的服務方式更具針對性,但受益群體有限。這是兩種服務獲得方式各自的特點,沒有好壞之分。然而在社工服務在項目化運作的過程中,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卻受到質疑。
就筆者親自參加的社工服務項目而言,從活動成本來看,每次活動預算1200多元,而成本卻只有不到300元,所以一次活動就能盈余不到1000元的利潤,而且一個項目最主要的開展方式便是舉辦活動,幾十場甚至百場;從服務對象來看,接受服務的群體并非按項目書所言是學校中的困境學生,而是找那些性格活潑,愿意來參加活動的學生,因為那些需要服務的人往往很難合作,并且服務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從服務質量監督來看,電話回訪和問卷的調查不乏事先的安排。這樣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因為往往項目執行后是一皆大歡喜的局面,社會服務機構賺取了利潤,政府有了為民的政績,然而就社會工作專業、社會服務組織的理念來看,真正需要服務的對象卻被忽視。雖然這并不能代表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但這種現象在整個行業里卻并不少見。
不難看出,筆者親歷的服務機構是按著成本—收益的效率邏輯來行動的,從盡量壓縮成本來獲得收益,這是與社會服務組織公益性的初衷是背離的。而這背后不單單是監督不力的原因,況且對人的改變進行評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體現出了整個行業缺乏一種自律的精神,于此同時行業的聲望和待遇較為薄弱,這也就不難理解社會服務機構的按市場的效率邏輯行動,通過效率邏輯賺取利潤來實現補償。那么為何社會服務機構的行業精神乃至聲望和待遇都不盡人意,筆者認為這是因為社會服務機構的從業者并未參與到與之相關的決策過程之中,以致他們正當合理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行業的規范也沒有得以建立,以至于行業的認同也難以形成。
2 科層權力邏輯下的崗位設置
學校獲得社工服務的另一種方式便是在學校內設置崗位,通過一定的崗位或部門,使社會工作者成為所在學校的一份子,與其他教職員工享有同樣的待遇,為學校提供服務。崗位的設置使學校社會工作者能夠有充足的時間來了解學校需要服務的群體,并為這些群體提供更為系統性的服務,同時就學校不合理的制度,學校社工也可以促進其變遷。然而,學校社工是在學校開展工作的,而學校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科層制結構。科層制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紀律嚴明,通過牢固的職位等級,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其中非人格化特征明顯,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只是科層這個龐大機器的零件,一切工作都要求按照權力關系合理進行。學校社工就是這項制度中的一環,崗位賦予了學校社工以權力,因此學校社工在學校開展活動取得合法性,然而在獲得權力的同時學校社工也被嵌入了學校的權力網絡。
科層制追求的同樣是效率,但效率是通過嚴密的職級關系實現的,所以更體現為權力的關系。權力關系是一種支配與服從的關系,那么學校社工就必然要服從學校領導的安排,否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吊詭的是往往是因為學校存在不合理的制度導致學生出現了一定的不適或是問題,需要學校社工加以解決,然而學校社工囿于權力便觸及不了問題的根源,所以學校社工面臨的就是既要解決問題但又不能改變問題的根源的尷尬處境,最后學校社工只能成為制度與問題之間的緩沖。也是由此,學校社工的專業自主性喪失了,因其是依賴著權力而存在的。那么就有理由懷疑,失去了專業自主的學校社工所服務的對象還是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還是說成為了學校權力的附庸。這不僅僅是學校社工所面臨的問題,乃至整個社工行業都是如此,依賴權力產生就必然與權力產生親和,那么這個行業的自主就受到嚴格的限制。
3 規范與自主:法團的嘗試
上述從兩個方面討論了學校社工服務實現的種種限制,從購買服務來看,由于缺乏參與決策的機會,自身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因而按照市場的效率邏輯行動;從崗位設置來看,內嵌在權力關系網絡又缺乏專業的自主,所以按權力邏輯行動。當然,這兩種邏輯是相互滲透的,這里只是當作理想類型將二者卻分開來。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避免兩難的選擇,筆者認為建立社會工作法人團體不失作為一種可能的嘗試。
涂爾干認為現代社會的危機在于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失范,所以開出重建法人團體和職業倫理的處方來應對由分工帶來的社會危機。在論及法人團體(職業團體)時,認為“法人團體承擔了確定本行業成員的道德行為規范、規定本行業成員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調節行業內部成員之間的矛盾和糾紛、組織行業內部成員之間的互助和公共生活等,使得社會經濟活動得以有序進行。”[2]“我們之所以認為法人團體在現代社會是必不可少的,并不在于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在于它對道德所產生的切實的影響。在職業群體里,我們尤其能看到一種道德力量,它遏止了個人利己主義的膨脹,培植了勞動者對團結互動的極大熱情,防止了工業和商業關系中的強權法則的肆意橫行。”[3]在涂爾干眼中,現代社會的法人團體不僅能夠提供一種行業的規范,又能使個體過上一種道德生活。法人團體成為國家與個體間的中介,既能防止分散個體的權利被國家侵犯又能使國家的決策擺脫紛亂的民意,從而實現一個異質性社會的整合。
中國社會復雜的現實絕非能照搬國外的理論加以解釋,但不能否認的是國外的理論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是具有啟發性和借鑒性意義的。就如涂爾干所論述的法團而言,可以將法團與當前社會工作職業團體做一個設想:從市場來看,法團可以促進行業規范的形成,并且賦予當中每個個體一種對行業的認同,更為重要的是法團的形成意味著社工群體的壯大,將更加具有話語權,進而參與決策的過程實現行業的訴求;從科層來看,擁有強大的法人團體就意味著社工不再需要依附于科層制賦予的權力,法團將賦予社工在學校存在的合法性,當學校社工不再依附學校的權力,而是與其合作,自主開展活動,那么社工專業的自主性也就得到發揮。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即通過法團來實現規范和發揮自主。法團在中國本土更體現為行業協會,行業協會力量的壯大,不僅能夠形成行業規范,保證服務質量,又因其力量的強大而進入決策的過程的,同時能夠形成“條口”保證其在科層制中的自主性。但任何一種力量的壯大總是會威脅到既有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在此過程中存在著利益的分配和調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述的分析更多的是從結構的角度來看待的,沒有關注到個體的主體性,個體對結構的反應并非是機械的、不變的,而是充滿個性化的色彩,個體的行動也在塑造著結構。就如面對學校中的權力關系,學校社工并非是按著上司的命令來行事,他們也有著現實的裁量權,他們的工作未必就因為權力的制約而開展不起來。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第二版)[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2]楊善華、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理論(上)[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32.
[3]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敬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