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瑛
摘 要:就教育的本質而言,德育即是對人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是對人性美好的向往,究其根本就是對人自身全面發展的追求,是對人的社會性的一種能動積極的改造。關注中職生身心成長、構建中職生健康道德體系和發展中職生網絡道德品質,既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中職校)德育的出發點,也是網絡德育工作的目標。
關鍵詞:中職校;網絡德育;網絡德育目標
1 中職校網絡德育的目標
所謂中職校網絡德育目標,就是指社會對中職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在網絡品德方面的質量和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是從網絡德育預期結果,也就是從社會需要中職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的角度出發,強調中職校網絡德育的作用和網絡德育活動的價值。中職校網絡德育目標涵蓋對網絡德育活動結果的具體要求,從整個中職教育的系統來看,網絡德育目標是中職教育養人目標的一個具體組成部分,是教育目標在網絡領域的具體化,是對網絡德育工作產品的質和量的明確規定。中職校網絡德育目標如下:
(一)激發中職生網絡道德需要的自覺意識
道德品質的發展是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綜合發展,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基礎和內驅力,一般而言,對道德規范的認識和接受必須要首先通過主體有意的自主活動的甄別,通過甄別的道德認識再去調節和支配人的道德行動。因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的態度不能粘貼上去”,只有先激發中職生道德需要的自覺性,再經歷了對是非、善惡等“真知”的主動探尋,中職生更容易做出正確的道德認識選擇,內化于心,將遵守道德規范作為自己的應為之舉,外化于行,從被動服從轉變為主動踐行,從道德他律轉向道德自律,從而實現道德體系的“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二)提高中職生網絡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根據現代教育精神的要求,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學會學習,中職校網絡德育的目標也是如此。網絡德育目標的實現、效果的優劣,最終是要通過中職生的道德狀態反映出來,并以此作為目標檢驗的標準。網絡道德是信息社會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是未來社會的新倫理新道德,中職校的網絡道德教育說到底就是讓中職生掌握在社會、在網絡中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和行為準則。只有讓中職生成長為自我教育者,并且這種自我教育能力越自覺、越成熟、越持久,中職生就越是能夠取得德性修養的主動權,德育過程的質量和狀態就會發生質的飛躍,真正進入一種較為完美的道德品質生成的良性循環過程,網絡德育活動也才真正主導中職生的思想領域、道德體系產生良性影響。如果中職生只是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狀態,那么中職校網絡德育就只是停留在形式的簡單再生產過程,只是道德觀念機械性的記憶和工具性的強化,就無法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中職校網絡德育應該將提高中職生網絡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作為目標追求。
(三)實現中職生網絡道德知行合一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中職校網絡德育工作也應追求知行合一,所不同的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知”不單是傳統意義上的“知道”、“認識”、“知識”,更是指“良知”。“行”也不單是指一般的實踐活動,而更是指“致良知”的善舉。中職校網絡德育中的知行合一就是在德育過程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和德育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實際鍛煉、網絡行為結合起來,把提高中職生的思想認識與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結合起來,引導中職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習慣,成為知行一致的人,成為中國夢的合格建設者。
2 中職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施計劃
中職校網絡德育工作應不斷探索和創新教育方式,堅持“實體活動為主,網絡活動為輔”原則,在重視中職生網絡文明常態管理、興趣引導、注意力轉移與網絡媒體利用的同時,積極開展經典誦讀、個人德育作品演講、書法比賽、運動會、軍訓比武、技能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充實中職生課余生活。積極創設和諧的德育大環境,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功能,提高教育隊伍綜合素質,完善學校德育大課程體系,力求全方位促進中職生網絡素養和媒介素養的提升。具體實施計劃如下:
德育目標:
第一階段:培養家國情懷,弘揚傳統美德,激發道德感,提升道德認識,踐行核心價值觀。
第二階段:培養崇禮尚德、厚德精專、扎實穩重、正直勇敢的道德品質。
第三階段:培養明確職責、勇于創新、樂于奉獻、敢于擔當的道德品質。
(二)德育培訓內容:
第一階段:加強激勵自我,提升自我,感恩他人,回報社會,情系中華,弘揚傳統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
第二階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公德、文明禮儀、自律慎獨習慣的養成;加強網絡文明公約、低碳環保概念的教育。
第三階段:加強敬畏生命、尊重自我價值的教育,培養自尊自信品質;加強參與公益、慷慨奉獻的實踐教育;加強法治教育,尤其網絡法制普及;加強與時俱進、創新競爭的教育。
(三)德育措施:
第一階段:(1)加強德育常規教育。圍繞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落實學校晨會、升國旗儀式、主題班(隊)會等德育常規,充分發揮讀書節、運動會、藝術節、技能節等的德育功能。依托校訓、校歌、校旗、校徽等彰顯精神內涵的文化載體,塑造核心價值觀,增強學校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中職生集體榮譽感。(2)創設德育載體。利用中秋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和青年節、建黨日等重要節日,以及入學儀式、畢業儀式等重要活動開展道德實踐,圍繞德育內容的實施途徑,開展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如開展經典古詩詞誦讀比賽、“傳統美德故事”演講賽、手抄報和技能比賽等形式。通過征集自愿者活動和社區自愿服務等形式,如“我為學校獻一策”征集活動、敬老服務志愿者活動、優秀畢業生評選活動等,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第二階段:(1)通過主題班會、就業動員會、畢業儀式等形式,開展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文明畢業生教育,如“把美麗留給母校”的校園公益活動、尋找“最美中職生”、最美“文明少年”社會調查等。(2)通過主題倡議活動和簽名等形式,開展優化習慣、自律慎獨的教育。如開展“我的成長每日登記表”、評選“學習標兵”、“自律標兵”、《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簽名等活動。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綠色上網、低碳生活”。(3)通過主題班會、“三位一體”育人網絡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開展誠信教育。如開展“我的誠信故事”、“誠信考試”等活動。
第三階段:(1)通過辯論賽、觀看珍愛生命教育影片等形式,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綻放青春精彩。如開展“讓青春在奮斗中閃光”主題,觀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等。(2)通過主題班會、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增強學生融入社會、樂于奉獻的精神。如走進社區老人院福利院、參與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等。(3)通過法制宣傳日、主題班會和普法實踐活動等形式,開展法治教育,引導學生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4)通過主題班會和交流會等形式,引導學生與時俱進、突破自我。如開展“我的職業夢想”、“匠心鑄中國夢”“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們的啟示”等主題活動。
參考文獻
[1]王賢卿.道德是否可以虛擬——大學生網絡行為道德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49.
[2]趙楓岳.以培養道德需要為中心的德育過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4).
[3]魯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