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摘 要:本文從主觀色彩入手,賞析梵·高的繪畫在色彩上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他對色彩的運用和表現是他繪畫特點中最有價值的方面。通過對梵高作品的剖析。從色彩學的角度研究歸納了梵·高色彩藝術的一些特征,一更深入地探究色彩藝術方面的獨特性。
關鍵詞:主觀色彩;繪畫;情感;藝術
荷蘭畫家梵高是近代藝術大師中后印象主義的杰出代表,他在繪畫中取得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對色彩度創造和表現。梵高在短暫的37年生命里,似火一般的熱情,甚至是在一種精神失常的狀態下,創造出一個絢麗多彩,熠熠生輝的色彩世界,成為一位創新與超前意識極強的“未來畫家”。他的色彩藝術對二十世紀以來的繪畫產生了重大影響,深入研究梵高的色彩藝術灰給我們帶來新的啟迪。
1853年,梵高生于荷蘭的一個新教徒之家。他是一個性格孤僻、內向、過于直率的人,由于性格的原因,梵高在生活、工作、愛情上屢遭挫敗,種種磨難、痛苦、絕望使他在精神上遭到巨大打擊,身心痛苦達到極限,同時也使他具備了藝術家的超長心里。這位十九世紀的荷蘭繪畫大師,少年起跟隨叔父經營畫店,獲得了良好的藝術熏陶,這位后來梵高的藝術生活埋下伏筆,后來做過牧師的他,以一顆赤誠的心面對人生。他對生活火熱般的熱愛,來自于他的純真善良和執著的本性,這對于他藝術作品和他的繪畫生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畫了一幅《盛開的桃花》并題寫詩句說:“不要以為死去的人死了;只要活人還活著;死去的人總還是活著,總還是活著。”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永存。這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現實又是冷酷和污濁的。兩者不可調和的沖突,終于使這個敏感而熱情的藝術家患了精神分裂癥,他不愿意增加別人的負擔,于1890年7月23日自殺身亡。在梵高短暫的一生中把生命的最重要時期貢獻給了藝術。
主觀色彩是色彩風格的靈魂,沒有主觀色彩就沒有色彩風格,沒有色彩風格就沒有藝術個性可談。面對自然寫生,梵高的畫面色彩已經具有明顯的抽象因素:不重視立體,空間和陰影的表現,只強調主觀色彩的對比效果,這種抽象是主觀情緒的表達,從然產生了裝飾效果。
1 光亮明快夸張的主觀色彩
梵高以前是那種色彩混濁沉重的畫風,受印象派畫家畢沙羅的影響,用最大的熱情接受色彩鮮明,色階豐富的印象主義繪畫方法,并開始熱衷于與這種畫風最相適應的自然風景的描寫,畫面開始鮮亮起來,他用高純度的顏色作畫,創作出一種極具現代感的色彩裝飾效果,他將紅黃藍和間色橙綠紫直接畫到畫布上,在一系列高純度的顏色運用中,梵高更偏愛黃色,因為他覺得黃色就是太陽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他迷戀太陽的顏色,黃色已不僅是調色板上的一種普通,已經成為刺激他快感的力量。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是象征著感激之情的作品,通過鮮明的黃色表達他對所居住的阿爾小鎮那充滿陽光的環境給他陰郁的心情打開一扇天窗的感激之情。以黃色調為主,加上一點青色和綠色,奏響了一支黃和綠的交響曲。在黃色和綠色的帶動下,明度和純度的對比是十分顯著的,產生了光亮明快的裝飾美。即使在今天,我們站在這幅名作面前,仍然能夠感受到畫面中蘊藏的那股神圣的力量,它激起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起我們對藝術的渴望,也激起我們對這位偉大畫家的敬仰之情。
2 大色塊的對比的主觀色彩
在梵高的作品中,通過強烈的主觀情感,大塊色彩的運用極具概括性和抽象性,像日本版畫一樣進行簡化和概括,把一切自然物象的反光抽象掉,將一塊一塊色彩并列在一起,并用堅實的線條圍框起來。在《夜咖啡館》中,畫面產生一種幽閉的效果,這種效果是由幾大強烈色塊跳躍而成:墻壁的紅色,地板的金黃,天花板和家具的綠色,金燦燦的地板縱向駛入紅色的背景之中,紅色一均等的實力與之抗衡。色彩咄咄逼向透視空間,大色塊的堆積,挑戰常理的對比色運用,情緒化的筆觸都使梵高和他的作品在相當一段時間不被人接受。梵高的色彩不是背向自然考純粹的想象畫出來的,而是面對自然寫生調動他想要的色彩,用夸張,簡化,抽象等方法,將自然中的色彩抽取出來,并在畫面中分配色彩,找到色彩并置所產生的對比與和諧的最佳效果,給色彩度審美價值提升到從未有的高度。
3 用絕對黑白的主觀色彩
色彩在無意識中影響著人的情緒、性情和行動,在梵高之前還沒有任何一個畫家將黑白不經于其他顏色調和而直接用在畫面上,他在追求光亮明快的色塊并置中,發現黑白在色塊的對比中起著緩沖對比,調和顏色的作用。《播種者》中,將畫面劃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分是黃色,下半部分是紫色、當黃色和紫色的過渡同時對比而刺激了眼睛時,白色的間隔作用能使眼睛獲得悠然的休息,整個畫面的基色是互為補色的黃色和紫色,檸檬黃的天空和太陽與占畫面三分之二的紫色地面形成強烈對比。在梵高《母親》的肖像中,背景、上衣、裙子三大塊色彩都是綠色,唯獨地面的大塊色用了非常強烈的純紅色,用黑色勾畫出輪廓線,在紅綠兩色交接處產生了隔斷,造成了一個緩沖的地帶,起到了很好的協調作用。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沒有一個天才不帶一點瘋狂。”約翰·德萊頓還說:“天才與瘋子比鄰,其間只有一紙屏風。”我認為這話似乎就是說給梵高的。
色彩在表達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的時候,運用著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現著情感經歷。梵高的色彩,洗腿了塵世的喧嘩,在他死后的一個多世紀里,他的作品和超越自我的藝術風貌以及獨特的生存語境被世人所銘記。 凡·高敢于與傳統決裂,把藝術從關注客觀主體轉向了關注內心、內在精神的主體。他的繪畫中主觀色彩的通暢、激悅表現令我們為之感動。凡·高是人類繪畫史上最杰出的運用全部生命傾注于主觀色彩表現的畫家,在他的主觀色彩的激流中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動。
參考文獻
[1]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排規范研討會[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2]程郁綴,劉曙光. 學術期刊編排規范是動態發展的[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3]龍協濤. 編排規范并非雕蟲小技[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4]楊海文. 突破與創新:比較視域中的“一刊兩制”[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5]賈永生. 學理彰顯 內涵深厚 特色獨標——略論《邯鄲學院學報》的辦刊特質[J]. 邯鄲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