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摘 要:黨中央歷來重視文化強國戰略的推進,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設與構建,能夠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對社會公眾的有效惠及,進而使社會公眾在文化訴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強化對黨的信賴感與依靠感。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文化館(站)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為此,本文將從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義著手,對如何構建與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館;文化強國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我國未來一個時期的重要文化發展戰略內容。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就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分別作出了明確部署。
1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義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設與構建,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亦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中國夢”偉大戰略藍圖的最終實現奠定扎實的文化基礎,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因此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實現文化強國的要求
基于創設與架構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考量,各級文化主管機構在推動文化建設進程中應當嚴格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之作為文化建設推進工作的理論依據,同時,注重彰顯與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的有效覆蓋,從而在實現先進文化戰略踐行的同時,實現對低俗文化、惡俗文化的有效抵制,使社會公眾避免因受到低俗文化、惡俗文化的負面影響,進而阻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貫徹進程。同時,各級文化主管機構應當注重對優秀文化人才的培養,對社會公共文化設施、設備的投入,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還應當注重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域外國家、地區先進文化之間的交流,從而為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奠定基礎。
2.滿足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
21世紀,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得以提高,在此基礎之上,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渴望更為迫切。文化館(站)是文化服務部門,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為人們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到位的文化服務。
2 如何構建與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館(站)在構建與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完善公共文化體制,實現統籌發展,激發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引進和培養公共文化服務人才。
1. 提高文化館(站)服務能力
文化館(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最基本的陣地。文化館(站)要不斷提高自身服務能力,必須改變以往僅僅強調單一文化品牌建設的工作理念,進而力求實現綜合文化品牌的著力打造;各級文化管理機構必須秉承全局意識,以科學的文化品牌戰略實現對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注重發掘優秀文化的內涵,提升社會公眾對于先進文化的接受與喜好程度;要在創新文化制度條件的過程中尋找到更多公共文化服務的現代工具,密切關注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所帶來的積極社會后果與文化發展機遇,充分調動大數據時代前沿科技成果向公共文化服務手段功能轉換,形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過程中各種活力迸發的局面。各級文化管理機構要通過深入一線的精準調研,實現對優秀民間文化的發掘、開發與利用,并注重將優秀的民間文化同群眾文化實現精準對接,從而藉由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為載體,實現對優秀民間文化的發揚壯大;各級文化管理機構應當注重在轄區內著力打造和推出龍頭文化品牌,使之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各級文化管理機構應當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指導,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組織提供場地、設施等硬件條件,并通過選派和培養優秀的群眾文化人才,將之充實到群眾文化工作之中,以此帶動群眾文化邁上新的臺階。
2.完善公共文化體制,實現統籌發展
基于確保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得以順利開展與落實的考量,各級文化管理機構必須注重文化管理機制建設,以此實現對推動公共文化發展的制度性保障。首先,各級文化管理機構應當適當放權,使民間文化機構獲得自主發展的契機,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文化管理機構應當將自身定位于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者和支持者,通過硬件設施保障、政策指引以及文化建設工作指導等方式,確保公共文化建設工作得以有序地開展;其次,各級文化管理機構應當依托健全的制度建設,為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提供制度指引與制度保障,從而創設出長效的公共文化建設機制,并在此基礎之上實現對各類社會文化資源的統籌分配。
3.激發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
現階段,從國內公共文化的輸出供給的大體形勢來看,各級文化管理機構均遵循著單向文化輸出供給的方式。一些文化館(站)對于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多年前的“文化下鄉”層面,即將文化書籍、優秀影片等送至公共文化發展滯后地區。而對于實際的文化輸出供給效果,則少有關注,多是在向公共文化發展滯后地區送完文化資源,即認為完成了工作。要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必須改變單向供給方式,建立“供需互動”的雙向供給機制,以激發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因此,各級文化管理機構必須轉變以往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即摒棄以往向公共文化發展滯后地區輸出供給文化資源的落后方式,轉而將工作重心放到這些地區本身,通過發掘當地的優秀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幫助當地群眾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從而真正使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扎根于基層。
4.引進和培養公共文化服務人才
基于確保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以創設的關鍵在于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的打造與歷練,各級文化管理機構必須將優秀文化人才培養作為重要的日常工作加以嚴格落實,從而藉由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而實現全民文化均等化。這其中,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因此,文化館(站)應該注意培養一支服務基層群眾、扎根基層的專職或兼職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各級文化管理機構必須確保優秀文化人才能夠充實到每一個基層崗位之中,進而在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工作中,藉由優秀文化人才所發揮出的能效,使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工作得到系統推進。
3 結語
現階段,黨中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較為關注,對于各級文化管理機構、文化館(站)而言,應當認真學習、領會精神,轉變以往在文化建設工作中所遵循的過于陳舊的工作理念,充分發揮自身文化管理與文化服務的作用,不斷完善公共文化體制,積極實現統籌發展,進而激發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同時也要引進和培養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以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性和長久性發展,最終使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真正植根于基層、立足于基層,從而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設與構建貢獻出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周正剛.構建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探討[J].湖湘論壇, 2014(09).
[2]劉淑蘭.政府創新與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以福建省為例 [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
[3]蔣鵬.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的文化職能研究——兼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J].傳承,2009(01).
[4]劉延華.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創新[J].新西部(理論版),2016(05).
[5]夏長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