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屹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能夠使兩者更好的應用與我國具體實踐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與政治文化建設。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融合路徑
1 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是只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在長久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創造、累積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的,為中華民族兒女世世代代繼承并發展的優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經過不斷的發展創新形成的。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進行適當的融合改造,另一方面,我國也注重傳統文化的輸出與交流,以此不斷豐富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擴大我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馬克思主義作為實現無產階級與全人類解放事業的重要指導,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繼續在我國發展建設的具體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了使馬克思主義更好的應用與我國具體實踐中,更好的服務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與政治文化建設,將其與我國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非常必要的。
2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一)馬克思主義深入我國社會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等雖具有普遍意義,但由于其語言形式、文化形態、理論框架以及思維方式等,都源于歐洲傳統文化。這種外來文化在植入中國社會時,要求其將文化背景轉換為中國,以中國具體情況為實踐出發點,不斷調整、改變一些與中國國情不適應的理論,以便在本土文化中實現更好的傳播與應用。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是必不可缺的,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國情下要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提取素材、吸收營養并重新塑造自己的形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將馬克思主義寓于中國文化,進而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并應用到具體實踐中。
(一)傳統文化自我發展革新的實際需要
在歷史進程中,任何文化都不是一層不變的,都在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不斷改進、完善,也在不斷的借鑒融合其他文化思想進行自我革新。在當前新時期,我國傳統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價值與內涵,需要其結合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促進我國現代化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轉型,必須結合當前的時代精神,與馬克思主義進行融合進行新的闡釋,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內在自我革命與更新的實際需要。
3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路徑
(一)理論內容上的融合
要想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更好融合,首先要在其理論內容上進行融合,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更易被廣大人民所接受,進而在實踐中自覺的踐行。將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相結合,可以用具有我國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的語言來描述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文化中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如毛澤東同志的“農村包圍城市、槍桿子里出政權、打土豪,分田地”,鄧小平的理論:“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耗子就是好貓”等,這些極具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的語言,不僅能將馬克思主義在時代中的應用展現出來,還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升華了時代精神,體現出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融合的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二)文化內容上的融合
在文化內容融合路徑中,我國可將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共同理想、道德建設以及人的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融合互補。
如在共同理想方面,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理想的“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中“共產主義社會主張社會公有、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很大的共通之處。我國可用“大同”社會理想來完善、補充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來實現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又如在道德建設方面,馬克思主義要借鑒中國傳統道德觀,將功利性與道義性轉化為個人內在的德性,以此來打造一個文明自覺、道德高尚的社會氛圍。另外,我國傳統文化中人的發展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如“妻從夫”“子從父”“民從君”等服從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仍有殘留,不利于當代人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對此,我國要將馬克思主義“個性發展”“以人為本”的觀念,進一步深化融合到我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用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
(三)社會輿論氛圍的融合
我們黨和政府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傳播到社會輿論環境中,使廣大人民群眾潛移默化的認識、理解、接受新的理論與文化。
一方面,我國可通過訪談、報道、評論以及新聞消息等方式,對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相同、互補的內容展開報道,列舉二者融合的有利典型進行集中報道,在堅持宣揚優良傳統文化的同時,引導大眾主動了解、學習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我國要對各地涌現的積極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等進行報道宣傳,為人們樹立榜樣,提升人們的思想認識,增加社會輿論氛圍,讓大眾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解馬克思主義、并且能夠處理實際問題中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
4 結語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我國要不斷的改進創新融合路徑與融合方法,進一步發揮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于偉峰,曹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性研究[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4):55-57.
[2]趙芳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