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京杭大運河臨清段河道保護調查與分析
付茂鑫 趙慶雙
(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本文以臨清段為例,通過對大運河臨清段河道破壞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探尋古運河河道保護的有效辦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運河河道的保護提出我們合理的見解。這一方面能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公眾對京杭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協調臨清城市建設與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結構安全是保證其價值存在的重要前提。
京杭大運河臨清段;現狀;保護措施;政策建議
京杭大運河是國內最長的古代運河,曾經對中國南北方的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京杭大運河臨清段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北交通的主干道,是世界上運行悠久、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體系。京杭大運河遺產申報是從 2007 年開始的,一直到 2014 年 6 月在第 38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從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令人遺憾的是,運河的污染尤其是運河河道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本研究將以大運河(臨清段)為例,通過對運河兩岸居民生產生活對河道造成破壞的調查與分析,結合目前國家開展的大運河遺產保護成果,用理論指導實踐,再從實踐中總結與深化理論知識,提出一套操作性強、實用性大的河道保護方法,為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的理性編制提供有益探索。
隨著京杭運河申遺工作的完成,京杭運河也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大運河遺產臨清段河道共分為兩段河道:第一段為臨清閘至鰲頭磯段,第二段為鰲頭磯至頭閘段河道。基于對運河遺產的保護山東省印發《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臨清市政府為了配合京杭大運河申遺也印發《臨清市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規定》,規定中對臨清段運河的防洪排汛,河道疏通以及運河兩岸綠化設施,基礎建筑都做出了明文規定。
1.1文物構成
臨清段河道涵蓋了兩段運河:臨清閘至鰲頭磯段河道,鰲頭磯至頭閘段河道;四座水利設施:會通閘,臨清閘、臨清磚閘、臨清運河鈔關;及兩處河道沿岸的古建筑:清真寺,舍利寶塔。詳見表1.1

表1 .1文物簡介
通過對京杭大運河臨清段運河河道及其周邊環境存在的問題的分析,將影響因素歸納為河岸坍塌,河道阻塞,垃圾侵占,建筑侵占,基礎設施落后等。下列對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
2.1人為因素
(1)雖然京杭大運河申遺的完成使得當地居民古運河的保護意識有所提高,但污染破壞現象依舊存在。
(2)運河沿線生活垃圾被傾倒在河內,導致河水污染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
(3)雜物隨意堆積在河道兩岸,不僅影響了運河沿線的景觀風貌,大量雜物的堆積使運河河岸塌陷。
(4)運河沿線缺乏有效圍欄約束,河道兩岸居住的居民有填河建房、建廠現象,致使河床淤泥阻塞影響運河排灌行洪,并且使河岸古跡損壞。
(5)部分沿線廣告牌的安置不規范,嚴重的破壞城市景觀和歷史風貌。廣告安置密度過高、比例尺度過大、墻體廣告隨意涂畫。嚴重遮擋建筑立面,影響景觀風貌。
2.2自然因素
上游多年流水沖刷帶來的泥沙、淤泥及河岸崩塌時形成的沙土沉積河底,同時由于當地未能及時的開展清淤工作,致使河道淤泥的沉積,河床抬升,降低了運河排水泄洪的功能。同時也造成了河水的污染,對周邊環境造成了破壞,嚴重影響了周邊的生態環境。
3.1保護依據
(1)國家法律法規
《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2)地方規劃
《臨清市城市總體規劃》、《大運河遺產山東聊城段保護規劃》、《山東大運河遺產保護辦法》 、《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 。
3.2保護范圍
京杭大運河遺產臨清段河道共有兩段。第一段為臨清閘(問津橋)至鰲頭磯段;第二段為鰲頭磯至頭閘段河道整治面積共計48公頃。
3.3保護內容
針對以上調查發現的運河河道及其周邊環境存在的問題的不同,定制相應的整治、保護辦法,具體內容如下:
(1)對運河河道進行清淤工程,使其恢復排灌行洪的功能,并對坍塌嚴重河岸按照其原有的結構進行修復。
(2)對河道兩岸的垃圾進行清理,并在運河沿線設置垃圾收集站及垃圾中轉站(垃圾收集站,垃圾中轉站應選在距離河道較遠的地方),定期運送至垃圾處理廠統一處理。
(3)拆除運河沿線臨時建筑及廢棄建筑,清除任何對河道侵占的建設行為。
(4)規范城市牌匾、戶外廣告設施安置行為。制定廣告牌匾整改的規格及牌匾樣式,并對整治范圍內的建筑外墻進行統一粉刷,使其整齊劃一。
(5)在臨清閘至鰲頭磯段運河的綠化帶外側增設隔離欄桿、圍欄等的圍護設施,以便于對運河的維護管理。
(6)另外當地市政府應明令禁止兩岸工廠以及居民向運河河道內排入任何未經處理的工業及生活污水,對于沿線基礎設施較落后的地區,應修建小型污水處理廠,用以解決沿線居民生活污水無處排放的問題。市政府還應當建立大運河遺產所在地標識系統,并向公眾提供真實、完整的大運河遺產信息。在運河沿岸設置宣傳欄,提高當地居民對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由于時間以及其他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本文對臨清古運河的研究僅是初步的,有很多值得推敲之處,希望引起人們對于臨清古運河遺產保護的重視。
[1]宋兆凱,從京杭大運河文獻資源共享談專題文獻建設[J]. 2008,21
[2]楊靜,京杭大運河生態環境變遷研究 2016.6
G322
B
1007-6344(2017)06-0335-01
聊城大學大學生科技文化創新項目(編號:26312152802);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科學與技術研究課題《基于WebGIS的文化遺產展示與管理系統研究(2013-YB – HT-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