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
杰斐遜的墓碑
◎林達

看到一個中國學者在感慨,大意是說,看看美國的建國之父們,本杰明·富蘭克林這個胖子拽著個風箏在大雨中瘋跑,發明了避雷針;華盛頓據說率先把騾子引入美國農業;托馬斯·杰斐遜在一個匿名建筑設計大賽中得了二等獎。“感覺像一群貪玩的孩子,整天琢磨著怎么玩出新花樣,然后順便建立了一個偉大國家。”讓我想起多年前,另一個中國學者來美國,也感慨說,美國這群國父,這樣的人出一個已經不容易,這地方怎么運氣那么好,居然一出一群。
1776年,大家還都是古代、半古代,北美一個蠻荒地,建立起一個現代國家。究其原因,一是求知若渴的一群人,偏巧落在一個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受鼓勵的最寬松的環境;二是他們面前有充裕的千年歐洲文明為養料;三是這文明偏重邏輯:看上去豐富多彩五花八門,一旦進入一個具體領域,很容易把大家歸攏歸攏,整編到一個隊伍里。
美國國父之一的托馬斯·杰斐遜,三十歲前就學了六種語言,他代表美國到法國當大使,法語大派用場。除了建筑,杰斐遜對農學和園藝學,對密碼學和詞源學、考古和測量,還有古生物學等等,樣樣研究。文學、音樂是這代學人的時尚。記得那年肯尼迪總統請了幾十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去白宮參加晚宴,席間總統說:“今晚,大概是這地方有史以來聚集最多智慧的一刻了!”不過,他補了一句:“托馬斯·杰斐遜在這里獨進晚餐的時候不算。”
杰斐遜十六歲就在大學哲學系讀書,他跟著大師,著迷歷史、哲學和數學。他的迷戀很具代表性。數學和西方哲學都是對思辨和邏輯能力的訓練。在這個文化傳統中,事實是推論的基礎;所謂良知,首先是誠實面對全部事實、從真實的前提出發,不在中途偷換概念。《獨立宣言》就是個經典的邏輯推論,大前提是:成立政府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自然權利,政府絕不可侵犯人民權利;小前提是:英王侵犯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權利,并且對他們懷有惡意;順著邏輯推,結論“美國可以獨立”就這樣自然而然被“推”出來了。
沒有這個邏輯習慣的文化,會強調政治信仰,而信仰沒有道理可講;不但無法通過思辨做出判斷,“信”還可能被權力介入。
在三百年前的北美學人那里,政治可以是學術問題,重事實,講立論分析,講邏輯推理。所以美國制憲過程更像是一個學術討論。如同個人的大腦集合為智庫,不但不相互消耗,還可以將知識和智慧疊加。而在重謀略與詭辯的文化中,政治家的聰明才智在博弈中相互抵消。
托馬斯·杰斐遜深知,美國的健康取決于這個獨特文化的傳承。他親手畫了幾百張設計圖,建立了弗吉尼亞大學。當時弗吉尼亞州已經有了威廉與瑪麗學院,也是杰斐遜的母校,他覺得不滿意,決心要建立一個更為獨立的現代大學。我還記得那個冬日的清冽早晨,站在弗吉尼亞大學校園里,學生都放假了,沒有人,四周一圈都是杰斐遜設計的建筑,古樸、寧靜。這是現在全美唯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單的大學。
托馬斯·杰斐遜政績數不清,例如從拿破侖手里買下路易斯安那地區,使得美國版圖擴大了一倍,這只是其中之一。按照美國人的說法,杰斐遜的墓碑假如要刻下他的全部功績,豈不是幾塊墓碑都刻不下?站在他故居旁小小的家族墓地,發現他的墓碑上只有他生前撰寫的短短幾行:
托馬斯·杰斐遜
美國《獨立宣言》和
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執筆人
弗吉尼亞大學之父
葬于此地
那么,他在自己的墓碑上忽略了什么?至少,他忽略了下面的事情:他是弗吉尼亞州的第一任州長,美國第一任國務卿,美國第二任副總統,美國第三任總統。
(摘自《文匯報·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