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
職場不歡迎這樣的“學生思維”
◎Lachel

這幾年的工作中,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很多剛入職的應屆生,其實能力一點都不差,能夠很完美地執行你的指令,但進步卻始終有限。究其原因,是這些人還存在著一些比較典型的“學生思維”。
許多帶過實習生的同事,都跟我提過,他們最不樂意聽到“我只是個實習生啊。”因為這句話意味著,你給你自己設了限。類似思維其實可以推廣到所有的職位,我只是個文案,我只是個設計師,我只是個運營……
因為我只是個××,所以我做好分內任務就行了,別人的工作與我無關,最好也別讓我加班,反正一個月才給那么點工資。簡而言之:拿著2000元的月薪,做4000元的活,這不是傻么?但想想,我們為什么能夠升職加薪呢?難道是因為我們拿著2000元的月薪,做著2000元的活,然后坐等天上掉好職位嗎?
不是的。我們能夠升職加薪,是因為我們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超越這個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做好本職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它只不過說明你配得上到手的薪水而已。如果你希望有所突破,就要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去接觸團隊里面其他人的工作,去了解你工作范圍之外的東西。
如果你每天工作8小時,但是上級分配給你的任務,你4個小時就搞定了,剩下4個小時里,不要無所事事、消磨時間,如果你是設計師,請多跟文案聊聊;如果你是開發,請多跟運營聊聊;如果你是銷售、BD(商務拓展),你一定要懂運營;如果你是產品,那不用說了,什么東西你都必須懂一點。因為,不同的位置,看待問題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為什么有些人工作了很久,卻一直在做基礎的執行工作,有些人年紀輕輕卻能帶項目、帶團隊。前者只是一直在重復已經會了的工作,后者則是在不斷突破自己。
這是另一個極其常見的通病。我們的教育過多地強調“努力”“勤奮”“笨鳥先飛”……但其實到了社會,你會發現,努力很多時候并不怎么重要。這個社會看重的,是你做成了什么,而不是你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努力。
如果努力有用的話,我們還要KPI(關鍵業績指標)干嘛?
在學校里,我們有老師、家長,他們層層保護,給予我們足夠多的寬容,幫我們承擔了太多的壓力和責任。但是在社會上,沒有人會去幫我們承擔,一切責任都要自己去背。沒做好就是沒做好,就算再努力,也改變不了沒做好的事實。
這很殘酷,但確實如此。這是一個結果導向的時代。大家只關注結果,并不關注你付出了什么。“雖然沒有成功,可是他已經很努力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雖然能力一般,但是他很愿意吃苦”……這樣的想法,不但無用,甚至是有害的。因為它們很容易成為你發展路上的障礙。你會不由地認為,雖然事情沒有做好,但好歹努力了,從而失敗得心安理得。
但其實,一件事情,努力了卻沒有做好,其實有時還不如“不夠努力”。因為,前者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你的能力有問題,二是你的方向從一開始就是錯的。無論哪種可能性,都比“不努力”嚴重得多。
當然,這并不是在倡導你不用努力,而是必須轉變思維:從“努力完成目標”轉變為“高效完成目標”。這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努力”更多的是把時間精力花在執行的過程上,高效則是把時間精力花在“挑選最佳路徑”上。
很多時候,多花一點時間去思考,尋找最合適的方法和渠道來完成目標,效果會更好,花費的總時長也會更少。相較之下,“努力”反而是最偷懶的做法。因為它往往意味著不動腦子,使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只是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而已。
其實,工作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隨著負責的事務越來越多、項目越來越復雜,個人的勤奮能起到的作用已經相當有限,你必須更多依靠外力,協調各種不同的資源,學會說服、統籌和合適的分配來實現最大化的收益。
簡而言之,你需要做的是提高單位里時間和資源的效果,而不是大量的加班。
這是很多職場新人喜歡說的話,而且通常帶著一絲炫耀、自豪和沾沾自喜,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是很可惜,大多數時候,這一點用處都沒有。創業圈里面有一個共識:點子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把它實現的過程。這推廣到任何一個領域都適用。
為什么呢?因為,絕大多數你能夠想到的點子,其實別人都已經想到了,你只是跟別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如果你能夠把它做出來,那才有意義。
而如果你想到的,是一個別人從來沒有想到的點子,那么,你應該更慎重地審視它:你的點子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還是基于你的經驗,抑或是基于行業和用戶調研數據?
一般來說,拍腦袋想到的點子都沒有意義,因為通常都不具備可行性,而且絕大多數的基礎和前提都是想當然,完全經不起推敲。
當然,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絕對是一件好事,但是,“提出點子”只是一個開始,它并不能說明任何東西,也不能影響任何東西。如果你能夠繼續做出評估、判斷可行性、完成調研、進行分析、選擇路徑、優化步驟、統籌時間、協調資源……直到最終把它做出來,如果你能參與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并發揮你的能力,那你的工作才是有價值的。
因此,在職場上,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想法,而是,當你產生一個想法之后,你有沒有能力把它堅持做下去,直到做出一些成效?
同樣,很多職場新人喜歡對現狀提出批判,說得也很精準,但是當你問他們有什么解決的方法,他們又說不上來,這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大多數你能發現的問題,別人也都發現得了,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解決罷了。什么叫 “建設性意見?”就是你不但要指出“這樣不對”,還要講清楚“為什么不對”,以及“我們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才會更好一些”……
一個簡單的建議:如果你要向上級提點子(或者指出問題),不要只是把你的想法講出來,你要同時給他幾套方案,這些方案必須是可行的,切合實際的。簡而言之,培養“結果導向”和“解決問題”的思維,你才能真正從學生轉變為一個職場人。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