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深度報道往往以記者采訪為基礎,行業期刊的深度報道為了凸顯專業性更需要記者準備好具有專業深度的問題,引導采訪對象完整、精彩地回答,以充足的論據表達出獨到的報道思想。
關鍵詞:深度思想;采訪提綱;專業性問題
在2014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元年”開啟之際,微信傳播平臺等新媒體迅速蔓延到各個行業領域,傳統紙媒遭遇斷崖式衰落;但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很多微信公眾號也被“打入冷宮”。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傳媒領域,誰能夠笑看花開花落,淡看云卷云舒?只有秉持著“獨家、原創、深度、專業”理念,堅守“內容為王”陣地以質取勝,方能長久立于不敗之地。
一、精心設計采訪提綱
行業期刊的深度報道常用人物專訪和企業通訊兩種方式,都以記者的采訪為基礎。即記者有備而來,事先懷著一個比較明確的、專門的采訪目的到現場去與采訪對象面對面,按照預先準備好的既定方案或計劃進行。
(一)人物專訪的采訪提綱。專訪強調的是“專”,即訪專人、談專題。
第一個要點是找對人。進行專訪的對象應該是記者事先經過選擇的“特定的被訪問者”,選擇的原則應該是事件的關鍵人物,具有代表性、權威性。
第二個要點是找對問題。為了突出專題性,要根據報道的需要、讀者的需要,選擇特定的問題。
第三個要點是獨家角度。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面面俱到,要選擇新穎、獨家的角度,獲得獨家的新聞價值。
為了具備以上三個要點,記者必須精心設計采訪提綱,包括設計問題、問題的結構、提出的順序。
(二)《國際工程與勞務》雜志采訪提綱。以筆者于2015年5月提交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國際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三峽國際)的采訪提綱為例。
1.上次采訪時,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剛剛并入三峽集團,您已開始運用三峽集團的資金優勢大力開發巴基斯坦的清潔能源——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如今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下,作為三峽集團旗下唯一在巴開展經營國際投資業務的三峽南亞公司董事長,請您談談公司成立的背景、使命及發展愿景。
2.三峽南亞公司創建伊始,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投資1.25億美元,成為公司的創始股東之一。貴公司展示了怎樣的經營理念和競爭優勢堅定了IFC與公司在巴基斯坦合作的信心?
3.與IFC的合作將為貴公司帶來哪些利好?對國際投資機構將起到怎樣的示范效應?
4.請介紹中巴兩國政府都給予充分重視的克洛特水電站項目,參與該項目投資建設對于公司有怎樣的意義?
5.絲路基金基于怎樣的考量將第一筆資金投向貴公司的克洛特水電站項目?目前該項目還吸引了哪些投資?貴公司如何管理這些資金?如何實現投資回報?
6.在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貴公司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帶動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制造“走出去”?在巴基斯坦的投資運營將形成怎樣一條“中國”產業鏈?
7.您認為貴公司在巴基斯坦市場經營的成功得益于在哪些方面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讓您引以為豪的經驗有哪些?
8.您個人在巴基斯坦市場經營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目前已經完成從承包商到投資運營商的華麗轉身。在“一帶一路”戰略指引下,亟需轉型升級的中國承包商可能會更多地嘗試進入國際投資領域,您有哪些忠告?
9.貴公司在運作克洛特項目的同時還在積極促進哪些項目?處于產業鏈的高端,貴公司將在怎樣更高更廣的平臺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5年4月,絲路基金第一單花落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項目,引起社會媒體廣泛興趣。但筆者發現所有的關注點都落在絲路基金上,普遍沒有對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的投資、卡洛特水電項目建設的戰略意義、三峽國際獲此項目的背景等進行深入發掘,而這些正是值得行業期刊關注的問題。
(三)企業通訊的采訪提綱。企業通訊素材龐雜,有記者采訪的人物對話、現場觀察資料、企業提供的背景資料等等,如果沒有一個主題來統帥就會變成一堆凌亂無序的資料,不能組成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通訊報道。以對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葛洲壩集團)的通訊報道為例,葛洲壩集團從計劃經濟時期的老國企發展為當今我國“走出去”行業的排頭兵,在轉型升級中自主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我們將通訊報道的主題確定為——挖掘企業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因,總結轉型升級的先進經驗,為行業科學健康發展樹立標桿,共享發展經驗。
實地采訪期間,以大綱為導向有條不紊地專訪了集團董事長、與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一對一的訪談,搜集到豐富的寫作素材。
采訪提綱的設計過程也是記者為采訪而提前做功課的過程。這種熱身活動,幫助記者了解熟悉采訪對象,以便在采訪時提高自覺性、減少盲目性,為主導采訪進程做準備。尤其是在問答式專訪中,記者的提問本身就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記者的風格與智慧。一定意義上,有高質量的問題才會有高質量的采訪。
二、把握住難得的采訪機會
采訪是一場目的性明確的思想交流,具有時間的規定性和不可重復性。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時間,引導采訪對象完整、精彩地回答所有預先設計的問題,考驗著記者的智慧。
(一)主動拉近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可以在上交的采訪提綱中設計一個拉近距離的問題,但有時要靠記者的臨場發揮。
例如,在葛洲壩集團申請采訪董事長聶凱時,一開始遭遇了“冷處理”。在多次要求下,聶凱董事長才答應接受采訪,見面后他的第一句話是“我從來不接受媒體采訪,公司的各項工作都很詳盡地寫在年度報告里。”筆者說:“的確公司的年度工作報告值得我們仔細研讀。我們這兩天接觸到工作在各個崗位的員工,其中不乏“葛二代”(葛洲壩集團員工的子女),大家驕傲地說著“葛普”(他們幽默地稱公司流行口音為葛洲壩集團普通話),自豪地做葛洲壩人。我們深刻感受到員工們對企業忠誠、以企業發展而自豪。這種企業文化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筆者用這句話表明了希望做好宣傳工作的真誠態度以及與公司員工間已經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聶凱董事長聽完哈哈大笑,說“我做所有事的出發點就是為了他們高興!”隔閡打消,采訪如期進行。
美國新聞學家麥克道格爾說:“最好的采訪是在一種自然、友好、非正式的氣氛中進行。”一般來說,第一個問題就要創造這樣一種談話的氛圍。
(二)提高訪談的專業深度。專訪是由特定的人物談特定的話題,所以采訪不能光“打外圍戰”,還要能夠提出專業問題。具有專業深度的問題,來自采訪者對專業知識的積累、對采訪對象的研究與了解。記者只有具備了這些素養,才能夠與采訪對象在一個對話平臺上。
在上例專訪中,我并沒有將采訪的重點放在社會眼光聚焦的絲路基金上,而是更關注三峽集團為巴基斯坦設計的整體水電開發方案,因為這個整體開發的流域避不開印巴爭端集中地,而且水資源爭奪是印巴沖突的潛在催化劑。那么引進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成為公司創始股東,是否在資金之外另有深意?世界銀行以扶貧為主要目標,以往都是與各國政府間開展合作,從未投資某家公司共同開發項目,三峽集團憑借什么獲得了IFC的青睞?這一打破常規的舉動帶來了怎樣的示范效應?
這些問題觸及到王紹峰董事長多年深耕巴基斯坦市場的高瞻遠矚及艱辛,他用鮮明的事例彰顯了中國企業家開拓國際市場的智慧與勇氣。
成功的采訪是記者與采訪對象酣暢淋漓的談話。搭建對等的談話平臺、專心投入地對話、起承轉合引導采訪對象并找到談話的興奮點,由此完成的訪談是高水準的,不僅獲得了采訪對象的認同,也為今后的再次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三、深度報道的寫作技巧
行業期刊的深度報道不論是人物專訪還是企業通訊,不論以問答式或散文式成文,衡量成敗的核心要素是能否表達出獨到的報道思想,論據是否能支撐起中心思想。
(一)還原事件來龍去脈。記者需要審視自己是否已經深刻認識了事件的形成原因、背景和過程;是否能看到事件中或背景中錯綜復雜的關系;是否清楚事件所波及的影響;是否基本把握了事件的發展趨向等等。只有清楚了解到這些,能夠還原事件原本的來龍去脈,才可能寫出深度報道。
(二)選擇一個視角突出中心思想。深度報道需要宏觀的視角,選材必須為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服務,盡量從一個視角闡發問題,將焦點聚攏在一個觀點上。例如,對三峽南亞公司王紹峰董事長的采訪,可選的角度很多,權衡之后我選擇了資本國際化作為中心思想。因為:第一,這是目前中國承包商的短項,急需提高;第二,三峽南亞公司的資金運作模式可堪為樣本;第三,中國企業轉型升級成為國際投資商必須學會資金運作。
(三)形式要為主體服務。行業期刊不同于一般社會報刊,深度報道更偏重于理性的分析與論述,為了凸顯效果可以適當地加入抒情與修辭,但不需要過分文學化的描寫。講故事不是深度報道的目的,深度報道應以提供一種對事實的認知為訴求,即報道有價值的思想。
寫好行業期刊的深度報道并非高不可及,“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除了寫作功底,歸納起來是很簡單的三句話:認識人,了解事,明白禮。
(作者簡介:王志敏,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國際工程與勞務》雜志社副編審,研究方向:新聞寫作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