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李雅
內容提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大媒體紛紛推出網絡專欄,為自身吸引了一批忠實受眾,提升了自己的媒體競爭力。騰訊網《大家》專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文著重分析了《大家》專欄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大家》;網絡專欄;騰訊網
騰訊《大家》專欄自2012年至今,每天推送5—8篇文章,選題涉及古今中外,囊括各類社會熱點事件,注重關注民生。在《大家》專欄開辦的幾年時間里,各方面都比較成熟,受到眾多受眾的喜愛。
一、選題關注社會熱點,主張“為民立言”
從小處入手是專欄文章民生話題選題的一大特征,看似平淡的文題和敘述能真實地反映平民的生活感受。例如2016陳季冰《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慢評論《中國醫患關系十年暴力史》等,作者以一種平民口吻娓娓道來,這樣的平民敘述口吻更容易引起受眾共鳴。
在國內方向選題上,《大家》視野放眼全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與西方及世界各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頻繁,國際局勢的發展也會被中國的熱點事件所牽動,而《大家》正是抓住了這一變化的特點,對國際社會形勢變化的評論比重有所加大。
二、語言偏重口語化,以專業視角對熱門話題進行深入分析
學者是《大家》專欄作者構成的主體,在騰訊網《大家》專欄定位的引導下,其專家、學者們的語言運用語言風格呈現通俗的口語化傾向。《大家》曾發文章《醫患沖突十年嬗變:從哈醫二院到北醫三院》語言并不激昂張揚,這樣的風格在這種評判意味較為濃重的文章中更顯得穩重大氣,迎合了各個階層的受眾喜好。
《大家》專欄的作者隊伍,總是能對社會熱點事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吸引受眾。例如余少鐳《六小齡童和小粉猴,你們維護的是哪門子的美猴王》這篇文章,闡明自己對六小齡童上春晚這一事件的獨到見解,對人們盲目跟隨網絡上支持六小齡童上春晚的行動表達不贊同的觀點,展現出了《大家》作者極高的專業化水準。
三、與各領域專家合作,保證優質內容的生產與發布
騰訊網《大家》專欄通過自己獨特的運作模式吸引了各領域的專家作者,他們從各自角度出發,貢獻出一批批高質量的文章。騰訊網《大家》專欄選擇簽約作者發放稿酬的方式,匯聚獨家優質內容,實現高品質閱讀的一站變現。
《大家》專欄選取作者身份門檻設置較其它網絡專欄更低,更加注重作者的專業素養和知識背景,只要能夠寫出好文章,普通的公民作者也能夠受到受眾的認可。利用“眾包”優勢,整合資源通力合作,打造優質內容,以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寫作主體,利用大家的合力,讓《大家》專欄更有市場沖擊力,以此來搶占市場。
四、騰訊首頁對《大家》專欄推廣介紹不足,與網民互動有待加強
雖然《大家》有其自身運營的微博、微信以及網頁等官方平臺,但在騰訊的一級網頁上對其推介還是嚴重不足,這對《大家》擴大影響力造成了一定影響。
交互性作為網絡媒體獨有的優勢為網絡媒體爭取了大量受眾,然而騰訊網《大家》專欄作為網絡專欄的代表,與網民的互動與其它網絡專欄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大家》的每一篇文章,閱讀點擊量可觀,但是跟貼和留言的數量并不多,網友討論的積極性不足。受眾的反饋對網絡專欄的發展意義重大,受眾反饋的缺失,可以說是《大家》專欄的一筆巨大的損失。
雖然目前網絡專欄的發展良莠不齊,但是網絡專欄興起繁榮為社會所帶來的一系列改變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們也應該正視這些網絡專欄所存在的不足之處。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網絡專欄在今后的發展中也必須更加嚴謹慎重地思考國家政策的更好解讀、受眾需求最大程度的滿足等一系列問題。
(作者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6級新聞與傳播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