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珠
“中”是中國古代文化與古典美學中極具內涵與普適性的范疇之一,而作為中國文化起源的《周易》,在這一范疇的形成與演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與“和”在《周易》中的地位僅次于“陰”與“陽”,因此,深入而又系統地探討《周易》之“中”的內涵與審美意義,無疑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在中國傳統哲學的諸多觀念里,毫無疑問“中”是其中重要的范疇之一。它的形成較早,其核心思想更是構成了民族心理的主要部分。古往今來,對“中”范疇進行不同程度論證的哲學家更是不在少數,許多哲學家的理念核心都是由“中”這一范疇展開。而“中”也是《周易》中不得不提及的范疇之一,在《周易》本經卦爻辭中,“中”字凡十五見,而在《易傳》中,談到“中”的地方更多。從《周易》和《易傳》對“中”含義的定義和論述來看,其對“中”的界定也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入的過程。
一、《周易》之“中”內涵概述
《周易》講“中”很多,“中”的表面意義是中間,然而就爻位來講,它的含義首先指的是中位。《周易》說天人盈虧法則,是由陰陽六爻在時位中的展開而顯現。原則上,“二”“五”居于中位,未達極頂。六爻構成的卦,分下(內)卦和上(外)卦,下卦正中間的“二”,上卦正中間的“五”,稱為“中”“得中”。《周易》十分看重中與正,“正”指的是在六爻中,陽爻居奇數位,陰爻居偶數位,也就是說陽爻、陰爻居于各自應當的位置才可稱為“正”。所以,只有陽爻、陰爻居于各自的位置并處于中位時,才可稱為中正。“正”很重要,它強調的是陰陽各居其位,因此“中正”在《周易》看來,既是吉祥的,又是合乎天理的。但是,與“中”相比,顯然“正”遠不如“中”重要。在占卜中,即使不得“正位”,中位所代表的含義也往往是吉利的。譬如在乾卦中,它的第二爻位是陽爻居之,但由于其在中位,因此在占筮中依然是吉利的卦象,正如爻辭所云:“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可以說,對于《周易》之“中”的思想,《易傳》可謂是做到了全面而深入地繼承與發展。爻位的“中”“中正”常常在《易傳》中作為一種解釋卦辭和爻辭的方法,并通過闡述來說明“中”之所以被認為是天地人的根本道理所在。中正是天的屬性,而人處于天地之中并且是其優秀代表,自然就具有與天同樣的屬性,所以天與人之間是相通的,也就有了那些圣人、大人。《易傳》有“三極”的說法,即將每卦的六爻分為天、人、地三才,而人在位置上是居于中位的。這種說法,表明了人所處于天地間的位置,是自然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這種排列方式彰顯出人為天地的中心,即人是天地之間的根本,并由此論述了圣人、大人的與眾不同,“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系辭傳下》),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不外乎在于其能夠遵循天地之道,做符合自己本職的事,所以才能完成其偉業。由此可見,中國人在處理天人關系的問題時,是十分看重人的主體地位的。除此之外,“中”在哲學上還被稱之為“中道”。把“中”解釋為正中之道,這在《易傳》中是非常典型的。在這里,“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空間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做事要處于正確的立場,要采取正確的方式,恰到好處。“中道”作為一種方法,追求的是不偏不倚,它的對立面就是極端、片面、過猶不及。在《周易》中,人們不難發現它十分強調一種“中”的狀態,從而追求一種“中庸”的為人處事的原則和方式。這一點與儒家所言的“執中”“得中”“用中”等處中的思想內容十分一致,也正是如此,儒家從中獲得啟發,汲取營養,建立起了以“中庸”為核心的人生哲學。
二、“中和為美”的審美理想
在中國古代美學體系里,“中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范疇之一,也是后世許多美學理論的借鑒和發散的母體。可以說,“中和”這一美學范疇是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背景及文化土壤之中的,作為一個完整的美學范疇,《樂記》早就有所提出并加以闡釋,更為深刻地探討“中和”之美的文化之源卻是《周易》。
《周易》十分強調中和之美。“和”字之用是有其確切內涵的。矛盾雙方的“大和”狀態又叫做“中”,所以“大和”又叫“中和”。在《周易》里,“中”被看成是“天下之大本”,這是因為天下是由祖先對大自然進行改造后才形成的具體社會,他們從大自然中獲取了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所以這是一種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顯現,因此“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著是“和”。“和”之所以被看作是“天下之達道”,是因為男女陰陽相交是人類繁衍生息的開始,也是人倫與人生之美的象征。總的來說,人的本質除了體力和智力的外在表征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他們所特有的生命力,所以“和”也是人的本質的表現,而經由人創造出的新生命自然擁有了“和”之美。提及“和”,就不得不說“陰”與“陽”,二者也是一對重要的哲學范疇,也正是因為“陰”與“陽”的和諧一致,才有效地推動了宇宙萬物的統一,進一步形成了一種“陰陽相和”的中和之美。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兩大基本概念和審美領域中兩種最基礎、最具典型性的美學風格,無論是“陽剛之美”還是“陰柔之美”,都是“中和美”和“變化美”的基礎和來源,它們為“中和美”和“變化美”提供了滋養,使其擁有了別具特色的美學風格。
正如上文所言,“和”在《周易》中往往被認為是一種通過陰陽相交而形成的和諧狀態。對于“和”這一狀態的把握,人們在儒家、道家的許多思想中亦可窺見其身影,其同樣將“和”看作為一種美學的范式并加以論證。在道家與儒家關于“和”的思想理論基礎上,《易傳》將中和之美的內涵和外延擴大化,不再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上升發展為一種自然宇宙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的狀態,即追求一種天與人的和諧之美。這一改變,不僅繼承了儒家學派一直以來所強調的以“仁”為核心的中和之美,也包含了道家敬畏上天、敬畏自然的“崇道”思想。《易傳》認為,自然萬物有其自身的運動變化規律,而處于自然之中的人也有著屬于人本身的生存規律,那么只要人的生存規律能夠順應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人就能從中獲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此可知,中和之美不僅僅是一種審美范疇,更是指導人們運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和行為準則來調節人類自身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是一種哲學,它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始終在人,不論是日常生活人們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還是形而上的對于人生態度的把握。而關于人際關系的處理和對人生態度的把握是常見的世俗倫理主題,其核心就是要實現“和諧”,即如何踐行一種“度”的哲學。所以,從社會審美心態上來說,這又是一種極具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和之美不僅僅是一種哲學范疇的理解,還是審美理想的體現,更是倫理學中如何為人的崇高目標。
三、“中正之道”與人生
通過分析,人們可以得知《周易》是十分推崇中正之道的,這不僅是指導古人為人處事的一種行為準則,對當代人來說,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是一種教會人們如何實現趨吉避兇、追求和諧生活的有效方法。有中正方能達到合和,而要達到中正合和就需要人們日常的言行當位,因此做到當位才能進而處順。那么又該如何做到中正合和、當位處順呢?這就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抓準時機,懂得審時度勢,不做于時不和的事情。
在《周易》中,人們不難發現中正之道是通過其卦爻辭顯現出吉兇的方式來論述的。基本上《易傳》在解釋這些卦、爻為何是吉辭的時候,往往說明因為其位于中位,二者之間的關聯可見一斑。自古以來,對于圓滿結果的追求是人之常情的,而遵循中正之道是完成這種目標或實現這種心愿的必要條件。所謂“中正”,即凡事都恰到好處,既不超過也沒有不及。而提到中正合和,自然少不了要講到當位處順。所謂“當位”,就是指每個人都要處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而“處順”就是在處理事情上順暢有序,兩者互為表里,缺一不可。下面主要就“當位”在具體為人處事中的體現來做具體分析。
首先,在具體的社會分工上,《周易》始終強調人應該在其位謀其事,認為每個人只有找準自己的定位才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君子以正位凝命”(《象傳下·鼎》),就是這一思想內涵的反映。緊接著,“正位”后就要做到“位乎天位,以正中”,即把中正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一種行為準則,在本位上做到極致。就好比處于“天位”一樣,即“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彖傳上·需》)。所以對個人而言,這是一種高回報的結果,如果能做到便能從中獲益良多;而從社會這一角度上來說,則是個人社會價值的最大化體現。最后,要落腳到個人的“當位”。一個和諧穩定、秩序井然的社會自然離不開每個人的支撐和角色參與。而在諸多的社會關系中,家庭關系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眾所周知,家庭關系包括了父子、兄弟姐妹以及夫婦之間的關系,這也是家道的內容,所以處理好這些方面的關系十分重要;又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家道不正,社會自然算不得太平。反之,家道和諧,合乎正道,天下自然就有序祥和。由此可見,《周易》里一直強調的中正和合、當位處順,本質上強調的還是時與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人們要做到正確把握時機,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并且懂得認清自己的位置,做符合自身定位的事情。
四、結語
總之,《周易》中關于“中”的界定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層層深入的過程。一開始,《周易》所討論的“中”更多的只是時間、空間上的表層含義,到了后期有了“射中”“中和”“中正”等內涵,再后來則上升到人的自身涵養及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從具體慢慢抽象化,從而變成一種重要的哲學觀以及倫理道德規范。而中和之美作為一種審美理想,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之美,為人們的審美活動確定了批評的尺度,而這個尺度就是“中庸”。所以,對“中”的正確理解和把握,不僅會在人際交往中對我們有所裨益,在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