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亮
《記憶殘留》是英國作家湯姆·麥卡錫于200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然而目前為止,國內尚未出版有關該小說的研究性文章。本文從反統一性、不確定性以及本體論性角度試析該小說中的后現代性。
2015年7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學者陳正宇和吳楊翻譯的中譯版《記憶殘留》。扎迪·史密斯稱贊《記憶殘留》為“英國近十年最棒的小說之一”。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正式成型。后現代主義認為,當今世界各種各樣不穩定、不確定、非連續、無序、斷裂和突變現象的重要作用都將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并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將會誕生出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與觀念,而這種方式與觀念會逐漸深入人們的意識中,即反對用單一的、固定不變的邏輯、公式和原則以及普適的規律來說明和統治世界,主張變革和創新,強調開放性和多元性,承認并容忍差異。后現代放棄了制定統一的、普遍適用的模式,接受徹底的多元化。后現代的本質就是多元性。這種多元性原則的直接結論是:“反對任何統一化的企圖;后現代思維積極維護事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堅決反對任何試圖將自己的選擇強加于別人,使異己的事物屈服于自己意志的霸權野心;它尊重并承認各種關于社會構想、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態的選擇。”本文基于該原則,從后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反統一性以及本體論性方面探討《記憶殘留》。
一、《記憶殘留》中的反統一性與不確定性
后現代反對用單一的、固定不變的邏輯看待世界,即反統一、反模式化。后現代主義認為,現實是用語言造就的,用虛假的語言造就了虛假的現實;傳統小說(包括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敘述方式便是虛假現實的造就者之一:它虛構出一個虛假的故事去反映本身就是虛假的現實,因而把讀者引入雙重虛假之中;小說的任務是揭穿這種欺騙,把現實的虛假和虛構故事的虛假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促使他們去思考。該定義推翻了“純小說”的概念,破壞了傳統小說的關于線性敘事、因果邏輯的常規敘述,模糊了各文學體裁之間的分界線并大量采用其他文學體裁的表現技巧。
《記憶殘留》與傳統的小說不同。整本小說不曾告知讀者主人公的名字,也不曾告知主人公的身份,只是簡單地用“他”來代替。小說一開始就表示了強烈的反統一性。小說的開篇,主人公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而重度受傷。他的部分記憶在事故之后一片空白,無法行動自如,他要經過不斷地理解、康復訓練才可以重新擁有自理能力。這讓主人公感覺自己的一切都是“二手的”,如此的統一而模式化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這場不明真相的事故讓他獲得一筆巨款,巨大到他能因此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卻是福禍相依。雖然受傷,他卻可以從此衣食富足。也因為這筆巨款,他可以肆意地揮霍。為了抓住那一絲屬于他自己的悸動,他不惜買下一棟樓并雇傭大量的演員,耗費大量的時間去重現自己腦海中的場景。同時,為了讓一切不再那么“二手化”,他希望“所有這些動作都完美得天衣無縫”。所以,他要求演員們不斷地重復著他腦海中場景,甚至要求演員們近乎于不移動地去放慢動作進行情景再現。為了重復自己在汽車修理店的小意外,他買下了飛機場旁邊的一個倉庫,要求演員們和工作人員晝夜不停地去重復那個意外的場景,即使他不在場。之后又情景再現了三起槍殺案。在槍殺案中,他換下了演員,親自上陣扮演被害人。也僅僅是因為他突然感覺這一切可以讓他得到自己專屬的那觸電般的麻木感。然而三起槍殺案的情景再現讓他犯病了。他在那一絲絲麻麻的觸電感中陷入了恍惚,失去了意識,最后被人抬回公寓。后來,他在情景再現中不時地沉陷黑暗中不能自拔。在一次次的恍惚中,他再一次產生了幻覺。他的腦海中展示了一幅關于搶劫銀行的“真實地”畫面。他計劃情景重現,最后關頭他卻決定要將場景移至真實的銀行中。也就是說,他策劃了一場真實的銀行搶劫案。主人公也不曾料到本來已天衣無縫的事情會以混亂收場。正如哈山(I.Hassan)所說,后現代的特征包含著不確定性,即后現代主義并不確定會發生何事。所有的情景再現都不是事先就計劃好的,而是主人公的“突發奇想”,然后感受那一次次“一陣麻刺感從右邊身體蔓延上來,這感覺很棒”。他曾問凱瑟琳“你最強烈、最清晰的一個記憶是什么?”或許內心里,他從來都希望自己的記憶清晰而不是一片空白。他希望留住那些讓他有著無比強烈清晰印象的東西,他希望所有的“都是那么流暢自然的,不是笨拙的、學來的、二手的,而是自然的”,所以他選擇不斷地情景再現甚至為了讓情景再現的感覺更真實,不惜殺人。他在策劃了一場真實的銀行搶劫案并殺人后,文中這樣描述,“他希望一切都完美無缺,干凈利落,他想把所有的事情安排計劃得井井有條,避免雜亂無章。但他必須明白:世間萬物是維系我們生命的東西——斷續的流動、傷疤組織、世間最初的災難預兆,還有永不過期的期票。想要捋順一切就得后果自負”。或許麥卡錫是想借小說主人公之口告誡世人井井有條的、模式化、統一化的世界是不真實的,就如同“他”的情景再現一般。無論演得如何真實都是虛假的,不存在的,只是一場沒有被錄影的戲而已。而一旦人們想要完美的真實,井井有條的模式化,那么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就如同“他”策劃的真實銀行搶劫案一樣,血淋淋的代價。不連續、無統一、無模式化才是這個世界最初的模樣,就如同主人公“他”一樣,一片空白。空白才是這個世界的原貌,一切都帶著隨意性以及不確定性。麥卡錫在描述“他”情景再現之前,對主人公的描述是他認為所有關于自己目前的體驗都是“二手的”,同時他無法回憶起自己的哪個階段最不做作、最不二手。他認為“童年是最做作的。童年的時候我們總是在表演,在模仿別人做的事情,而且模仿的很拙劣”。然而人們卻通常不自知,“他”回憶起出事之前,“我的自我意識比一生中任何時候都要少——我覺得活得更自然,更活在當下……我當時覺得我們就像是可以逃離一切似的”。從童年的模仿到成年的與別人別無二致的生活,人們走在一條統一的、模式化的“康莊大道”上。一個角色接著另一個角色,全是那么不自然、程式化、虛假。然而,這一切都是由于人類的不自知。或許作者是試圖借此告知人們,不要被模式化的生活遮目,要為自己而生,為自己而活。種種不確定性才是生活原本的模樣。
二、《記憶殘留》中的本體論性
后現代主義寫作的主因是本體論。也就是說,后現代主義寫作旨在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世界?有些什么類型的世界,它們是如何構成的,又有怎樣的區別……什么是文本的存在模式,什么又是文本所投射的世界(或諸世界)的存在模式。《記憶殘留》中主人公“他”再三提出他感覺自己的一切都像是二手的。他提出自己要重建空間并且進入它,這樣他“就能再次感受真實了”。這便牽涉了一個本體論性的問題,什么是世界?什么是真實?主人公“他”因為意外導致記憶缺失了一大塊。那么他生活得就不真實了嗎?他的身體、他的思維都是自己的,他卻說“就連我的幻想都是塑料的、不完美的、不真實的”。為尋找真實,他選擇了重現自己腦海中的景象。他制造了兩場不間斷的表演、三場槍殺案表演以及一場真實的銀行搶劫殺人案。“他”根據自己的腦海中的情景進行虛構并將其在現實生活中再現,然而這些就是真實的嗎?但這些景象因情景再現從虛構變成了事實,成為他的“歷史”,真實地存在著。小說中另一個真實存在的便是小說本身。而這恰恰也是后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后現代主義小說認為,真實和虛構沒有明顯的區別,而應該將一切都還原到語言的層面上,強調寫本身。《記憶殘留》整本小說都不曾顯現出作者個人的情緒或觀點。作者不曾批判、不曾強調任何,只是用“他”娓娓道來。整部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尋找真實的過程,這個尋找真實的過程便是小說的創作過程。而小說結尾寫到“我們處于失重狀態”。小說將真實與虛幻這一切混雜在一起,真真實實,虛虛假假,一切都那么真實地模糊著。
三、結語
后現代的本質是多元性。《記憶殘留》的主人公因意外記憶殘缺,他認為自己不完整、不真實。本文用后現代性分析該小說,試圖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容忍差異、容忍自己或他人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種完美。即使記憶空缺又有什么關系呢?畢竟這空白便是與他人的不同之處,這空白是真實的,就是自己真實存在的證據,苦苦追尋的未必就是真實的。當然,后現代還在不停地發展變化著,個人觀點或許有失偏頗。筆者借此拋磚引玉,未來有更多的人關注這部小說。
(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