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本文旨在通過福柯的全景敞視主義理論解讀《1984》,分析小說所呈現的社會隱喻結構——全景敞視社會,然后詳細描述該小說中的全景敞視監視如何運作且最終如何致使集權主義盛行,從而豐富該文本的解讀。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的《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自出版以來,影響深遠,并于2015年11月,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國內外學者對其研究評論頗多。但是,少有學者運用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對該文本進行闡釋,而哈利·斯特伯是其中之一。通過審視《1984》,斯特伯認為其再現了18世紀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家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的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但是,斯特伯僅專注于邊沁全景敞視建筑的實體意義,卻忽視??沦x予其規訓機制的隱喻意義。此外,拉吉·沙赫比較闡釋了卡夫卡的《審判》(Der Process,1925)和奧威爾《1984》中的都市全景敞視主義和異位空間。
細讀《1984》,筆者發現:文本中無數電幕(Telescreen)、竊聽器使得“老大哥在看著你”得以實現,如同全景敞視監獄里的監視者憑借特殊建筑布局可時刻監視囚禁者。所以,本文旨在通過福柯的全景敞視主義理論解讀《1984》,認為《1984》是基于全景敞視主義運轉的,將彌漫全景敞視監視的大洋國家塑造成了福柯所稱為的“監獄群島”(Carceral archipelago),小說中的整個社會實為一巨大的全景敞視監獄,并進一步詳細描述該小說中的全景敞視監視是如何運作,最終導致極權主義盛行。
一、全景敞視主義
對信仰上帝的每一虔誠基督徒來說,不可見的全知全能上帝作為人類的至高審判主宰萬物,掌握至高無上的超自然力量。作為合理行為標準的源頭和審判,他始終在凝視人們,監督人們的思想。人們不愿做任何違背上帝意愿的邪惡事情,因為一旦犯了戒律,就會受到上帝的懲罰。于是,無需借助精心設計的建筑抑或高端科學技術,僅憑超自然力量,上帝就構建了一幾近完美的全景敞視結構:不可見的監視者監視著每個人。基督徒們終其一生生活在這個最純粹的全景敞視結構中。
而規訓社會的崛起與宗教信仰的衰退一脈相承:后來“上帝已死”,人們宗教信仰的普遍幻滅,急需創造一座世俗的全景敞視結構。邊沁根據可視性原則設計的全景敞視監獄應運而生:
四周是一個環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戶,對著環形建筑。環形建筑被分成許多小囚室,每個囚室都貫穿建筑物的橫切面。各囚室都有兩個窗戶,一個對著里面,與塔的窗戶相對,另一個對著外面,能使光亮從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然后,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中心瞭望塔安排一名監督者,在每個囚室里關進一個瘋人、一個病人、一個罪犯、一個工人或者一個學生。通過逆光效果,人們可以從望塔中與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觀察囚室里被囚禁者的人影。
從以上描述可知,全景敞視監獄的基本結構包括一外圍環形建筑及中心瞭望塔,類似莎士比亞的環球劇場。值得注意的是,瞭望塔始終處于囚禁者的視野內,但瞭望塔上的軟百葉窗使囚禁者永遠看不清塔內的監視者,所以他們始終無法確認塔內的監視者是否在監視自己。而塔內不可見的監視者則可在任何時候監視控制每一囚禁者的行為舉止,確保他們的絕對順從;甚至當他不在場,也能取得同樣的效果——上帝凝視的驚怖之謎被全景敞視監獄的驚怖之謎所替代,全景敞視監獄中心瞭望塔中的監視者實為“一位虛擬的上帝”(A fiction of God)。
??略谄渲鳌兑幱柵c懲戒》(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1975)中對這一視覺文化現象進行了詳細論述,自創新詞“全景敞視主義”,概念化邊沁的全景敞視監獄,可稱之為生產自動機器的自動機器、模仿不可見的全知上帝,描述一種通過全面控制人的思想而攫取的極端權利,向人們展示一種獨特的規訓手段及權力形式。自此,它從“明察所”(House of certainty)演變為一種社會質詢探究模式,成為一種象征結構,影響了整整一代西方評論。
二、《1984》中的全景敞視社會
《1984》中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電幕及竊聽器使得人們暴露在全景敞視監視之下。而幽靈般的思想警察、四處游蕩的警察巡邏隊及各懷心事的每一個體更是將這種監視加強到非人的思想監控。小說中描繪的整個社會如同一座象征意義上的全景敞視監獄(A symbolic panopticon):雄踞金字塔最高峰、“上帝化了”的“老大哥”(Big Brother)全知全能,如同上帝,又似全景敞視監獄瞭望塔內的監視者,控制、支配人們的行為思想;而外圍黨員和“無產者”在“老大哥”的全景敞視監視下,住在類似的小隔間里,吃著同樣的食堂飯,穿著統一的藍制服,遵照“英社”的時間安排嚴格執行自己的生活工作活動。
(一)全景敞視社會中無處不在的監控
正如??聦⑦@些囚室比喻成許多“小籠子”“小劇場”,且“其中的每個演員都孤身一人,時刻暴露在視線之下。敞視建筑機制在安排空間結構時,使其隨時都一覽無余,一眼就能分辨出,”敞視建筑機制中的全視之眼無所不在,確保了每一囚禁者處于持續可見狀態。同樣,全景敞視社會得以形成,關鍵在于監視者可在任何時候看到任一角落的可能性。
《1984》中監控無處不在。錢幣、郵票、書籍封面、旗幟等都印著“老大哥”頭像,畫像上他那深不可測的眼睛總是盯著人們不放,使得人們“沒有躲避的地方?!倍?,所有房間都裝有能同時接收、發送的電幕、竊聽器,不斷監視它的成員,使得每一公民或每一值得注意的公民都可一天二十四小時“置于警察的監視之下”。甚至,在沒電幕的鄉下,也總有碰上竊聽器的危險。人們發出的任何聲音,只要比低聲細語大一點,它都可接收到。此外,盤旋在天空中時刻伺察人們窗戶的警察巡邏隊、業余特務、小密探及神秘莫測的思想警察更使得這種監視滲入每一寸地方。
(二)全景敞視社會中臆想內化的監控
權力的可見但又不可知性產生了令人不安、持續的被監視感,使被監控者自覺地接受權力的制約,讓這種制約自動在自己身上發生作用,且自己同時扮演兩個角色,成為征服自己的原則(即他既是被征服者,也是征服的促使者)。在全景敞視監獄中,囚禁者能被觀看,但不能觀看:塔內的監視者無時無處都能監視囚禁者;而塔上的百葉窗簾使得囚禁者永遠無法確知自己是否正處于監視中。于是,可見卻又無法確知的權力及權力象征共同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持續的可見狀態,從而確保權力自動地發揮作用,一種虛構的關系自動地產生出一種真實的征服。”至此,一種自動幾近本能的自我規訓機制逐漸形成,自我警戒成為內化的習慣和本能。
正如全景敞視監獄借助“想象中的虛無”(Imaginary nonentities),逐漸注入真實的恐懼(Instilling a real fear),“老大哥”也操縱著一種復雜的可見與不可見的游戲,利用想象的目光控制人的行為。《1984》中,被持續監視的人們把“英社”宣揚的“真理”不斷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成為“思想好”(Goodthinker)的無產者。尤其,溫斯頓內心深處的臆想監控使其產生無盡恐懼感,于是,他將不可見的全知之眼深扎于無意識中,生活在“自己時刻被監視”的假定下,無論電幕后幽靈般的“老大哥”是否在場,都不斷規訓、反省自身行為,包括自動本能控制面部表情和鍛煉“犯罪停止”(Crimestop),使得權力得以獨立運行。
(三)全景敞視社會中的思想監控
全景敞視社會中無處不在、臆想內化的監控最終導致監控者掌握強勢話語權,從而操控歷史、知識、真理,進而控制人們的意識形態。而《1984》中的全景敞視社會用盡各種手段控制人們的思想。
“新語”(Newspeak)是加強思想控制的手段之一。??抡J為,話語是一種壓迫和排斥的權利形式,話語又是權利爭奪的一種特殊的對象,誰擁有了某種話語,誰就擁有了某種權利。在“英社”這座巨大的“語言牢籠”(A prison of language, a prison of words)里,詞典越編越薄,以縮小思想的范圍,使得人們最終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為,將來根本沒詞匯可表達。此外,為控制過去、現在及未來,“英社”每時每刻不斷修改凡是可能具有政治意義或思想意義的一切文獻書籍,使之符合當前情況。在他們看來,歷史就像“一張不斷刮干凈重寫的羊皮紙”。而最可怕的思想控制手段莫過于“英社”的核心思想——“雙重思想”(Doublethink),即在一個人的思想中,同時保持并且接受兩種相互矛盾的認識的能力。甚至,當今天的言論和昨天的不一樣時,人們會運用“雙重思想”,選擇性地“忘記”。
三、結語
《1984》中全景敞視社會借助無數電幕、竊聽器、巡邏隊、業余特務及思想警察等得以形成,伴隨而來的權力機制試圖控制每一個體的日常生活,將他們的日常行為活動置于全景監視之下。監視者“老大哥”將人們置于“顯微鏡”下,研究他們的行為思想,于是監控者掌握無所不在的極端權力,牢牢控制住無數“溫斯頓”的行為思想。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