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為何A股未能復制美股走勢
胡語文
上周我們說過市場需要防“危”杜漸,一些個股風險將會在熊市尾期逐步爆發,市場風險偏好會隨之下降。類似于爾康制藥、莎普愛斯等企業黑天鵝事件的暴露,更像當年銀廣夏和藍田股份,每一輪熊市中后期都會出現黑天鵝的爆發。
從周期投資的角度來看,每一輪熊市的機會都是跌出來的,比如2005年、2013年。市場整體估值無不是跌到了較低的估值,使得投資者追求更高的安全邊際。如果資金抱團到消費股,比如白酒或者家電,則可能隨著投資性價比的降低,推升市場結構性風險。
因此,市場更多呈現的是小概率結構性機會,主要指需要靠業績增長取勝,而不是靠估值提升的個股機會。
但這種小概率結構性機會,從市場整體角度來看,并不適合中小投資者。可能更適合機構投資者。勝率不大,賠率亦不大。當然,期待市場再次出現類似于2015年下半年股災式的急跌的可能性亦不大。在去杠桿、防風險,尤其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背景下,2018年市場走勢更可能是退二進一的震蕩市或者是慢熊市。
從A股目前的發展來看,周期股的業績進一步提升的概率不大,市場一致預期2018年業績增速會同比下滑,主要原因是在PPI增速下滑,同時,由于經濟結構調整需要時間,研發投入之后的產出需要更大耐心,成長性行業在新老動能轉換過程中仍然無法承擔過大的責任。所以,市場在這個階段需要以去杠桿、防風險作為主線條,防止泡沫刺破,需要經濟軟著陸。
而去杠桿需要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直接融資比例的提升也會帶來股票融資供給的放大,這會影響市場的供求平衡。
在股市強監管背景下,通過這輪股市供給側改革,剔除僵尸股,假以時日,A股必還投資人一個更為健康的“肌體”。
從估值角度來看,在剔除銀行股之后,A股整體市盈率仍在28-29倍,整體估值并不便宜。如果因為低估值,需要投資銀行股的話,不如直接南下買港股通的標的物,因為H股銀行股比A股更便宜。所以,市場在目前位置出現“慢牛”的概率并不大,更可能是”慢熊”。”慢牛”的前提是,藍籌業績繼續上漲,而估值提升空間不大,目前的情況是,整體估值仍需要下降,而業績沒有超預期的上漲,或者如果趕不上估值的下降速度,則整體市場價格仍會保持穩步調整態勢。換言之,按照目前整體的估值和業績增速,指數往上漲容易步入高風險區域,往下慢行反而跌出了價值。
如果簡單復制美股上漲的邏輯,我們會簡單的認為A股應該復制道瓊斯指數的走勢,但事實上,A股與美股的指數構成是不一樣的。從利潤占比的角度而言,整個A股就像是蹺蹺板一樣,30家A股銀行股站在蹺蹺板的左邊,其他3000多家公司站在右邊,這時蹺蹺板還能保持平衡。但銀行股就像是一頭大象,當他們集體跺跺腳,其他3000家公司都會感受到震撼的力量。
由于銀行股業績貢獻對A股占比一半,所以,A股業績占比失衡。美股行業占比非常均衡,每個行業的業績貢獻都不會像A股出現單一行業占比巨大的情況,所以,A股很難出現美國這種“股市是經濟晴雨表”的情況,更可能的情況是,只有當新經濟的業績貢獻可以逐步替代銀行業對A股的貢獻時,這個長期牛市才是可以期待和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