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宏+程晨+李朝炎
她,天賦異稟,生於古箏世家,堅持以勤為本
她,薈萃群芳,音韻隨妙指而出,緩緩直抵人心
她,桃李遍佈全球,化音樂為橋樑,穿越古今中外
她就是鄒倫倫博士,是殿堂級古箏演奏家
是弘揚國粹文化的使者
薈萃群芳 箏耀五洲
在見鄒倫倫博士之前,腦海中彈奏古箏的女子,都帶著一股不沾染凡塵的遺世獨立氣質。待到會面交談,內心卻不止一次被感慨所佔據:這絕對是一位被才華所掩蓋的女中音。
當天,鄒倫倫博士身著白色中式改良款裙裝,梳著整齊利落的馬尾,幹練而不失精緻,眉宇間肆溢著古韻典雅,雖因時間關係未能現場聆聽天籟弦樂,卻有幸享受了一場乾凈、渾厚而又溫柔的喚醒“聽覺之旅”。
眾所周知,高音可錘煉,中音屬稀世,低沉、婉轉嫵媚而動人心弦的中音更被奉為珍品,是最能輕易接近靈魂的介質,可撫慰聽者的心靈,會讓人慢慢的“上癮”。但相比於女中音,鄒倫倫博士那林籟泉韻般的古箏音,更是璀璨難敵。
鄒倫倫博士以優美而絢爛的演奏風格聞名,她的演奏極具感染力和奪人心魄的魅力;她的專業領域涉獵音樂創作、教授、演出等諸多方面;她的足跡踏遍世界頂尖級舞臺;她的聽眾包羅政治名人、社會名流;她是殿堂級古箏演奏家,更是促進古箏文化傳播的先鋒。
她生長於古箏世家,是家中第四代古箏傳人,自小耳濡目染,四歲開始學習古箏,至七歲便已開始登臺表演。從小入讀瀋陽音樂學院附中並接受專業的音樂教育。十八歲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瀋陽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本科,師承趙玉齊、曹正、呂殿生、張景霞、閻俐等,四年後以最高榮譽出師畢業。
1994年,大學畢業後,鄒倫倫博士便受邀請前往紐西蘭威靈頓大學,同時擔任該大學東方音樂系特約講師,也因此開啟了她的古箏海外教育事業,為當地培養了大批學習中國音樂的學生和華僑子弟,期間亦受邀為紐西蘭博物館舉行中紐友好聯誼進行會演和宣傳,讓更多的海外人士領略到來自國樂文化的魅力。
據介紹:1997年,鄒倫倫博士獲紐西蘭總督邀請代表亞洲藝術家出席亞洲藝術節開幕禮並擔任表演嘉賓;1998年,留澳期間與著名琵琶演奏家Dr.劉璐璐和著名二胡演奏家Dr.劉瑩共同創立樂隊“國樂三姐妹”,開始探索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音樂文化融合的道路;1999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澳洲,她被中國大使館特邀為首要表演嘉賓。
2003年1月18日,鄒倫倫博士將古典與現代音樂會形式完美融合,在香港理工大學綜藝館成功舉辦了“一輪明月古箏演奏會”,轟動全港。2004年受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邀請參加澳門回歸五周年慶典並擔任表演嘉賓。
2013年6月30日,她在香港演藝學院與國際二胡大師果敢攜手,成功舉辦了備受香港各界高度讚譽的“穿越古箏二胡音樂會”,有力促進了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播,被譽為“近代最富有感染力”的女音樂家。2014年2月8日在澳洲悉尼歌劇院與“國樂三姐妹”共同舉辦了“穿越悉尼”音樂會,成為當地華人傳揚中國文化的典范。2015年9月23日,鄒倫倫博士成為有史以來首位榮獲“第四屆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大獎”的樂器演奏家。
時光繾綣,鄒倫倫博士多年的自我要求以及演奏積累,為她帶來了無數的獎項與榮譽,而她在與古箏音樂結伴前行的道路上,也愈走愈遠,愈走愈堅定。
弦凝指舞 所向披靡
回望2003年,香港理工大學的成功會演讓鄒倫倫博士與香港結下了深厚緣分,也提升了她對於傳統藝術文化的認知以及使命感。同年8月SARS疫情解除之後,她正式開啟了在香港的古箏音樂之旅。
2004年12月,她便在香港成立了“鄒倫倫博士古箏學院”,並率先開啟網絡教學模式;2006年創辦“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並於2008年親率學生參加了在中國葫蘆島舉行的大型古箏演奏會,並創下了“新吉尼斯紀錄大獎”。
據了解,鄒倫倫博士古箏學院是由專業演奏家組成的教學團隊,他們不僅擁有超高的演奏素養及演出經驗,同時教學經驗也相當豐富。她與其團隊通過多年的教學積累,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獨特教學方法,言簡意賅地幫助學生們在短時期內掌握演奏的要領。
學院以古箏教學為主,並設立有琵琶、二胡、古琴、小提琴、大提琴、貝斯、長笛及音樂理論等課程,香港學院同時還外設有外派教師業務,為各類學校外派教師進行定期輔導,也可通過Skype等多種途徑進行網絡遠距離授課。
除此之外,學院會給學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樂器及配件,在此所有樂器都是經由專業演奏家設計並製作,對於音色、用料、做工都具有嚴格的把控和保障,極具購買和收藏價值。學院也擁有自己的古箏樂團,經常舉辦諸如音樂會、音樂比賽、藝術交流、學術討論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舞臺實踐機會,今年年初舉辦的首屆“世界音樂大賽”吸引了眾多兩岸四地、海外優秀音樂人才參加。
鄒倫倫博士坦言,她所教授的學生基本毫無懸念的是音樂比賽的奪冠種子選手,她的學生不僅古箏好,學習也是名列前茅。他們因為學習古箏而更具定力與專注力,看著這些新生代完美的承接了她所致力傳達的愛與熱情,也是最令她欣慰的事情。
在採訪中,我們獲悉如今的鄒倫倫博士身兼多職,她是古箏學院的院長及文藝軒藝術總監;她也是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她還是樂隊“國樂三姐妹”的創辦人及藝術總監。在完成這些諸多行政身份的同時,她還堅持從事著音樂的製作與創新,也親自進行授課和各地的表演工作。

在我們看來,在快節奏的當下能幹好一件事情已非易事,但她卻能遊刃有餘,始終以十二分飽滿的精神進行著多種角色的切換,實在令人好奇,當我們追問她訣竅之時,她卻以那好聽的女中音溫和地回復道:“我每天凌晨四點起床開始工作,結束工作後便會練琴,保持早晚各一次。
鄒倫倫女士每天凌晨四點的堅持,不似凌晨四點的花未眠的文藝,也不似凌晨四點的通宵達旦的放縱,卻再一次向我們驗證了成功之人必有其過人之處,能自律者更能把控好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追問何以能一直堅持,她莞爾一笑道:也許是因為擁有音樂這個寶貝,讓她所向披靡。
越古穿今 別致傳承
源自2500年前的《禮記》所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對於一個孩童的培養自周朝開始便是一種貴族教育,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主,其中又以禮、樂為先。
快速迭代的社會環境,如同洪水猛獸,不僅禮、樂蒙塵,更讓所有的時空坐標都瀕臨失效,不少人都迷失在泛濫的碎片化信息以及不斷被放大的眼球化效應之中,焦慮而不知所措。鄒倫倫博士卻看得清晰透徹,自2013年開始,對於香港以及千禧一代的教育與文化傳承,她思考過很多,而她認為她所能做的,便是通過自己擅長音樂的途徑去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她的中國面孔,她多年相伴的音樂,便代表著祖國;她踏遍各大國際級舞臺的演出,她多種緊跟時代的創新授課方式,便代表著另類而又別致的傳承。
她執著於將自己通過古箏所收獲的人生道理、愛與熱情傳遞給下一代。她完美的將指尖藝術糅合各種新式傳播,讓浮躁的年輕人拋棄了對古箏最初陳舊古老的偏見,並於潛移默化之中,逐漸開始認識接受,甚至沉醉於這門傳統藝術的魅力。
不過,相比於傳道授業之中享譽盛名與讚美的角色,鄒倫倫博士本身更是屬於世界這個大舞臺的。每年她都會前往各地組織或受邀進行會演,並在寒暑期時節回到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多地參與演出,與朋友和她的學生們進行藝術交流互動。
這些看似簡單的按、滑、揉、顫的“弦上舞蹈”,在完美糅合現代化的演繹技能之後,幻化為載著鄒倫倫博士的熱情與華夏幾千年文化沉淀的音符,直抵人心。
2016年11月3日,鄒倫倫博士再次攜手國際二胡大師果敢於日本橫濱、東京舉行“穿越日本”音樂會,據媒體報道,場場爆滿,座無虛席,好評度極高。
“2016穿越日本”音樂會,由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和世界傑出華人青年協會主辦,演出既有經典傳統曲目,也有新穎的日本動漫主題曲。鄒倫倫博士與果敢大師聯手演繹的《漢宮秋月》《漁舟唱晚》《梁祝?化蝶》等民樂讓人領悟到民樂的優美,而由鄒倫倫博士獨奏的《梅花三弄》《戰臺風》等又是一番剛柔並濟的鏗鏘之力。同時還與日本友邦進行了中日名曲串燒,通過音樂的力量,消除了語言與地域所帶來的隔閡。
因為採訪,我們有幸聆聽到高音質的“穿越日本”音樂會的錄製音效,第一次發現與淚腺如此相接近的二胡音色,在清脆有力,時而低柔,時而活潑,時而激昂的古箏音的配合之下,竟如同一幅濃墨淡彩總相宜的水墨畫,唯美、安寧卻又不乏情緒地點綴其中。
鄒倫倫博士對於我們所一直驚嘆的女中音也有所打算,由於很多人都曾提及過這被忽略已久卻別具特色的聲線,在未來,她有打算將吟唱的表現方式加入演奏之中。我們相信並期待著鄒倫倫博士帶著獨具魅力的音樂穿越能量,點燃國粹的魅力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