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梅+程晨
人物簡介
廖東梅女士,香港患有先天性腦癱的畫家,於1992年開始作畫,畫作上千幅。曾舉辦個人作品展:“生命·彩虹”“破繭”“藝術·生命”等,出版個人作品集《廖東梅畫集》及《真我顏色—廖東梅畫集》等。於第五屆國際展能節(布拉格)海報設計比賽獲得亞軍,作品《我的夢想》獲選於澳洲墨爾本“夢想之旅”展出。2000年獲得香港“十大再生勇士”榮譽、2002年獲頒傑出殘疾人士、2004年獲衛生福利及食物局“賽馬會藝力顯光華”計劃委任為“藝力之星”、2005年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榮譽、2007年被選為成功女性、2007年獲香港特區頒授榮譽勳章、2012年榮獲香港精神大使。2009年,被邀請參加“敢想之旅”國際展能藝術節,赴美國首都華盛頓作交流及公開示范。
她極難言語,卻能夠讓人“看見”她的聲音,她的畫就是世上最動聽的語言;她行動不便,卻能夠讓人感受她的“健步如飛”,在畫中走出了一個繽紛的世界。她是冰山上的雪蓮,歷經嚴寒,傲霜斗雪、頑強生長,開出最純凈的花。她是不畏困境的天使,帶給大家無盡的感召力。
在嚴寒中,開出一朵梅花
來到這個世界/我哭了/我哭前面這條遙遠的路/崎嶇難行/但我沒有放棄/因為彩色繽紛的日子裝飾我的夢/讓粗糙的筆畫出了彩虹
廖東梅女士1974年生於北京。出生時因大腦缺氧導致腦痙攣不能行走,語言障礙不能清晰吐字。在那個中國還沒有特殊學校的年代,她與學校無緣,身體的殘疾使她成為社會的邊緣分子。她是不幸的,然而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她有愛她的父母,他們從未放棄過她。對於她之後的非凡成就來說,除了她自身的努力和堅持,父母、親人的努力和堅持對她的影響亦是極其重要,正是因為有了母親的教導,父親的陪伴,才有了她這位創造奇蹟、享譽畫壇的卻患有先天性腦癱的畫家。
“女兒沒有上過學,從小到大,都是依靠她的母親教她認字、看報紙,引導她寫字畫畫。”廖東梅女士的父親說。而他也一直陪伴在女兒身邊,做女兒的代言人和最厚實的倚靠。來自父母親溫暖的手,牽動著她的心,親情的純粹與偉大,讓她對生命有了向往與憧憬。
因為手痙攣,她無法穩穩地握住筆,更無法掌控筆,為了寫出字,她僅僅為了握筆便練習了四年時間,之後,她才逐漸地能夠控制自己的手,儘管一個字寫得很大,但也標誌著她終於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

慢慢地,她能夠畫出一些圖案,她的夢想、她的渴望、她的世界爆發在那一張張四方畫紙上。十多歲之後,畫紙成了她心智得以舒展的一方天地,也打開了她通往心靈的另一扇窗。
“畫畫是為了表達自己,家中的貓、金魚都是她練習的參照物,只要目光所及之處,她都要畫出來。遇到開心的事情,也會畫下來。透過簡單的線條,表達她心中世界的模樣。”父親說。
有一次,她照常在家中用鉛筆作畫,姐姐廖井梅女士的同學來到家中看到她的畫作,讚不絕口,鼓勵她,讓她嘗試著用彩筆作畫。這在常人中極為簡單的事情,對於廖東梅女士來說,難如登天,然而,也從此開始,她的畫作有了色彩,她的世界也開始五彩繽紛起來,粗糙的筆,畫出了她生命中的彩虹。
從1992年開始,廖東梅女士用顫抖的單手、涓滴的清水、點上各種顏色,破繭而出,創作出上千幅優秀作品,蜚聲國際,活得比正常人更加豐盛、更加光彩。
1997年,廖東梅女士舉辦了她的第一次個展——“生命·彩虹”,之後,多次舉辦個展,包括1999年的個展“破繭”、2005年的個展“藝術·生命”,2006年與畫家蟲蟲合作出版《執著·放下》插畫傳記,2007年其作品“柿子樹”被復製成馬賽克壁畫,在地鐵佐敦站展示……
她屢獲國際殊榮,包括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展能藝術節2000競賽“海報設計”銀獎、2000年及2002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再生勇士”及“傑出殘疾人士”、2004年她獲衛生福利及食物局“賽馬會藝力顯光華”計劃委任為“藝力之星”、2009年,被邀請參加“敢想之旅”國際展能藝術節,赴美國首都華盛頓作交流及公開示范、2005年被選為“十大傑出青年”及被委任為“展能藝術天使”、2007年獲香港特區頒授榮譽勳章、2012年榮獲香港精神大使……
她曾經哭泣自己前面這條遙遠、崎嶇難行的路,但卻因為從未放棄,而讓自己在嚴寒中,開出了一朵芳香四溢的梅;每一段失落的日子,於她而言僅是人生小小的插曲,就像黑暗中的火熠,是為下一刻的生命,擦亮更光的火和熱。
真我顏色 極致的生命體驗
她的畫/五彩繽紛/那是她眼里的顏色/她的畫/熱情如火/那是她內心的顏色/她的畫/璀璨奪目/那是她個性的顏色/她的畫/生機盎然/那是她生命的顏色


繽紛的色彩在廖東梅女士的生命中跳動,色彩盎然的春,綠水青山,透著勃勃生機;百花盛開的夏,花香飄溢,蘊含生命璀璨;層林盡染的秋,萬葉封丹,昭示繁衍茂盛;霜打落葉的冬,湖光雪色,預示孕育和諧。這是廖東梅女士眼中看到的顏色,是她畫作的顏色,更是她生命的色彩。
父親說:“她的心裏是多彩的,她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充滿了激情,她熱愛生活,幾十年來,就是因為這份熱愛,所以才能堅持下來。”她對艷麗色彩的配搭有極強的協調能力,似是與生俱來的,在繪畫時表現得大膽而自信。
曾有一次,稻香集團老闆希望她通過繪畫講述稻香的成長過程、折射飲食文化精神,創作五幅作品,懸掛於香港的飲食文化博物館。廖東梅女士苦思冥想一個多月,突發靈感,想起中國的甲骨文,將其創作出形象,她買來甲骨文字典研究,以甲骨文既字又圖的特色為藍本,讓原本抽象的精神具體化;甲骨文豐富的內涵,讓畫作頓時變得豐滿;看似簡單勾畫的幾筆,卻給人以飽滿之感;豐富的色彩,將意境展示得一覽無餘。五幅作品深受歡迎,懸掛於博物館,觀者讚不絕口。接著,她創作了甲骨文系列,將中國的元素與西方油畫結合,中西文化的銜接天衣無縫,與廖東梅女士強而有力的墨線表達生命力的一脈相承。

她的作品有敏銳的情感的宣泄,有與生命搏鬥勝利之後的歡愉,有對萬物的執著感受,有對生命強烈的愛,那些點點劃劃形成的線與形,又如錐畫沙那般力度,那是一種生命的精神力量,促使她的藝術達到了極致,因為藝術的極致,必然有生命的極致。
有人說:“看過廖東梅女士的畫,無論你是否能夠完全讀懂她的畫,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奇特的美。”確實如此,其畫作色彩濃烈,筆調粗獷,表達了她頑強的生命意志。她說:“我會用紅色來形容自己的個性,表面上,紅色是很熱烈、刺激的,其實紅色的更深層次意義是豐富的生命力。”“她的畫,給人以‘頑強、敦厚、活潑、美麗的感受極致的藝術,都要有極致的生命體驗做基礎,而廖東梅的畫中,就有這種東西。”中央美院教授袁運生如此評價她說。香港《藝術地圖》總監樊婉貞把她的創作定位於“樸素藝術”,因其自發地對繪畫的狂熱,其用色濃郁狂野、線條自由奔放,是純粹的原生萌發,也是她視藝術為生命的執著。
2005年,她在榮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時致辭,這一次,她沒有讓父親代為其發言,而是自己一字一句地唸出她的心聲。她說:“藝術是我的生命,我要繼續努力突破自身的障礙,超越自我、追求創新。”
傲霜斗雪 活成勵志的傳奇
她在繪畫方面的才能/讓她在逆境中/將不幸轉為自己幸運/並活成了勵志的傳奇
生命的成長經歷著許許多多的衝擊,不斷的起伏跌宕。廖東梅女士從母體出生,生命的歷程並未能夠完全自由掌控,但在生命的旅程中,她卻能借著一己的意志,親友的支持、愛護,以培育正確的人生態度,去塑造命運的歷程。
她艱難地伸出痙攣的手臂,表白對自己藝術前景的自信,那種強烈的感情讓人感覺到藝術對於廖東梅女士已經是她的生命,她每畫一筆,如同與生命搏鬥一般艱辛,然而,畫面的完美、純正,產生一種敬重之情,筆畫之前的自信與自然、造型意象的充沛明確,讓人感受到的是她健康坦然的心境。她在繪畫方面的才能,卻又讓她在逆境中,將自己的不幸轉為幸運,將自己活成了勵志的傳奇。
廖東梅女士是香港十大再生勇士之一,香港精神大使。她在繪畫藝術中達到了無數正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她通過繪畫積極追求美好人生,並對慈善活動貢獻良多。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參加社會公益慈善服務至今近二十年過去,她的善行從未停止。十幾年間,每一年她都會被十多所學校邀請教授繪畫技能,講述她如何克服困難的故事。她不善言談,大多時候都不能清楚地表達她的意思。她的父親便陪同在旁,做女兒的代言人。他轉述女兒的話——只要有夢想,只要肯努力,總有一天會達到自己的目標。
廖東梅女士很愛笑,無論有怎樣難以忍受的痛楚,她總能克服,擁抱生命。她一直都在以豪邁的色彩告訴我們生命的熱情洋溢,生命的可愛可親。